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如何假装懂音乐 > 前言



我理解的前言,就是说一说我写这本书的动机。

十多年前,我看到了一本《简明爵士音乐史》,发现了一个在此之前从来没听过的说法,就是爵士(Jazz)这个词的起源,竟然是美国的红灯区文化。

如今,爵士乐似乎变成了高消费的标志,譬如前些年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映时,所有人都在谈论20世纪20年代,即爵士年代的纸醉金迷。然而今天被写作“Jazz”的爵士乐,一开始可没有这么光鲜亮丽。爵士乐最初被写作“Jackass”(蠢蛋)。后来,Jackass被简化成Jass,最后又演化成了Jazz。

说到爵士乐的起源,不得不提美国的红灯区文化。在19世纪,美国风月场里总有几个黑人拿着白人的乐器吹拉弹唱,为等待的客人们助兴,演奏的时候也几乎不穿衣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黑人性能力比较强,通过音乐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客人发挥神力。

难免会有客人觉得好奇:这帮人演奏的什么音乐?这时候,如果赶上有点儿耐心的老板,会从美国黑人音乐如何形成开始讲起,告诉客人乐手们来自西非,演奏的音乐带着西非的节奏感,同时融合了加勒比地区的旋律感,再用上白人的乐器,是三合一而成的一种音乐。

当然,大部分客人没有这个耐心,所以老板就会简单称其为“Jackass”。

后来,这种音乐越来越普及,直接叫Jackass显然不合适,于是就省略了三个字母,改成了“Jass”。但是把Jass贴到墙上之后,总是有几个手欠的把“J”给揪下来,剩下“ass”(屁股),很不雅。于是“s”被改成了“z”,这样就不会闹误会,Jass也就变成了今天的Jazz。

这本书里写的全是这样的故事。



1  我们今天这些音乐从哪儿来的?


在这本书里,我按照几种风格分类,讲述了进入20世纪之后,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虽然我一直认为用一个词去概括一代或者几代音乐人的做法有些残酷,因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表达,但是在我们试图重新讲述一段西方音乐历史的时候,用于概括风格的这些名词,从字面上也反映了许多那个年代的变化,以及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些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基督教音乐:教堂里的音乐能跟现代音乐无缝衔接?


如果要追溯源头,今天几乎所有音乐风格都会指向基督教音乐。所谓基督教音乐,就是基督教为了宣传其教义而使用的音乐。其中有些是纯音乐,有些带歌词,且歌词几乎都是从《圣经》当中摘抄、改编再发散后的创作。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从《圣经》里找主题创作的音乐,就不能叫基督教音乐。

当然,你可以说,万一我自己悟出的道理和耶稣不谋而合,那把它作为主题创作出来的算不算基督教音乐呢?不好意思,不算。虽然道理一样,但没从《圣经》里取材,就不算基督教音乐。

还是那句话,今天几乎所有音乐风格,向上追溯一下,都能追溯到基督教音乐。

音乐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用。被谁所用?被基督教所用。用来做啥?用来传教。

一个主流的说法是,基督教音乐并非自古以来就有,而是罗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后来命名的。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今天还在教堂里的基督教音乐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有乐器伴奏的,管风琴就是最重要的基督教乐器之一,大名鼎鼎的巴赫就写过大量管风琴乐曲,大部分是当时教会花钱跟他约的稿。

除了这一派,另一派则坚持认为基督教音乐不应该有乐器伴奏,原因是《圣经》当中没有提过乐器的事。当然,你可能觉得这样有些跟不上时代,《圣经》出现的年代也许还没有乐器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乐器出现了,用用也无妨。可是在崇尚根源的教徒看来,《圣经》上没写,就不应该有。所以那些教堂里的音乐通常没有伴奏,只有咏唱。

当然,这些更古老的故事不是我们这本书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现代音乐。今天,基督教音乐已经和现代音乐无缝衔接了。比如用朋克(Punk)的方式去唱《圣经》里的故事,就是基督朋克摇滚;用说唱去唱《圣经》,就是基督嘻哈。用什么音乐风格去唱《圣经》里的内容,就是“基督XX乐”。所以,基督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电子舞曲)也是存在的。

为什么会诞生这些奇怪的音乐呢?这些音乐和教堂的氛围似乎并不沾边儿啊?

简单来讲,其实就是为了给年轻人传教。比起教堂里传统唱诗班的音乐,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朋克、嘻哈(Hip-Hop)、EDM。就像是换一种形式去传播传统文化。这一点和央视做过的一个节目《经典咏流传》有点儿类似,那个节目找王力宏用流行音乐的方式唱《三字经》,这样传播《三字经》,比硬背更有效率。

基督朋克、基督嘻哈、基督EDM被统一归类为基督主题流行音乐。这个潮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生意了,也诞生了很多专门创作基督题材音乐的明星。比如林肯公园(Linkin  Park)刚出道的那些年,全世界都流行新金属(Numetal)。这股潮流当中,有一个乐队叫P.O.D.,他们的音乐风格就是典型的基督新金属。这个乐队让我印象最深的歌,名叫《和现在说再见》(Goodbye  for  Now),这是2006年的一首歌,在里面参与伴唱的,有当时年少尚未成名的凯蒂·佩里(Katy  Perry)。

基督流行音乐没有音乐风格的限制,只有满满的正能量。

后来做基督流行音乐的明星越来越多,就有人动起了办基督流行音乐节的念头。我所知道最早的这类音乐节是Ichthus音乐节。这个名字要多提一句,Ichthus是一个用英语写成的希腊语单词,在希腊语里这个词的意思是“鱼”,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象征。

这个音乐节堪称基督流行音乐节里的“伍德斯托克”。关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你要不知道,可以去看李安以此为名的电影。在写作这本书时,李安的电影引发了“伍德斯托克”这个概念在流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次爆发。虽然我一直觉得李安这部电影拍早了,如果能推迟几年,赶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50周年,可能怀旧的浪潮会更加汹涌。

不过,基督教音乐在某一个年代似乎是白人音乐的特指,或者说是所有引“经”据典的音乐的概括性说法。在黑人兄弟的世界里,也有同样引“经”据典的音乐,但他们的音乐似乎有一个更加流行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