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22章 立身于世的分寸感——从让父母顺心到让领导信任

第22章 立身于世的分寸感——从让父母顺心到让领导信任




1.如何取得上位之人的信任


我们立身于世,都会有自己的上级和下级。在所有人事制度中,中层无疑是个很尴尬的位置。因为一个中层既要执行上级的任务,又要直接面对基层,无论事情办得怎么样,都难免两头受气,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中层虽然难做,但也不乏出类拔萃之人,历史上那些有名的贤相、师爷、军师和谋士都是很好的中层领导。那么,他们是凭借什么缓解尴尬的呢?

其实,除了他们本身的智慧、本事以外,还与上级的信任有很大的关系。正如《中庸》第二十三章中所说: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意思就是,处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民众就不可能治理好。

一个人只有取得上级信任,才能做好事情,才能管得住下面基层人民。

其实,不只是一个中层,任何人想要做成事情,都需要领导的信任。因为有了上级的信任,上级才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你,这样办起事情来,自然就会顺利得多。而失去上级的信任,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历史上,凡是失去皇帝信任的大臣,哪怕再有能力,也会怀才不遇。

《史记·陈丞相世家》就记载了陈平是如何在刘邦的信任下,使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失去项羽的信任,成就一番事业的。

经魏无知的引见,陈平见到刘邦。刘邦与他交谈一番后,觉得陈平才干出众,直接任命他为都尉。绛侯、灌婴知道后,难免有些嫉妒,就向刘邦诽谤陈平。刘邦听后,不仅没有听信灌婴等人,还重赏了陈平,诸位大臣就不敢诽谤了。

后来,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城。陈平请求刘邦赐予四万金,用于施展计策。刘邦听过计策后,就给了他四万金,但从来不问他使用情况。原文是:“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得到黄金后,买通项羽的士兵,在军中乱传他的得力大将钟离眛与刘邦交好,项羽听后,果然猜忌钟离眛。钟离眛因此失去项羽的信任。垓下之战时,钟离眛逃离楚军的阵营。

刘邦在鸿门宴上,差一点被项羽谋士范增的计谋给杀掉,对范增十分忌惮,一心要除之而后快。一次,项羽写了一封信,让使者带给刘邦。在刘邦接见使者前,陈平让刘邦见到使者后这样说:“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意思是,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没想到是项羽的使者!就把使者赶了出去,用粗劣的饭菜招待使者。

随后,使者向项羽报告了这件事,项羽就怀疑起了范增。后来,范增向项羽建议急速攻取彭城,项羽不听。范增知道自己失去了项羽的信任,就请求告老还乡。结果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项羽既不信任大将钟离眛,又失去了谋士范增,失败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平深受刘邦的信任,结果建功立业。而范增、钟离眛等人不受项羽信任,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展示的舞台。而在历史中,受到迫害而君臣离心的事大有人在。春秋时期,田单离间乐毅和燕惠王,使得乐毅逃到了赵国。本来已经要灭亡的齐国,趁机死灰复燃,收复了70座城池。三国时期,曹操离间韩遂和马超,周瑜离间曹操和蔡瑁。明朝时期,皇太极离间袁崇焕和崇祯皇帝。种种悲剧的发生,无不因为臣子不能受到君王的信任。

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功业,得到上级赏识,受到信任是很重要的。同样是楚汉争霸时期,萧何留守后方,刘邦则常年出征。萧何为了取得刘邦的信任,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到军中,又鼓励自己的儿子和族中男子到前线参军,后来甚至不惜自毁名声。如此行事之后,萧何才得以自保,没有像韩信一样以悲剧结尾。秦朝时期,秦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灭楚前,多次向嬴政上表,请求赐予钱财。就是想让嬴政放心,自己除了钱财,别无所求,消除嬴政的疑虑。

所以,在我们大展宏图之前,还要看看领导是否信任,不要盲目地向前。当领导不信任之时,不防想点办法。正所谓,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有个信任自己的上级,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如此,何愁大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