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32章 治学的分寸感——辨别考证依据的可信度

第32章 治学的分寸感——辨别考证依据的可信度




1.治学要以严谨考证为依据


人的一生无论干什么,都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如果干什么事都马马虎虎,那么人生必将过得稀里糊涂。胡适先生创作的《差不多先生传》中有一个差不多先生,做事极不严谨——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后来,差不多先生患有重病时,人家给他请了个兽医,他说兽医又和人医差不多,最后只能“死亡和活着”差不多了。无论日常做事还是治学,最不能有的就是这种差不多精神。

2018年的青年节,时任北大校长的林建华在120周年校庆致辞时,把鸿鹄(hú)之志念作了鸿浩(hào)之志。这一低级错误瞬间在网络刷屏,林先生一时百口莫辩。后来,林先生特意写了道歉信,然而,虽然写了道歉信,但严于治学的人实在不该犯这样的错误,引用名言、经典、数据时,应该核实准确。

关于认真严谨的态度,《中庸》第三十四章中说: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意思就是,孔子说:“我解说夏礼,夏的后代只有一个杞国,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礼,现在还有殷商的后代宋国保存着。

由此可见,孔子在治学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始终是第一位的。

那么,何为治学严谨?首先就是在态度上就要认真,然后再去实地考察,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做事马马虎虎的人,是不能建成宏伟功业的,最终也会自讨苦吃。曾经有个《马虎图》的故事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宋代京城,有一位画家,做事很不认真,得过且过。一天,他正在画一头虎。刚画完脑袋,有一位富商闯了进来,请他画一匹马,于是这位画家,就在虎头的后面画了马的身子。画成之后就给富商送去,富商就问画的是什么。画家解释道这叫“马马虎虎《马虎图》”,商人大为不解,坚决拒绝。于是,画家无奈,只能自己将画拿回家去,装裱起来。

后来的一天,他的两个儿子对这幅画产生了好奇。大儿子问时,他就说是马。二儿子问时,他却说是虎。随后,大儿子在街上走路时,看见一匹马,当作是老虎,就把马射死了,画家只能给马主人赔钱。二儿子在野外发现了一只老虎,错认为是马,于是就凑上前去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

画家知道后,伤心欲绝,就把《马虎图》烧掉了,并撰写一首诗警告自己:“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烧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生活中,有的人做事经常马虎,治学不严谨,带来的往往是废品。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说过:“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事实上,越是大师,越注重治学严谨,作品也就越经得起推敲。比如曹雪芹治学严谨,才有情节关系复杂却条理清晰的《红楼梦》;钱钟书治学严谨,才有无论怎么再版都无需再改的《谈艺录》。此外,齐白石先生作画也是这样的例子。

齐白石先生作画,一丝不苟,很是严谨。他画中的所有素材,都是精心考察后,才敢“跃然纸上”的。因此,鉴别一幅画是不是白石老人所作,其中一条标准就是观察画中之物是否符合真实。

有一次,老舍请白石老人作一幅画,题目是《芭蕉叶卷抱秋花》。但由于白石老人实在记不得芭蕉叶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北京又没有芭蕉可供观察。最后,白石老人建议老舍——叶子能不能不要卷了,因为不能随便画啊!

白石老人作为大画家,为学尚且严谨,不考察清楚,绝不随意动笔。反观现在的一些所谓“名人”,稍有名气,就趁着热度,急急忙忙著书立说。作品也是漏洞百出、胡编乱造。岂不知,这些快餐式的书籍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历史上那些传世的经典之作,皆是严谨考证的结果。

班固在评价史学家司马迁时说:“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意思是,他的文章正直公正,记录的事情真实,经得起推敲考核,所以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在20岁时就开始考察历史遗迹,仔细核实每一个历史事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有严谨治学考证的例子,主角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伉俪。

他们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15年间足迹踏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村县,对超过2500处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们寻找那些尘封历史中的古寺古塔,爬上那些布满灰尘和蝙蝠粪便的屋顶,测量那些无人关注的数据,画下了成百上千张详细的图纸,他们以自己的亲历亲为告诉世人什么叫治学严谨。

治学严谨,从实而终,这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学习的工匠精神。正如华罗庚所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