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成就自己,成就万物——内圣外王的仁智之道

2.成就自己,成就万物——内圣外王的仁智之道




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儒家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外王”,就是说自己要在内心修炼圣人的才德,然后对外施以王道。也就是说,要先成就自己,再去成就万物。

关于内圣外王之道,《中庸》第二十九章早已有所论述: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意思就是,至诚的人不仅自己成就自己而已,还要进一步以此成就外物。成就自己属于仁;成就外物,属于智。仁和智是本性固有的品德,成己成物是内外结合的方式,所以随时应用都能适宜。

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用现代通俗的说法,或许可以牵强地说——做事之前要先做人,做人要德才兼备。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方能内圣外王,成就万物。春秋时期的宋就便是这样一个人。

汉朝的刘向在《新序·杂事第四》中记录了一个宋就浇瓜的故事。

春秋时期,梁国有一个叫宋就的大夫。他曾在边境某县做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这两国的戍边士兵都种瓜,梁国士兵在宋就的带领下经常浇灌瓜田,所以瓜田长势很好。而楚国士兵没有像梁国士兵那么勤劳,瓜田长势也就差很多。

楚国士兵心生怨恨,一天夜里,将梁国的瓜苗毁坏了很多。宋就知道后说:“可恶!怎么可以这样呢?如果两国因为小事而结下仇怨,祸患也就不远了。人家使坏,我们就不要对着干了。这样吧,我们每天晚上都派人过去,偷偷地帮助楚国士兵浇田,但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当楚国士兵早上巡视时,发现自家田里已经浇过水了。仔细调查后,他们发现是梁国人做的。楚国县令很高兴,就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了解情况后,很是惭愧,就处罚了本国捣乱的士兵,并拿出丰厚的礼物与梁国交好。此后,楚王经常称赞梁王,两国因此交情甚好。

案例中的宋就,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成就自己,然后成全了别人,最后成就了两个国家的友谊,可谓德才兼备的典范。其实,德才兼备历来都是为人的最高标准,也是选拔人才的最高标准。正如原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徳无才,坚决不用。”德才兼备不止在用人方面,做领导的对自己也要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如周幽王、东汉桓灵二帝、晋国的司马衷、隋炀帝杨广等,皆因没有修炼好自己,没有做到内在圣明,最终丢了天下。而那些贤良的君主,就是因为成就自己,才成就了天下。

圣人们深知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德行不够,那就继续修炼。如果本事不够,那就继续磨练。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教人作人,亦分内外两面。知识技能在外,心情德性在内。做人条件,内部的心情德性,更重要过外面的知识技能。孔子以六艺设教,但所重更在教仁、教恕、教乐、教不愠。风月在外面,吟弄则须在自己心情上。外面尽有好风月,己心不能吟弄,即不归入人生境界。”所以,德才兼备是成就自己,内圣外王才能成就万物,两者都需要一片至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