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37章 藏露的分寸感——韬光养晦和高明统御的智慧

第37章 藏露的分寸感——韬光养晦和高明统御的智慧




1.即使你很有才华,也要懂得韬光养晦


在动物世界,有一种现象,古人称之为“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后来人们把这句话引申为一种处世的道理——真正有才华的聪明人,必须要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分寸感,这样才能在乱世中明哲保身。

按常理来说,人们都喜欢与憨厚老实的人打交道,讨厌那些投机取巧、花言巧语的圆滑之人。世人都缺乏安全感,跟憨厚老实者打交道,比较容易放下心来。正因如此,胸怀大志之人,为了不让自己锋芒太露没饭吃,总是让自己刻意避免人们的怨恨,于是韬光养晦就开始大行其道。

那么,如何理解“韬光养晦”的哲学呢?《中庸》第三十九章中说——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意思就是,《诗经·卫风·硕人》说:“身穿华贵耀眼的锦服,外面尚需再罩一件单衣。”为什么要罩单衣?这是厌恶锦服的文彩过于显著耀眼。所以,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庸人之道表面漂亮,而日渐消亡。君子之道,清淡而令人不厌,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理致,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风气来自何处,知道隐微会趋向明显,这样可以进入盛德的境界。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道德经》中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在这里,并不是让我们不去出头、不去勇敢,而是要有策略、有技巧,瞅准时机再出头、再去勇敢,而不是盲目冲动。要知道,越是天生才华横溢,越需要心平气和。如果在古代,可能一个不留神,你就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所以,真正的聪明人都知晓才华要敛藏。

宋神宗年间,著名文学家苏轼由于被坏人陷害而入狱,但他并没有做任何过激的行为,而是每天都按时按点睡觉。有一天,当他即将入睡时,狱卒突然走进来说:“恭喜,你可以出狱了!”苏东坡十分纳闷,后来才知道缘故何在——原来那位狱卒负责监视他,见他每日睡得这么安心,便给皇上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里没什么小动作,睡得很沉。”皇上听后点点头说:“我知道他是无罪的,他睡得这么香甜,说明问心无愧。”于是,皇上就命人将苏轼放了。

如果苏轼被关牢房之后怨天尤人、愤愤不平,仍然尽情展露他的聪明才智,在墙上题发泄郁闷的诗歌,甚至利用小聪明去越狱什么的,一旦被发现,皇上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就算他的确是无罪的,也会引发皇上的不满。如果苏轼真那么蠢的话,现在的我们可就再也读不到苏轼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了。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种鸟儿,跟别的鸟并无区别。它看到别的鸟儿飞,它也飞;等看到别的鸟儿归巢,它也跟着归巢;当别的鸟儿成群结队前进时,它也跟着前进……总之,它从来不争当那个最前头的,这样当队伍遇到问题后退时,它也不会落后,吃东西的时候不争不抢,永远合群。所以它们的子孙后代得以繁衍下去,它们受到的威胁也很少。

其实,这种鸟儿很聪明,它所采用的就是韬光养晦之法。当你拥有才华只知显露而不懂收敛的时候,可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晚期的诸葛恪,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的儿子。在小时候,他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才华。有一次,孙权故意在一头驴的身上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意思是诸葛瑾是驴。看到这样,大家都笑得东倒西歪。可是诸葛恪走了过去,请求孙权让他多加两个字。孙权同意了,只见诸葛恪唰唰写了“之驴”两个大字,这样驴身上的字就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大家都惊呆了,孙权也赞叹不已,当场将驴赏赐给了诸葛瑾。

自此以后,大家一致认为诸葛恪的才华超过了他的父亲诸葛瑾,人们都为他赞叹,为他高兴。然而,只有诸葛瑾心事重重,他并不认为诸葛恪这样有什么好处,反而认为他过于锋芒太露,可能会给家族带来不幸。诸葛瑾对这个儿子再了解不过了,他如此说:“诸葛恪虽然天资聪慧,但他性子急躁、刚愎自用、锋芒外露,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果然不出诸葛瑾所料,诸葛恪长大以后成了朝中重臣,但同时也成了一个独断专行的人,最终被大臣设计害死,甚至还连累整个家族受到诛杀。

诸葛恪虽然拥有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但他却不懂得隐藏和收敛,一味大权独揽,过于专权,就容易招人嫉恨,结果不仅害了自己,而且拖累了整个家族。

一个人一定要懂得藏露之智。当你只懂得施展才华,却不懂得如何收敛的时候,拥有才华未必是一件好事。

才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给你带来优势,但同时也必定会为你带来危险。所以,我们运用才华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要时刻把握藏露的分寸感。太藏了也不好,如果总是默默无闻、隐藏自我,大家会瞧不起你,关键时刻该亮剑的时候就要勇敢站出来,但平日里我们应该记住将这把利刃收进剑鞘,收敛和隐藏自己的锋芒。如果你想做成一番事业,修炼“藏露”之功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