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如何取信于上司——先取信于朋友

2.如何取信于上司——先取信于朋友




如何取得上级的信任呢?相信这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领导在选拔人才时,肯定要找靠谱的人。但空口无凭,自己说自己靠谱可不行,领导们肯定会向周围人打听这个人的口碑,比如在和同事闲聊时,偶尔提起你,结果同事都说:“上次借我的钱还没还呢”“他最不靠谱了”“他经常掉链子”,如此臭名昭著、恶名远扬的你,连朋友这道关都过不去,能受到领导信任除非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如何才能取信于上司呢?《中庸》第二十三章中提供了答案: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意思就是,获得上头的信任有一定的途径:不能取信于朋友,那就不能获得上头的信任了。也就是说,想要取信于上司,就得先取信于朋友。

那么,何为朋友呢?其实,大家不要误解《中庸》中讲的朋友,这里的“朋友”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朋友,可以是同事同僚,可以是亲戚邻居,也可以是老师同学。当我们取得这些人的信任后,他们自然会替我们说好话。如果我们做到了有口皆碑,上级能不信任我们吗?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选拔人才的方法,其中一条就是朋友推荐。诸葛亮是怎么被刘备发现的?不就是靠水镜先生和徐庶的推荐吗?而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路上遇到的农夫,还是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黄承彦等人,都免费为诸葛亮打了广告。要么唱着诸葛亮写的歌曲,要么就吟诵着诸葛亮写的诗,或者直接称赞诸葛亮的贤德,这样一来,就更让刘备欲罢不能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多么高明。他只是“躬耕于南阳”,努力提高自己,并没有毛遂自荐。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只是先取信于身边的朋友后,再通过这些朋友的传播,最后被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外,与卧龙齐名的庞统,也是如此。《三国演义》中就描述得很精彩。

话说庞统在献了“铁索连舟”之计后,问职于孙权,孙权由于庞统面貌丑陋,就拒绝了他。诸葛亮知道这件事,马上给庞统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带着推荐信去找刘备。可庞统自视甚高,想靠着自己的实力,不想靠着诸葛亮。于是,在他拜见刘备时,并没有提及那封推荐信。

刘备见到庞统后,也没有重视他,只是给了他一个县令当当。庞统虽然不愿意,但也接受了。庞统上任之后,心中闷闷不乐,整天饮酒,不处理公务。后来张飞巡视各地,到了庞统辖地时,听到了百姓的怨言,大为愤怒,就去责问庞统。

庞统见张飞来了,觉得这是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就当场处理积压的公务。结果没用半天功夫,就处理得井井有条。张飞见后,大为震惊,向刘备报告了这件事。刘备听后,认识到了此人的才华。再次召见庞统,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庞统这才拿出那封推荐信。

庞统先取信于孔明,后取信于张飞,这才有机会报效刘备。所以,取信于上级固然关键,但在上级对你没有信任之前,不如先干好本职工作,取信于民,取信于同事,取信于朋友,做出成绩。上级看到了你的成绩,又通过你的朋友了解了你的为人,自然也就会信任你。要想取信于朋友,先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什么是靠谱呢?说到做到、言出必行是靠谱;勇于承担错误、不推卸责任是靠谱;下班之后,被朋友拉去喝酒,通知一下妻子,免得让她挂念也是靠谱。其实,看似一些小事,关键时刻可能会损害朋友对你的信任。所以,与其苦心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到处拍高官名士的马屁,还不如做个靠谱之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朋友不抛弃、不放弃,对家人生死相依。如此一来,自己名声在外,江湖中都流传着你贤良的传说,还愁领导不会找上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