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孔子和周礼——学古代礼仪可以“让你像模像样”

2.孔子和周礼——学古代礼仪可以“让你像模像样”




一听到古代礼仪,很多人就像听到鬼子进村一样,恨不得马上就跳起来反对。可见,不少人对古代礼仪存在很深的偏见,认为古代礼仪就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那一套。事实上,这些反对者对古代礼仪只是了解皮毛,一旦深入了解之后,相信他们一定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的确,对于古代礼仪中的糟粕我们应该破除,但对古代礼仪中优秀的部分,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并以此提升我们自身的素养,让我们看起来有个人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女孩外表看着光鲜亮丽,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但自己住的地方竟是乱作一团,几个月前的苹果核、香蕉皮,还有臭袜子、脏衣服等,几乎堆成一座小山。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就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意思是,早上起来就应该打扫庭院。看似简单的古代礼仪,对我们现代生活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狠下心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饭后清洗自己的饭碗,平时没事帮助父母拖拖地板、倒倒垃圾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劳动,其实会培养孩子勤劳、爱卫生的好习惯。长此以往训练下去,孩子长大之后,无论身在何处都会主动帮忙打扫卫生,这样就会讨人喜欢,让自己具有独立精神,活出个人样。关于礼仪,孔子在《中庸》第三十四章中说: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意思就是,我学习周朝的礼法,今天我们鲁国还在使用,所以我遵从周礼。

孔子认为,我们要传承好的礼仪,首推周礼。比如,古礼中就规定我们每天要分三次给父母请安。周礼是中华礼仪之源,学习周礼可以让我们更优秀。

周礼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难做到向父母一天三次请安,那么每周打次电话报个平安总行吧。如果我们做不到“父母在,不远游”,那也至少应该做到“游必有方”吧!其实,在古礼中,还有一项与敬重父母同样重要,那就是尊师重道。程门立雪就是这样的例子。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从小就很有礼貌,十五岁时攻读经史,后来考中进士。有一年,他去浏阳县上任,为了请教儒学大师程颐,特意绕道洛阳。初到洛阳,他和旧时好友一起坐而论道,但因某一问题二人产生分歧,于是一起到程颐老师的家中请教。

当时正值数九隆冬,天寒地冻。行至途中,竟下起雪来,他们不顾寒风凛冽,只管赶路。到了程颐家,先生正在休息。杨时和朋友二人不敢打扰,就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雪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寒。杨时二人虽然冻得瑟瑟发抖,但始终恭敬如初。后来程颐先生醒来,见他俩如此知礼,就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后来,东南学者们推崇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这是什么?这就是从周礼沿袭下来的中华礼仪美德。可以说,古礼中的礼仪规范,归根结底是让人有教养,为人处世有个人样。古礼中说,在请客吃饭时,尊贵的客人要坐在东边。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要拿筷子在盘子里乱翻,夹菜也只是夹自己的那一面,不要菜撒的到处都是,更不要用筷子去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吃没吃样,坐没坐样,实在没有个人样。难道这些古礼不该学习吗?

礼仪是一个人教养和素质的体现,我们适当学一些古礼,真的可以“让你像模像样”。不仅自己要学,有孩子的家长,也要尽量让孩子学习。中国老祖先的一些好东西,还是不要从我们手里丢掉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