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三省吾身,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内修努力

2.三省吾身,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内修努力




在中国古时候,孩子从小就开始背诵《论语》。这是一本倡导自我反省的人生哲理书,其中《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每天都会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今天是否温习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华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修身理念,那就是要学会反省自己。这就是中国人必须具备的“自省力”。

曾子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第一他是著名的孝子;第二他继承了孔子的学问;第三他崇尚忠信,留下“曾子杀猪”的典故。他倡导“孝恕忠信”的儒家思想,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修齐治平”的人生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是他参与编制的,而且他还创作了《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作品。可以说,他不仅强调“自省”,而且自身切实践行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省”是净化心灵、完善自我的独门法宝。每天在临睡前自我反省,能让自己意识到白天所犯下的过错,从而完善自我人格,做更好的自己。关于自省,《中庸》第三十九章中有明确的论述——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意思就是,《诗经·小雅·正月》篇说:“一个人虽然深入水底潜伏,但也会被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君子经常反省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内疚,于是也就无愧于心了。君子的高明智慧,之所以让人赶不上,大概就藏在这些让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诗经·大雅·抑》篇说:“看你独自一个人居于室中,内心光明没有愧疚之心,当无愧于屋子阴暗处的神明。”所以,君子未曾举动就得到人们的崇敬,未曾发言就得到人们的信任。

什么是“屋漏”呢?特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那里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即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根据《中庸》观点,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在自我反省之后没有任何内疚,那就可以做到无愧于心了。君子之所以超越常人,正是因为他在大家都看不见的地方努力内修,从而让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从而成就自我。

许多名垂青史的伟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天反省自我。有人认为他们是天生如此优秀,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并非天生完美,他们身上同样有着大大小小的缺点,但正因他们学会了自我反省,才及时迷途知返,最终成就一番功业。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曾是一个贪玩、贪睡的调皮鬼,像如今很多孩子一样,不喜欢学习。为此,他没少挨先生的骂和同学的嘲笑。

在先生谆谆教诲之下,司马光决定改掉自己贪睡的毛病。为了能早早起床,他特意在睡前喝了一大杯水,结果第二天不仅没被憋醒,竟然尿床了。司马光想了想,灵光一现,他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只要早上一翻身,枕头就会掉在地上,自己就会被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改掉了自己贪睡的毛病。

从此以后,他每天早上起来坚持读书,不仅金榜题名,而且成为一代文学家,撰写出了一部流传后世、影响至今的《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缺点,以及知道自己有缺点但却不及时改正,这才是真正无药可救。一个人习惯了每天睡前自我反省,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少犯错,若发现自己走了歪路,可以立即把自己的内心扯回正道上来。这样一来,我们所经历的好事、坏事都可以成为内心的养料,我们的内心就会日渐强大,成为一个无坚不摧的人。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一天,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痛心反省自己的两个缺点:长傲和多言。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如此说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的确如此,这两点是人性中普遍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克服,真的会导致败家丧生,绝非危言耸听。

一个人过于傲气,就会充满个人的成见,就吸收不了别人身上的能量,学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久之下,必定会走投无路,必然容忍不了别人,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王阳明说:“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你看,一个人如果傲气了,孝子、贤弟和忠臣,一个都做不成。即使你的心是好的,但做出来的事情必定是荒唐的。

关于自己“多言”的弱点,曾国藩更是真切地反省。在这一点,他曾有过惨痛的经历。有一次,他为父亲过寿,同乡好友郑小珊提前一天前来祝贺。两个人关系很好,于是畅谈起来。曾国藩谈性十足,话语越说越多。正所谓“言多必失”,不料他一句话说得有失分寸,两个人激烈争执起来。郑小珊被气得当场摔门而出,曾国藩也恨恨不平。从此,两个知己好友就这样形同陌路了。后来,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坦诚认错,郑小珊也包容大度,两个人方重归于好。然而,这件事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通过“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我们把自我批评养成一个常规的习惯,这样就能够经常观照自己的本心和本性,从而明心见性,让自己不迷失、不困惑,真正做到君子乃至圣贤的境界。如此自我更新的手段,即使在今日仍毫不过时。

谈到“三省吾身”,我们不能不说说“将军三问”。

徐海东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将军,性情耿直、征战勇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大连休养身体,经常会有老战友、老部下等人前来探访。初一见面,他就劈头盖脸问三句话:“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问得非常直接,丝毫不留情面。

对于“将军三问”,徐夫人曾劝他别总是这样:“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这样问多容易得罪人啊!”徐将军的回答一片至诚:“光说好听话,算哪门子战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士们进城以后,为避免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开始丧失道德观和价值观,“将军三问”很有必要,正是内省精神之体现。

正所谓“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有些人看似不动不言、低调内敛,但一到关键时刻却能展示过人的才华。他们难道是突然之间就有才华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一直默默努力着,实力早就修炼到位。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牛人,都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但却竭力奋斗的时光。这是一段想起来就能感动自己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的内修,让他们无愧今生。

事实正是如此,等你修炼到一定境界,一旦开口说话,就能赢得别人信服,一旦动手做事,就能让人崇敬叹服。无论是品行还是能力,都能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