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和谐价值观——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悖

2.和谐价值观——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悖




若唐僧对众徒弟说:“为了队伍整齐划一,从明天开始,大家全部使用钉耙。”那么,当妖怪来临时,孙悟空和沙和尚由于没有趁手的武器,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猪八戒也苦战不力,最后师徒四人很可能会全军覆没。由此可见,盲目地追求整齐划一、一刀切,不但无益团体的进步,反倒会限制个人优势的发挥。

由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及至后来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更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用统一模式选取标准人才,一味地追求表面整齐,结果繁盛的中国文化开始凋零和残败。

反观盛唐时期,李世民秉持“四夷可使如一家”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开放心态,才因此造就了独步千古的大唐盛世。只有在那样四海一家、和谐包容、气度非凡的时代背景下,李白才会写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绝美诗句。关于和谐包容,《中庸》第三十六章中如此论述: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意思就是,譬如四季的交替运行,如同日月的更迭照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天地包容万物,万物皆能找到归宿。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都能化育兼容,而且一视同仁,没有偏心私见。由此可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才是大德。人类因为私心和偏见的存在,各种战争形势屡出不穷。随时间发展,西方社会所崇尚的“非此即彼”的对抗思想开始呈现诸多弊端,很多恐怖袭击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秦始皇就曾犯下大错。

秦始皇,本名嬴政,在他即位秦王之初,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韩国派水利工程师郑国来到秦国,表面上是帮助秦国修建大型水渠,但实际上则想靠这种兴建大型工程的方式来消耗秦国的国力,实施“疲秦计划”。嬴政发觉这一居心不良的企图后,就开始觉得外来的客卿都不是好东西,皆是来祸害秦国的,于是决定下令将外国客卿全部驱逐。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在临行前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以此来劝谏秦王。《谏逐客书》中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大王驱逐外国客卿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当年秦穆公从西戎取得由余,从东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都不生在秦国,却为秦国所用,秦国也就逐渐富强。后来的张仪、范雎也不是秦国人,但都做到了秦国的相国,帮助秦国成就了大业。

“正是泰山不拒绝泥土,才会如此雄壮;江河不挑剔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邃;王者容纳臣民,德行才会彰明。天下物品不必产在秦国,但在秦国的宝物很多;贤才不必出生于秦国,但效忠的很多。今天驱逐外国客卿,就是自掘坟墓,实在是得不偿失。”

秦王看过之后,非常认同李斯的看法,心头十分震撼,犹如大梦方醒,知错就改,当下就撤销了逐客令。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大格局,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容纳别人的缺点,如此人生才辉煌。正如李斯所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世界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一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求同存异之人,才能拥有好人缘,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国外有名的披头士乐队,可谓流行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存在。事实上,这支乐队在外人看来就是一群五花八门的人强拉硬凑的团队。因为他们个性不同,甚至相反;他们服装不一,色彩绚丽;他们专长各异,列侬谱曲,保罗演唱,另外两位弹吉他。虽然如此,但他们彼此心意相通,共同追求音乐的和谐。不过,正是因为他们个个奇葩另类,才创造了披头士乐队的传奇。

有抓螃蟹经验的人会知道,当蟹篓中螃蟹仅有一只时,一定要把盖子盖好。但当蟹篓中的螃蟹大于五六只时,就不用盖了。因为这时的螃蟹相互牵扯,最后谁也爬不出去,全部成为人们的晚餐。与此对立的是“刺猬法则”,刺猬浑身带刺,虽然利于防御,但不利于集体取暖。后来,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距离”,既不会刺到对方,又能彼此温暖。这就是分寸感的智慧。

其实,人生的道路十分宽阔,只要我们像刺猬一样互相包容、相互支持,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就完全能够与世界和谐相处,不仅拥有好人缘,而且拥有大爱天下的德行。和谐价值观的根本就在于: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