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成功教化需要至诚之心

2.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成功教化需要至诚之心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就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教化。但这个难题在《中庸》中,早就给出解决之道了。《中庸》第二十七章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意思就是,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完成教化工作。

要想感动别人,得先感动自己;想要别人相信,得先自己相信;想要别人做到,得先自己做到。正如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凄美的爱情故事,会留下自己的泪水。就是因为,我们被其中的至诚之心所打动。那么,何为至诚之心呢?

所谓的至诚之心,就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决心和痴念。正如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阿宝》中所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意思是,只有痴迷一件事情,才会凝聚心志。所以,痴迷读书的人,写作没有不精湛的;痴迷艺术的人,技艺没有不高超的。人世间那些穷困落魄而碌碌无为的人,都说自己不痴不呆。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用笨功夫,痴迷于某个事物,就全心全意地做好它。

唐代诗人贾岛,为了斟酌“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竟用了三年时间。后来,他在这两句后面加上附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试问,这样虔诚的诗句,怎能不引发人们的共鸣呢,又怎能不打动人心呢?再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谦恭诚恳地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看到刘备怀揣如此赤诚之心,方才被感动,于是才有了白帝托孤时的“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出师表》)。试问,如此心诚的领导,能得不到属下的忠心吗?

有一位年轻人刚刚继承父亲的事业,就去问父亲,如何才能让工人好好干活。父亲回答道:“你比他们早到,比他们晚走,每天多工作三个小时就可以了。”在很多时候,激励士兵的最好方式,不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是身先士卒。

拿破仑在担任小长官时期,经常亲自带队冲锋,而且总冲在最前面。士兵见此,皆斗志高昂,无不奋勇杀敌。拿破仑因此被士兵们亲切地称为“小伍长”。

其实,要想教化别人,就得拿出自己的诚意。最好的诚意莫过于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个“田母却金”的故事。

齐国有个丞相叫田稷,在他休假回家时,曾把获得的两千两黄金送给母亲。母亲就问他黄金的来源,他说这是他应得的。田母听到后很是气愤,对他说:“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

意思是,你为官三年不吃不喝吗?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孝子侍奉双亲,应该竭力做到至诚。不义之财物,不要拿进家门。你作为人臣,如果不忠心不诚意,这就等于做孩子不孝顺!你还是赶快走吧。”

田稷听完母亲的教诲后,很是惭愧,于是就到君王那里请罪。君王听过后,很是感动,十分赞赏田母的大义,接着继续任田稷为相,还把黄金赐给了田母。田稷后来严以自律,终成齐国一代贤相。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说孩子难管,老板也经常抱怨员工不听话,男孩子也在讲女孩子难追。其实,这些问题不难解决,他们缺少的就是至诚之心,而行动就是表达诚心的最好方式。比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看到一群学生吸烟,就过去劝阻,不料遭到学生的反讥:“您自己都还吸烟,凭什么让我们戒烟呢?”此话一出,张伯苓心想:“学生说的对啊,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呢?”从此以后,张伯苓就开始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戒烟。正是凭着这种至诚的精神,张伯苓才成了中国教育界的标杆人物。

所有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唯天下至诚方能教化。《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就是在告诫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都能被诚意打动,教化他人自是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