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20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2——知行合一的策略

第20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2——知行合一的策略




1.如何修身明道


人立于世,必须修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寸感就是修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到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很多时候,人都是在被现实世界撞个鼻青脸肿之后,才开始逐渐领悟和掌握分寸感的要诀。

那么,何为修身?在中华文化中,“修身”主要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修炼自己的性格、气质,增强自己的能力,改善自我的缺点和不足。生而为人,并不完美,但修身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修身明道,《中庸》第二十一章中说:

齐(通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意思就是,以斋戒方式让头脑清明,整洁地穿戴盛装,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妄动,这是用以修身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问,这是一种教养;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修身”是巩固领导地位的一种必修课。

如何修?首先是齐明。“齐”即“斋”,不是让你吃斋念佛,而是要尽可能地澄心静虑、清水洗尘,让内心清明。这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其次是盛服。你要注意外表、穿戴和仪容,不要衣冠不整、邋里邋遢。这是对自己的负责,对别人的尊重。在古时候,每逢重大外交事务,都要穿戴庄重整洁。如今国家领导人接近外宾也是穿戴庄重整洁,没有一个随便穿T恤、背心、大裤衩什么的,那样的话不仅对外宾不尊重,而且丢人也丢到全世界了。这里是外在的修炼。

最后一点是,非礼不动。这就是分寸感的要求了。凡是不合理、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不要妄求妄动,要有强烈的自律精神,能够控制住自己,不要过于放纵自己,失去了正确分寸。这里的礼,不仅是礼貌和礼仪,更是一种符合理性逻辑的一种“理”。这是一种科学的思辨方法。

从古至今,很多牛人早就开始了“修身”之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不仅触类旁通、学而不厌,而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一生秉承“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的原则,所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格、奖罚分明,但被他惩罚的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正因他自身拥有高超的智慧、良好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众人才甘心追随。

关于修身,诸葛亮为儿子写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谓我们现代人修身的经典座右铭。从诸葛亮的修身行为来看,一个人只有真正修好了自己,以身作则,才能让他人信服。这个道理可以说是举世皆然,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一天,他去拜访一位长者,到了长者住处,由于房门太矮,他进门的时候不小心撞了头。富兰克林痛得掉下眼泪,长者在一旁笑说:“是不是很痛?此行你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这个吧!任何一个人想要立足世间,想过得平安顺利,就得常常低头,放下身段,千万要牢记这个惨痛的教训,它将使你受益匪浅。”

此后,富兰克林牢记长者的教训,从此把“低头、谦逊”列入自己的修身准则。20岁时,他就创立了“沉默、规律、节约、勤勉、诚实、正义、中庸、清洁、养生、平静、纯洁、决断、谦逊”之著名的修身十三条。其中,谦逊这条修身准则让他在人生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富兰克林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就因为他十分注重修身。他带着这十三条修身准则行走世间,遇到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变得越来越完美,越来越赢得众人的推崇和爱戴。就这样,他成了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

修身虽然是儒家文化的传统,但却是全世界通行的准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大小事,都需要用心对待,其中都藏着微妙的分寸感,都是修身的好“道场”。明代心学鼻祖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所谓修身,并不是躲在山洞里修炼,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鸡毛蒜皮、动心起念,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助你“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