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愚昧者如何变聪明,柔弱者如何变刚强

3.愚昧者如何变聪明,柔弱者如何变刚强




自然界中的马驹出生时就会跑,过几天就吃草,反观人类的婴儿何其脆弱。出生之时,连米粒都消化不了,一岁多才会走,长大以后的谋生手段,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学习积累。在学习积累过程中,短板也逐渐暴露,有的人智商很高,但唯唯诺诺;有的人坚强果敢,但不善学习。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填满空白,使自身强大。如此一来,愚昧者也会变得聪明,柔弱者也会变得刚强。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要走完这段艰苦的路途,需要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学习到底有什么巨大的作用?《中庸》第二十四章中说: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就是,有的知识不学则已,学了,学不成就不放下;有的问题不问则已,问了,不理解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则已,思索了,没有所得就不放下;有的疑点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工作不做则已,做了,不切实就不放下。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要做它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要做它一千次。如果按照这个路数做去,那么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从愚昧变聪明,由柔弱变刚强,就需要雷打不动的坚韧不拔精神。明代著名散文家宋濂,就是具有这样精神的人。

宋濂是明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被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有许多佳作传世,为人所熟知的有《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幼时家贫,因此没有书籍来学习,就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亲自抄录。当时天大寒,砚台结冰,手指都不能伸展,但他依旧坚持抄录,按时归还。正因于此,他得以遍览群书。

长大后,他求学在外,常常背着重重的书籍,行走在大山深谷之中,任由寒风凛冽,脚趾冻伤。到达学社,身体僵硬不能动弹,老师只能让仆人给他盖上厚厚的被子,并打来热水供他饮用,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知觉。宋濂每次向老师请教时,就站在老师的身旁,俯首帖耳向他提问。如果遭到老师的训斥,行为就更为恭敬,礼仪就越周到,直到老师面色稍缓,才再次请教。关于求学经历,他总结道:“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意思是,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收获不少知识。

关于学习精神,孔子说:“好学近乎知。”爱好学习就几乎接近智慧了,坚持学习更是明智的选择。宋濂家境贫寒,本来一无所有,但通过自己的坚持,成为明初的名臣,可见一个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愚昧和柔弱。后来宋濂担任朱元璋皇子们的老师时,为了将这种精神传下去,更是立下了严格的规定。皇子们在六岁时就接受正规的教育,每天五点上学,下午三点放学,一年只在元旦、端午、中秋、皇上生日、自己诞辰这五天,才能休息。如此严苛的训练,就是为了让皇子们养成勤勉的习惯,从而变得坚强刚毅。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天才人物,天才也是从菜鸟一步步走过来的。别以为当皇子、做富二代就很轻松潇洒,事实上比你出身好的人比你更努力,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勤奋!有人说,现代贫穷人家正在用溺爱方式培养“富二代”,此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如今,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可谓人人膜拜。可是,你知道吗?马云在求学路上也是坚韧不拔的典范。他曾经考大学考了三次,创业失败六次,第七次终于成功。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年,由于不断在大英博物馆学习,位置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后来,马克思在总结时说道:“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对于学习的毅力,正如苏轼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讲座中说:“人要有智商、情商和逆商。”什么是逆商?就是人在逆境中坚持的能力。一个人从风雨中走来,虽屡经磨难也不改其志,最终收获的必定是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