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用钱奖赏和厉声厉色都是下下策

3.用钱奖赏和厉声厉色都是下下策




俗话说:“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言固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并不是所有的重赏都会出个勇夫,要知道,激励手段分很多种,有的用钱奖赏,有的厉声厉色,呵斥激励。到底哪一种方法最有效呢?儒家认为,用钱奖赏和厉声厉色都是最下策的那种。

下面是《中庸》第三十九章中的观点,相信我们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商颂·列祖》篇说:“进迎神至无言无声,此刻大家没有喧争。”所以,君子虽然没有大行奖赏,而民众干劲十足、互相劝勉;君子不必发怒,而广大民众则畏惧于斧钺的刑罚。《诗经·周颂·烈文》篇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天下太平。《诗经·大雅·皇矣》篇说:“我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他从不厉声厉色。”孔子说:“如果将厉声厉色用于教化民众,那是最末等行为了。”《诗经·大雅·烝民》篇说:

“德行轻如毫毛。”然而,毛发毕竟是具体的物类,不足以形容玄妙的大德;《诗经·大雅·文王》篇说:“上天化生的万物,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类似于春风化雨)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在这里,儒家明确提出“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认为用钱奖赏或者用刑罚来震慑总是有限度的。刚开始的确有效,但一旦激励到达一个高度之后,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了。就像以前的皇帝,奖励一个大臣要考虑很多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奖励的标准不能高于皇位。如果一个人连续立功,不停地给他金钱的奖赏,那么很快就会达到限度,可以奖赏的职位或金钱总是有有上限的,这个时候,如果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就会消弱下属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有些人干一项事业,很多时候并不都是为了钱,更多时候为了梦想。你能否用理想号召人心,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东西来管理?基于这些矛盾,可见金钱奖赏并不是一种好方式,一旦把握不好其中的分寸,就会造成反作用。

1994年,有一个名叫李一男的大学毕业生走进了华为公司。由于他在专业技术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很快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27岁时已经成为华为的副总裁。人们原本以为李一男被“内定”为华为公司的接班人了,然而他竟然离开了华为,主动放弃触手可得的好处,自己创办了一家港湾网络公司,成为华为公司的竞争对手。戏剧性的是,两家公司争斗几年后,华为收购港湾,最终又融合在了一起,李一男又回到华为继续做副总裁。就在大家以为尘埃落定的时候,李一男跳槽到了百度公司,成了百度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为什么李一男会如此折腾呢?其实,整个事件的反反复复,其根本就是奖赏的问题。李一男才华出众,能力出色,已经升职加薪许多次了,最后一跃成为华为公司副总裁。到了这个位置,华为实际上已没什么可以给他了,而上级最高层领导自己又不能退位将总裁、董事长之位交给李一男,于是才造成了李一男没有晋升空间,一度出走华为。当李一男二度出任华为副总裁时,其实还是之前的那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改善状况,李一男只好跳槽到了百度。

遇到这种情况,是否就无解呢?非也,我们需从精神层面下工夫。激励人心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都要用钱奖赏。下面让我们看看曾国藩是如何做的——

曾国藩创建湘军,剿灭太平军,为大清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属下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恐怕有人暗中下毒害他,于是就为他私下打造了一只酒壶,这只壶是银做的,十分精美。曾国藩知道后勃然大怒,说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怎么可以如此奢侈呢?从这里来看,曾国藩真是吝啬之极。

然而,果真如此吗?在湘军攻陷武汉之后,曾国藩为鼓舞士气,让人专门打造了100把腰刀,赠送给立功的兵将们。这到底是怎样的腰刀?唐浩明在《大清名相曾国藩》中如此描述——

亲兵撬开木箱,从中取出一把来。曾国藩见腰刀果然打造得精美,熟铁皮制就的刀鞘上,用铜钉钉出一朵朵云形花纹,铜钉锃亮,如同黄金般闪光;刀把上镶嵌着墨绿色南阳玉。曾国藩将刀抽出,立时便有一道寒光扑面而来,刀刃锋利,手不敢试。刀面正中端端正正刻着“殄灭丑类,尽忠王事”八个大字,旁边是一行小楷“涤生曾国藩赠”。

这样看来,一把腰刀的制作成本肯定要超过银壶很多了。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腰刀是一种荣耀的象征,而且这是限量版的,是任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通过亲手赠送腰刀,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种既具有物质实用价值又具备精神价值的激励手段,大大增强了湘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从赠刀事件可见,曾国藩对奖赏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包括曾国藩自身,为大清取得了如此大的战功,大清也没有采用金钱奖赏,而是封他一等毅勇侯,赏赐黄马褂。因为职位总有穷尽的时候,除非让曾国藩当皇帝,而这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精神激励的方法是多么重要。

物质激励是万万不可少的,但只有物质激励则是万万不可的。除此以外,我们也不可总是以厉声厉色的方法来激励。现代社会的父母对孩子,最喜欢采取厉声厉色的方法,以为自己喊几嗓子孩子就会乖乖听话了,事实上孩子不但没有听话,反而有可能被吓傻了,也有可能从此更加叛逆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一点,《中庸》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意思是,我怀念文王的美德,因为他从来不会厉声厉色地训斥下属,厉声厉色地教育人民,那是下下策。真正有效的激励方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中庸》给出的方案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就是用德行感化的力量,在不动声色、不知不觉间感化对方,让对方跟你一条心,永远走一条路。就像革命年代,很多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仅不要一分钱,还把自己的家产和生命献上,临死之前还要托人把党费缴上。再看看国民党的士兵们,现场发大洋,人都懒得动。就从这一点来看,用大道厚德的理想来激励,远胜单纯的金钱激励,潜移默化的教化感化,胜过厉声厉色的指责和训斥!

总之,用金钱奖赏和厉声厉色都是下下策。金钱奖赏法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提升下属的积极性,而厉声厉色的训斥有可能增加下属的怨念,我们要想提高下属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就要掌握激励的分寸感,采用正确的激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