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35章 圣明的分寸感——做到这些分寸感,人们尊崇和爱戴你

第35章 圣明的分寸感——做到这些分寸感,人们尊崇和爱戴你




1.圣明六诀——做到这些,人们纷纷投奔你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皇上说完话后,做臣子的总要回应一句“皇上圣明”,其实“皇上圣明”不过是大臣的一句口头禅,那些皇帝未必个个圣明。那么,如果一个人想做到圣明,应该如何做呢?

关于这一点,《中庸》第三十七章中说: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叡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意思就是,唯有天下最通晓畅达道之理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睿智,足以君临天下。宽裕温柔,足以包容天下;精神奋发,刚强坚毅,足以执牛耳管理国政;仪态端庄,秉心中正,足以敬业敬贤;文字条理缜密明察,足以辨别是非曲直。圣人之德广博深沉,而随时出现于外,广博得如同天空,深沉得如同潭水。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要想抵达圣明的境界,就要让自己做到以下六点:一、聪明睿智而又亲近民众;二、宽裕温柔而又包容天下;三、奋发图强、刚毅不拔,可以决断大事;四、仪态端庄、秉心中正,敬业敬贤;五、文理缜密,明辨是非;六、广博如天,深沉如潭。这六个要点,就像六堂必修课,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必将让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让众人纷纷投奔你,在众人的支持下,你必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下面让我们针对这六个要点,逐个具体剖析——

一、聪明睿智而又亲近民众

一个人聪明睿智固然可取,但一旦过于聪明,就容易清高孤傲、高高在上,也就是通常说的不近人情、不接地气了。圣人的指示是什么样的呢?一个人要想做到圣明,就要学会把握其中的分寸感,即你不仅聪明睿智,而且能亲近民众。这是一种能清能俗的大智慧,既能出世,又能入世。我们看看很多优秀的国家领导人,不仅睿智非凡,擅长战略等顶层设计,更懂得走进群众,与基层人民打成一片。这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智慧。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有所成就的名将们,也深谙其中的智慧。他们不仅睿智,同时也懂得亲近基层士兵。比如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唐代诗人王昌龄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着实把飞将军的智谋和勇武炫耀了一番。事实上,除了睿智神武,李广还有亲近士兵的柔情。

据《史记》记载,李广经常把自己的财物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睡。如果士兵没有吃饱喝足,他自己就不进食。如此精神感召广大士兵纷纷跟随,甚至不惜以死效忠。后来李广死了,天下之人都为他悲伤哀悼。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八个字来形容李广的亲和力。他就像桃树和李树一样,虽然不会说话,但自有芬芳,所以树下自然就被人踩出一条小路。所以,一个人聪明睿智是好事,但需要做到亲近民众,如此才是圣明。

二、宽裕温柔而又包容天下

包容是一种王者智慧。一个人想统领多少人,心中就得容下多少人。你能容下一个城市,你就是一城之主;你能容下天下人,你就是天下之王。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事业遍布世界,这就要有包容天下的雅量。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圣明的人,《资治通鉴》曾记载一个《李世民畏魏征》的故事。

魏征(又称魏徵),原本是李建成的幕僚,还曾经劝说李建成杀了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见他敢于直言,就没有处死他。有一次,李世民趁着魏征回家请假,准备去南山游玩一番,仪仗行程都安排好了。谁知,魏征竟然提前回来了,李世民就取消了计划。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非常好的鹞鹰。正拿在手臂上玩耍时,恰巧魏征赶来,李世民立即把鹞鹰藏在袖子里。魏征发现之后,故意不肯离去,跟李世民东拉西扯,结果鹞鹰就闷死了。魏征之所以这样做,是害怕李世民玩物丧志。

不过容人很难,即使李世民也有容不下去的时候。有一次,李世民下朝后气呼呼地往宫中走,长孙皇后看到后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李世民恨恨地说:“我这次非要杀了那个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继续问:“是谁这么大胆,把陛下气成这样?”李世民道:“就是魏征!这家伙经常在众人面前批评我,让我丢脸出丑,实在忍无可忍!”长孙皇后看到李世民是真生气了,这次要动真格了,于是回身到屋里换了身衣服,恭敬地对他表示祝贺。这种行为让李世民有点纳闷,长孙皇后解释说:“唯有君主开明包容,大臣才会正直忠诚。今天魏征敢于直言,不正说明陛下开明包容吗?所以我必须得好好庆贺了!”闻听此言,李世民高兴起来,对魏征也不再生气了,更加包容和听从了。

你看,像魏征这么过分,李世民仍然包容了他,这正是一种王者素养。有人说,肚里能撑船的人,是宰相。但肚子里能容得下宰相的人,是君王。一个人只有做到宽裕温柔而又包容天下,才能称为圣明之人。

