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29章 万物皆可为师——藏在天地山水之间的分寸感

第29章 万物皆可为师——藏在天地山水之间的分寸感




1.向天地参悟分寸感——天、地、山、水


分寸感不仅存在于做人做事之中,而且存在于天地之间。智者深谙从天地之间领悟分寸感的真谛,并将之运用至生活之中。其实,关于天地人的关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已揭示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效法自然。

由此可见,中国道家倡导人们向天地学习。所谓天地之道,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以及自然永恒的规则。这种规则具有稳定、和谐的一面,矛盾统一但又归于平衡。所以,人道要向地道、天道学习。

那么,我们要向天地学习什么呢?学习的正是一种分寸感。天地到底可以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呢?《中庸》第三十一章中如是说: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意思就是,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测算。天地的大道,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长、久远。这天空,说小,只是一点点的光明,可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上万物都靠它覆盖。这大地,说小,就这么一把土的大小,但论及它的广阔和深厚,却承载着华山而不觉得沉重,容纳着黄河、大海而不会泄漏,大地的上面承载着万物。这山,说小,就这么拳头般大小的石头,但论及它的高大,草木在山上生长,禽兽在山中居住,宝藏从山内开发。这水,说小,就这么小小的一勺,但论及它的深广不测,生养鼋鼍蛟龙鱼鳖,生殖种种财富。

你看,天地既包罗万象又自然和谐,每一样事物,造物主早就做了最好的安排。人也要向天地学习这种精神。所谓天地精神,就是和谐统一,博大到无所不载,而又谦卑到尘埃,高远辽阔又深不可测。看似无边无际,但又触手可及。这里说的是什么?就是天地自然之间内部隐藏的和谐秩序和永恒规律。不过头,也不欠缺,一切都是刚刚好,这就是我们最应向天地学习的分寸感。

台湾著名画家蔡志忠,十分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禅学及诸子百家主张,从中他学到很多人生智慧。他奉行效法天地自然的简单生活,曾说:“睡一觉醒来之后,不讲话、不看电视、不看文字,就只是与天地对话,在内心思考,你的95%都是冲向未来的,这两种状态绝对是不一样的。”他说自己画漫画几十年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烦恼,都没有生气过。这就是他向天地学来的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

的确,天地之间自有大智慧。《庄子·外篇·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当我们向天地学习分寸感时,可以从中体会到天地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真理,从而让自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养成内心博大高远的格局。如果你能参透其中奥妙,就可以活得自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