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一  2019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总态势


2019年,中国以防风险、调结构、强机制、重创新、促开放、激活力等为总基调,确保经济社会继续平稳发展,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也为全球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民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19年,中国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防风险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冲击,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福祉继续改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预计全年增速将不低于6.1%,这表明中国经济具有相当大的韧性和内在发展潜力。

2019年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国内服务业的支撑、消费潜力的释放和转型升级,以及国家连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以7%的速度引领经济增长,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10%,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明显加强。





(二)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劳动关系发生明显变化


2019年初中央强调“六个稳定”,“稳就业”排在第一位。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的收入和生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城镇就业1097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833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01万人,增长1.1%。1~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3%,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前三季度,在25~59岁的人群中,调查失业率为4.6%左右,低于平均调查失业率。

与此同时,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前三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24,表明市场用人需求继续高于劳动力供给水平。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1~9月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3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30万人的目标任务。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灵活就业新模式,显示了巨大的就业潜力。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平台雇用598万正规就业者,同时还带动提供共享服务的劳动者7500万人,灵活就业大量增加,对法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劳动力就近从事非农工作的数量也在增加,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回农村就业创业,体现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新变化。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


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继续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态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82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1%。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9元,实际增长5.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实际增长6.4%,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比上年同期缩小0.03个百分点,为2.75∶1。工资性收入仍占主导,但是其他来源收入也出现较快增长,收入来源继续呈现多样化态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13020元,同比增长8.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9%;人均经营净收入3757元,增长9.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4%;人均财产净收入1949元,增长12.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5%;人均转移净收入4157元,增长7.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2%。人均财产净收入的增速快于人均转移净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速,表明国家促进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取得成效。

2019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379元,增长7.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3元,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7%。这些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低于其收入增长速度,也低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与此相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其收入增长速度。这一方面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比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更加活跃,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负担重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负担。从2019年前三季度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7.9%,低于30%,说明全国居民生活消费已经总体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具体而言,全国居民家庭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4310元,增长6.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7.9%;人均衣着消费支出962元,增长3.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607元,增长10.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3%;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926元,增长3.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0%;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078元,增长7.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766元,增长13.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14元,增长1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1%;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01元,增长11.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6%。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其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三项消费支出总和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了33.9%,高于食品烟酒消费支出的比重,表明居民的交往生活、精神生活、能力建设和健康水平等方面需求不断提升,当然也说明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消费负担在加重。总的来说,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从相对宽裕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扶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倒计时,为2020年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迈出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仅从2012年到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就从9899万人减少到1660万人,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从2013年的12.8万个减少到2018年的2.6万个。2019年,中国农村又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贫困县摘帽300个左右。2020年,还有需要脱贫的农村人口600万人左右,2020年底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将如期完成。

在致贫返贫的诸多原因中,生病特别是生大病是一个主要原因,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贫困人口占30%以上。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构建长效脱贫机制上下了很大力气。一是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的保障机制,一系列健康扶贫政策让“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垮家庭”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19年上半年,全国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平均自付比例被控制在10%左右;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到25种,很多地方增加到30多种。截至目前,99%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有卫生院及卫生室,全国累计向贫困地区乡、村两级支援医务人员超过9万人,98%的乡镇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98.2%的行政村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2019年上半年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数据系统显示,94.5%的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得到妥善治疗。健康扶贫取得明显实效,初步构建了防止因病返贫和致贫的长效机制。二是许多地方设立了防返贫基金,用以奖励那些在脱贫后积极发展产业的原贫困人口,帮助脱贫人口获取融资,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三是各地还探索建立“留下来不走”的扶贫人才队伍,为后续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