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27章 内圣外王的分寸感——成就自我,成就万物

第27章 内圣外王的分寸感——成就自我,成就万物




1.保持至诚初心,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路


在京剧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指的是一种专注的职业精神。若想抵达这种专注的职业精神,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必须极度痴迷,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事实上,人人都想把事情做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做到极致。那些心不诚的人,不是因为天资愚钝,就是因为缺少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专注精神。

现代社会,不要求你非要成圣成贤,所谓的成圣,只是一种譬喻,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做到精诚专注,都可以抵达一种圣明的境地。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至诚之心呢?《中庸》第二十九章中说: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意思就是,有诚心的人成就自我,而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诚心贯穿万物的始与终,没有诚心,万物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君子看重诚心。

由此可见,自己的“道”需要自己依靠“诚”来完成。只有那些保持至诚初心的人,才能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路。

纵观古今,所有可以称之“神一样存在”的人,无论是艺术大师,科学巨匠,还是政治伟人,都是保持至诚初心之辈。唯有如此,方能成就伟业。正如写出惊世之作《白鹿原》的陈忠实,在创作时,就给自己立下了三大纪律:不接受记者采访;不参加聚会;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正是因为孤灯一盏的六年时光,陈忠实才能写出不朽名作。他用自己具体的行动,证明什么叫“忠实”。

“忠实”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初心,实实在在地做事,这就是至诚。在2018年央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他之所以成功夺冠,就是因为保持至诚至圣的初心。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功获得总冠军,一举震惊众人,现场嘉宾更是赞不绝口。甚至,连对手彭敏都称他为“诗坛扫地僧”。在最后的对决中,评委刚画了一个屋檐和窗户,他就立马回答道,这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评委都大为诧异,后来他解释道,因为窗户画在了西边。评委说:“如果没有把诗词刻在骨头上,融进血液里,绝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那么,外卖小哥为何能逆袭夺冠?其实难得的是“诗”心,雷海为是真的喜欢诗。雷海为1981年出生在湖南,曾为杭州的一名外卖员。他生活简朴,唯一的爱好就是读诗。他说,自己的三餐加起来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以外的剩余时间全都用来读诗。实在没钱买书,就到书店将诗抄下来,然后回家背诵。

从一个爱诗、读诗、抄诗的外卖小哥,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并被获颁全球华人国学公共传播奖。雷海为用十三年的时间充分诠释,什么叫保持初心、至诚不息,如此方能精深精进,方能广博高远。

外卖小哥雷海为因为保持至诚初心,加上持之以恒的练习,最后终于修成正果。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在做事时,都怀着至诚之心,那就没有做不好的。如现代炸药之父诺贝尔,为了研发炸药曾多次遇险,牺牲了5个助手,连自己的弟弟都未能幸免,最后才研制成功。如今以他的遗产和名字设立的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人类各门学科的最高奖。但是,光有诚心是不行的,还需要选对方向再坚持下去,不然会把路走偏。清朝的李沙庚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清朝乾隆时期,有个人叫李沙庚,以开点心店为生。最初,他的点心货真价实,分量足,因此广受好评。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生意好得经常忙不过来。后来,他为了提高效率,开始缩短工序、减少分量,对待客户也很懈怠,生意也就日渐凋零起来。

一天,郑板桥来到这里买点心,李沙庚惊喜万分,请郑板桥题写“李沙庚点心店”六个字。郑板桥写完后,墨宝苍劲有力,让李沙庚大为兴奋。然而,李沙庚仔细一看,“李沙庚点心店”六个字中的“心”字少了一点。

于是,李沙庚指出这个错误,还埋怨郑板桥,说他徒有虚名。但郑板桥却解释道:“我写的字并没有错,你以前‘心中有一点’,所以生意兴隆。如今丢失了这重要的一点,生意惨淡不是自作自受吗?”李沙庚听后,立时顿悟,这才知道坚守诚心和初心是多么重要。后来,他痛改前非,生意又逐渐兴隆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是自己的,规矩还得自己立,自己执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他们经常有很多想法,今天要努力学习,明天要好好工作,做某一方面伟大人物。然而,事实又如何呢?刚刚找到学习的状态,却被微信、网络游戏及网络视频等吸引走了。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抵住诱惑,必须得有一颗至诚之心。保持至诚初心,朝着目标持续努力,如此方能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