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尖峰对话区块链 > 第六问 区块链能应用在我们熟悉的那些业务场景中吗

第六问 区块链能应用在我们熟悉的那些业务场景中吗




王峰:我注意到你最近写了很多文章,而且内容越来越深入和学术,不是专业人士未必可以很快理解,我确实看到了你的用心思考。比如,你最近撰写的《共识不等于信用》一文,就对区块链行业普遍认可的观点提出了疑问。你提到,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一个非常有误导性的概念。记录的真实性仅仅是信用的最低要求。

所以,区块链技术目前能实现的共识,在推动社会协同方面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巨大的创新。当然,这也是大家强调通证的原因所在。比特币的成功和矿工奖励机制的设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需要通过设计利益机制,让大家主动合作。但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问题,和区块链技术没有必然的关系。

那么,你可否用更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你的观点?比如,是否可以结合我们非常熟悉的淘宝、支付宝的业务场景?

曾鸣:《共识不等于信用》这篇文章的确有点偏学术,没有很多案例。实际上,我们天天应对的就是信用建设的问题。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这件事情有多难。

提起淘宝,大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它就是搭建了一个在线市场,把用户吸引过来,一旦有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这个系统就可以运转了。但实际上,像信用建设这样非常难的工作都在幕后,只是大家看不到。比如信息真实性的确认,一个卖家说自己卖的是正规商品,你如何去确认呢?

当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对信息确认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对商业信誉的建设较难发挥大的作用。

虽然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但淘宝从一开始建立的评价体系,就是一个点对点的基于交易的直接评价体系,用户能够看到每一个卖家和买家的评价。

举个例子,有段时间,淘宝发现了一些被称为职业差评师的人,影响非常恶劣。这些人在淘宝扮成买家,从卖家那里买了商品之后威胁卖家:如果不把这个商品送给我,我就给你差评。这实际上就是勒索。如果卖家不服从,他可能就会因此得到一个差评,进而影响未来的销售。大部分卖家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但在淘宝有非常多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去解决。

无论你用中心化的方式,还是去中心化的方式,商业信用问题都需要一点一点去解决。我们在淘宝花了很大的力气,设计了很多机制,经过两年左右的算法演化和实战,最后基本上把职业差评师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如果没有实际运营过,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同理,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上线的区块链项目可以做什么,好像除了买卖比特币和代币之外,没有其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