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做事行动前有定准,到时就不会困窘

3.做事行动前有定准,到时就不会困窘




做事行动之前,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和周密计划,会是什么后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往墙上钉钉子,正要钉的时候,发现墙太高了,必须搬梯子才能够着。于是他就去找梯子。好不容易找来梯子,他发现梯子是坏的,必须锯些木头修一下。于是他就去找锯,发现锯太钝了,需要找把锉磨快一些,所以他又去买锉。直到中午,他吃饭去了,而钉子始终没被钉上。

所以,做事行动,都需要提前准备。《中庸》第二十二章中说: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意思就是,做事之前先让自己有定准,到时就不会让自己陷入困窘;行动前先有定准,到时就不会内疚悔恨。

一个真正的智者,大都懂得提前准备和计划的道理。耶鲁大学曾对大学毕业生做过一项“人生目标”的调查,当问到大家是否有预先计划时,只有3%的同学回答“是”。二十年后,跟踪调查发现:那3%的学生之收入远高于没有计划的学生。

那么,事前计划者与没有计划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有计划有准备的人面对问题会更加从容,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未来,从而将每一个细节都事先准备好,从而轻松解决各种问题。而那些没有事先准备的人,一旦遇到难题,就会抓耳挠腮地陷入困惑和焦虑。

第二,有计划有准备的人有明确的目标,于是也就会朝着焦点来整合各种资源,每天的努力及每分的付出都推动他们向前,更能活出人生的价值。

不管做什么事,也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要在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让我们看一则故事——

从前,有位王爷洗澡时不慎将刮脸刀掉在浴室里了。金禅寺的小和尚知道以后,就想帮王爷将刀具找回来。但王爷想借此事考察新来的侍童,就对小和尚说:“让我的侍童去取吧!不过你可以和他一起去,如果侍童找不到,你再帮忙。”

这是一个聪明的侍童,他刚到王府第一天,就因机灵聪明被王爷挑了出来。此时此刻,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浴室里也没有灯,而且王爷特别叮嘱过——找刀子的时候,不能点火照明。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小和尚和侍童一起来到了浴室。侍童果然聪明,不到一刻钟时间,就把刀子找了回来。他拜见王爷,特别禀报事宜。王爷听后深感欣慰,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王爷问侍童:“屋子里那么黑,你是如何找到刀子的?”侍童如此回答:“没错,浴室的确很黑。等我进去以后,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摸。”

王爷问:“可是,这样很危险,如果你正好摸到刀子割伤手怎么办?”侍童说:“这样做了几下之后,我也开始觉得不好。于是我就换了一个方法——因为地板很薄,我就使劲跺脚,地板就会反弹,然后刀子就会跟着跳起并发出金属落地的声音。就这样,我顺着声音很容易地找到了刀子。”

这个时候,小和尚也回来了。小和尚听见了他们的谈话。王爷就顺势问小和尚:“你觉得他的办法怎么样?”小和尚说:“办法还可以,不过我觉得还是太危险了。因为我看见这把刀就在他的脚边,当他跺脚的时候,差一点就踩在上面了。稍微不注意,他就会鲜血直流。他安全归来,实在是万幸啊!”

闻听此言,王爷惊诧道:“什么?在黑暗中,你竟然看见了那把刀?”

小和尚解释道:“对,我看到了。我一走进就看见了。屋里就算再黑,也会有些光亮,借助这把刀的反光,我看见了它躺在地上。”

侍童认为不可能,说:“我怎么什么都看不见?难道你是夜光眼不成?”

小和尚微微一笑:“你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你从光亮中一下子走进黑暗,眼睛在短暂时间内无法适应黑暗,导致你什么也看不见。”

王爷反问:“他无法适应黑暗,难道你就适应了不成?”

小和尚回答:“其实,我们的眼睛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我在去浴室的路上,闭着眼睛走路,等走进浴室之后再睁开眼睛,这样我的眼睛就能够提前适应黑暗。在微光之下,我清楚地看见了那把刀。”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滴水不漏,行动几乎是屡试不爽?原因就在于他们提前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俾斯麦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后人称之为“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做事的特点是什么呢?面对一件重大的事务,他会花很长时间做准备工作,不仅会搜集大量信息,而且会根据信息做各种预测,认真地思考多种可能之后,再制订一份最适合的方案。方案一旦推行,往往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个人能否抓住成功的机会,就看他是否做好相关的准备和计划。如果你现在还没等来人生的转机,我建议你多多修炼内功,让自己做好各种准备,这样一来,一旦机会来临,就会变成你的囊中之物,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