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功到自然成

2.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功到自然成




有这样一位少年,拜了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但他心不专,总想着早点出徒,于是就问:“师傅,什么时候才能学成?”师父告诉他:“十年。”少年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竭尽全力,是不是只需五年就可以了?”师父回答道:“三十年。”少年没理解师父的意思,又追问道:“如果我拼死修炼呢?总该快一些了吧?”师父回答说:“那样你这辈子也练不成,提前就死了。”

故事中的少年,为了练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就想早日成功。可在师父看来,越急切地渴望成功、越拼命努力越不能达成目标,因为他违背了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成功规律,在这过程中没有“静心”。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越是着急成功的人,心态就越浮躁。心如同一只跳来跳去的猴子,又怎么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做好眼前的事呢?虽然冲劲很值得鼓励,但要谨记欲速则不达。

关于这一哲学,《中庸》第三十章中说: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意思就是,不需刻意表现而真实自然彰明,不刻意行动而自然变化,无所作为而自然成功。

有人就要问了,天下真的有不用努力就能成功的人吗?其实,孔子所讲的“不见”“不动”“无为”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呆在那里坐等从天而降的馅饼。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所谓的“不见”“不动”“无为”是要我们戒骄戒躁,不要在乎外界变化,以虔诚之心持续努力,这样才能功到自然成。87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就完美诠释了这个道理。

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小时候,他经常在蚊帐中借着昏暗的灯光读书,因此患有高度近视和散光。在拍摄《西游记》时,他双眼空洞无物,暗淡无光的近视特点,给扮演具有一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甚至可能因为这样一双眼睛而毁掉这个角色。

那么,为了完美诠释角色,六小龄童生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开始的时候,他把乒乓球用线挂在房顶,眼珠随着乒乓球的运动而运动。到了后来,乒乓球逐渐被小的物体取代,最后系在绳子上的,竟然是一只蚊子。在拍摄时,他就盯着一些光束,生生刺激眼睛流出泪花,这样拍出的眼睛才有了火眼金睛的效果,也就塑造出了无人超越的孙悟空的经典形象。

事实上,在87版《西游记》剧组中,绝不仅是六小龄童一个人在努力。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由于猪八戒的道具和服装难穿也难脱。因此,他一穿上就干脆不脱,在睡觉时也只能合衣而睡。等胶水被汗水浸透,失去效力后才会得到短暂的休息。而整个剧组更是花费了6年之久,才拍出了25集的精彩之作。可以这样讲,正是由于整个团队人员,都怀有高度至诚敬业之精神,才造就了这样一部绝世佳作,算得上是功到自然成的典范了。

纵观古今历史,所有伟人都注重自身的积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于是水到渠成。如宋朝时期的朱熹,十分聪明,在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参学。结果到了中年才想明白,速成不是悟道的良药,只有从苦中来,经过长时间苦味的浸泡,才能有所收获。

反观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人,每天都很浮躁,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他们常常参加一些培训机构,对“三个月就可学会”的口号深信不疑。岂不知,学习也好,事业也罢,没有速成的说法,都需要经过一个“难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伟人绝不会把它看作一种痛苦,而是当成一种磨练。伟人们会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不论从心性到技艺,都会大为增强。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如果不经历成百上千的锻造,怎么会有出鞘时的锋芒毕露呢?

所以,凡事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功近利只会分散我们的专注力,于是成为我们人生沉重的精神包袱,我们唯有稳住心性,沉下心来,下够工夫,做好准备,当机会来临时,一切才会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