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如何假装懂音乐 > 浩室音乐:没有舞厅靠客厅

浩室音乐:没有舞厅靠客厅




其实浩室作为一种音乐风格是几乎不存在的,它就是迪斯科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有的样子。但是为什么不继续叫迪斯科呢?因为“迪斯科”这个名字当时不让叫了,这个词不仅代表着迪斯科音乐,还代表着迪斯科舞厅这样的场所,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没有舞厅,迪斯科音乐当然也没法生存了。

20世纪80年代初,芝加哥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情境,许多迪斯科舞厅被关掉了。但是没有了舞厅,还有客厅,这个客厅,就是“house”(浩室)最开始的意思。

当时芝加哥发生了一件如今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棒球队为了促销门票,怂恿学生拿着自己想毁掉的迪斯科唱片入场,就可以享受不到1美元的超级优惠票价。与此同时,其他拿着唱片的人,哪怕不是学生,也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在比赛开始之前,会有人拿着箱子收集大家带来的唱片,准备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集中销毁,让大家高兴高兴。结果那天票卖爆了,他们预计能有2万人来,谁知来了5万人,其中大部分不是为了看棒球比赛来的,而是为了看销毁迪斯科唱片的“行为艺术”。

这件事在今天很难理解。这就好比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国安队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搞一次电子音乐唱片的销毁,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啊?凭什么呢?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期的芝加哥,这件事是大快人心的。

之前写迪斯科的时候提到过,迪斯科音乐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切准了LGBT这个细分群体市场。有人当时在芝加哥的13岁到33岁男性当中做过调查,主流的意见是:迪斯科就是LGBT音乐,相对而言,摇滚乐是“直男音乐”,这两个是对立的。而在体育赛场上,棒球被认为是绝对的“直男”运动,所以一听说棒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有销毁迪斯科唱片的环节,“直男”们高兴坏了,纷纷买票去看。

据说主办方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中场休息的时候,主办方开着军用吉普车,在无数迪斯科唱片外面绑上炸药,引爆炸弹。唱片被炸得七零八落,碎片到处都是,以至于场地根本没法进行第二天的比赛。第二天比赛直接取消,主队因为主场被弄得太糟糕,直接不战而败。

这件在如今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年是被当作正面新闻报道的,有点儿“为民除害”的意思。棒球队大战迪斯科音乐,以球队的牺牲换取“直男音乐”的胜利——我猜如果当年有标题党,他们大概会这么起标题。

这件事对迪斯科音乐界特别有影响,一时间许多迪斯科舞厅被关,被查封。理由都很正当,例如偷税漏税或者售卖药物。舞厅没有了,大家只能回客厅。再加上当时制作电子音乐的设备更加普及了,一批新的音乐人出现了,他们甚至没进过录音棚,但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在家用这些设备做音乐。这个时期的电子乐就叫浩室音乐。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概念,也是广义的摇滚乐和电子乐的一个重要区别。即使是在迪斯科盛行的年代,DJ已经出现,但人们做音乐的时候还是离不开乐手,依然需要吉他、贝斯、鼓之类的乐器。但是到了电子音乐时代,人们可以彻底离开乐手了,与此同时,DJ成了主角,他不用创作音乐,只需要选择音乐就可以了。把已有的音乐编辑剪辑,变成自己的音乐。

在芝加哥,浩室音乐就是这样诞生的。当时一个DJ把时下迪斯科里正在放的歌进行汇编,把所有好听的段落都拿出来,组成了一首歌,名叫On  &  On,与此同时,他自己用鼓机合成器之类的设备,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伴奏,让一首首迪斯科变成了后来的浩室音乐。换句话说,浩室音乐在音乐性上,是从迪斯科身上抽离过来的。

浩室音乐除了本体和远亲变体之外,还有许多近亲变体。其中两个最有名的,一个叫深情浩室(Deep  house),一个叫酸性浩室(Acid  house)。

深情浩室就像其名字一样,是深情款款地演唱浩室舞曲,之前提到过的灵魂乐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新的寄居地。在纯粹的灵魂乐市场渐渐消亡之后,许多唱灵魂乐的人都改玩电子乐了,这种在舞曲中需要的声音出现了。与此同时,放克爵士乐的唱片也经常被拿来采样。

酸性浩室主要是针对药物而言的。一般情况下,你看到音乐风格如果用“迷幻”二字描述,那么这样的音乐通常是给纯天然药物爱好者的,如果是用“酸性”这个词,那么这种音乐就是专门给化学药物爱好者听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欣赏不了酸性浩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反倒是在正常情况下觉得酸性浩室是乐音的人,其真诚值得怀疑。此外再提及一点,当时也是因为有了303合成器里面的一个叫作“酸性”的效果,酸性的声音才得以被命名。

如果说浩室是一种诞生在芝加哥的音乐,那么在同时期其他城市的同行们看来,浩室是芝加哥那帮人做的电子乐,至于我们这帮人,应该有同样的音乐,别样的名字。这些人来自底特律,他们的这种音乐叫科技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