三、奋发图强、刚毅不拔,可以决断大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说话容易做事难,做事容易做成难。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奋发图强、刚毅不拔的精神。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全世界都是共同的道理。美国总统林肯就是就这样的典范。

1832年,林肯决定竞选州议员,但他失败了。随后林肯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可一年之后,企业倒闭了,而且他还欠了很多债,彻底还完要17年。但他不放弃,之后林肯再次竞选州议员,这一次他成功了。

1835年,林肯订婚了,但距离结婚还剩下几个月,未婚妻意外逝世了。此后,林肯数月卧床不起,又于次年得了精神衰弱。两年后,林肯身体好转,参加州议长的竞选,结果失败。

1843年,林肯参加国会议员竞选,结果失败。1846年,林肯不死心,又竞选国会议员,最后如愿以偿。两年任期满后,林肯没能连任。一年后,林肯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竞选,结果失败。于是他申请本州的土地官员,又一次失败。

1854年,林肯竞选参议员,失败;两年后,竞选美国副总统失败;又两年后,竞选参议员失败。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1860年,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

遭遇如此之多的惨败,如果换成其他人,肯定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然而,林肯屡经挫折,却永不言败,直到最后当选总统,决断大事,成为美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伟大总统。此情此举,堪称中国中庸之道的践行者,可以称之为“美国圣人”。由此可见,一个人唯有奋发图强、刚毅不拔,才可以决断大事,成就伟大人生。关于这种素养,孔子曾如此总结道:“刚毅木讷,近仁。”这种圣明的分寸感,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了。

四、仪态端庄、秉心中正,敬业敬贤

如果在你面前摆一碗满满的水,如何才能端平?如果让你担当重要职位,如何才能胜任?万变不离其宗,你需要仪态端庄、秉心中正、敬业敬贤。一个人如果做到这三点,离圣明境界就又近了一步。

春秋时期,齐国吞并了燕国很多土地。燕昭王就想报仇雪恨,于是就去请教一个叫郭隗的智者。郭隗说,要想雪耻,就得振兴燕国,那么就需要贤才。大王可以先从我开始,授予我官职。当大家看到像我这样的庸才都可以得到重用,比我有才能的人肯定会纷纷来投奔您。

燕昭王听后认为郭隗说的很有道理,于是给他建了一个“黄金台”,让他招揽贤才。这个消息传出后,果然有很多贤才投奔,燕昭王身着盛装恭敬接见。由于燕昭王秉心中正、敬业敬贤,20年后燕国强大起来,成功收复失地。

很多时候,态度决定一切,你对待别人是随随便便,还是恭敬认真,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做到了秉心中正、敬业敬贤,还愁人才不来、事业不兴吗?有时候,态度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心性的调整就是人生的转机。

五、文理缜密,明辨是非

古往今来,圣贤人物大都文理缜密、独具慧眼,可以从细微之处识人论事。如刘备独具慧眼,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不信,非要用马谡,结果大意失街亭。刘备一眼就看懂了马谡,实在非常人可比。有时候,刘备在明察人心和辨别是非方面甚至超过了诸葛亮。

西汉时期的刘弗陵,同样如此。刘弗陵,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当时刘弗陵年幼,大权掌握在几位辅政大臣手中,其中就有一位叫上官桀的。上官桀联合了一些大臣,污蔑忠臣霍光调集重兵谋反。刘弗陵仔细斟酌后,并没有相信这一提议,他对上官桀说:“霍光掌握大权,要想谋反早就动手了,也无需如此大动干戈。”就这样,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年仅14岁的刘弗陵拆穿,刘弗陵的皇位也因此得到了稳固。

事实上,阴谋并不复杂,很好拆穿,只是常人,总是疏忽大意,糊里糊涂。而圣人则不然,他们思维缜密,稍加推理,即可明辨是非。

六、广博如天,深沉如

圣人广博如天,无边无际,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圣人深沉如潭,深不见底,变化万端,不可预测。这样的人有没有呢?甭说还真有。西汉时期,有个丞相叫丙吉。有次他乘车出行,看见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了一些人,他没有理睬。走了几步,看见大口喘气、倒地不起的牛,就急忙停车,下去询问。车夫很是不解,就问丙吉,为什么不关心人反而关心人?丙吉说,人死了是地方官员的事情,不该我管。牛死了可能代表瘟疫的流行,这才是我该管的事情。圣人将这个世界安排得井然有序,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出了事情意味着什么,以及负责人是谁,都做到了心知肚明。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关于“广博如天,深沉如潭”,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也有一定的说法——法家认为,君主不能让臣子轻易知道自己的想法,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犹如天空神秘莫测,犹如潭水深不可测。无论如何理解,广博如天、深沉如潭都是一种值得领悟和践行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