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 杨超越编程大赛

杨超越编程大赛




杨超越是一个长得很像邻家女孩的当红明星,她在《创造  101》这个综艺节目中一炮而红,最终获得第3名。在这个娱乐至  死的年代,数不清的明星如同烟花绽放,争奇斗艳,但也像烟花  一样,瞬间就会消失在黑暗之中。娱乐圈里刚出道的女孩有很多,  不要说记不住她们的名字,我连她们的模样都分不清楚。

但是据说,杨超越和她们都不一样。不止一个程序员跟我说,  他喜欢杨超越。当然,喜欢杨超越的并非都是宅男,她也有很多  女粉丝。男孩子们也不是都喜欢杨超越,追其他明星的男孩子也  很多,甚至可能更疯狂。但和其他偶像不一样的是,只有在杨超  越的粉丝见面会上,你才能见到一大群青涩而又激动的男孩子,  好像参加军训一样,一起扯着喉咙大喊:“杨超越!杨超越!”

2019年,杨超越的粉丝中有一群码农,发起了一场非常“硬  核”的杨超越编程大赛。

这一年3  月,一个叫  Justin  (贾斯汀)的程序员看见粉丝群  里有很多程序员商讨编程技术,就发了个帖子,想把大家聚集起  来,一起做个跟杨超越有关的项目。这个帖子很快升到了  “杨超  越吧”热搜榜,引起吧主胡一刀的关注。胡一刀和  Justin  一起找  到了另一位叫二师兄的网友。

二师兄组织过关于杨超越的多个线上比赛,但他不是码农,  他只知道Justin  建议搞个编程大赛。可是,编程比赛的规则怎么  制定,具体怎么组织,他一点主意也没有。二师兄逢人就问,最  后,逮到了一个  40  多岁的大哥。这位大哥告诉他,第一阶段,大  家在  GitHub  上先提交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可以以  issue  (  议  题)的方式提出;第二阶段,组队,每队  5  人,在限定时间内做  出  demo  (  演示),将  demo  提交到  repo  (  代码仓库);第三阶段,  评比,评比可以按照投票的星数高低,也可以按照其他规则;最  后,可以围绕评选出来的产品继续投入,做出实用的产品。后来,  杨超越编程大赛的规则基本上就是这么定的。°

一开始,二师兄的想法是在粉丝群里让兄弟们“自嗨”  一下,  他觉得如果能搞出三四个产品就不错了。结果,一共有33  个团  队立项,做什么的都有一一有的做休闲游戏,有的做大数据平台,  有的做人脸识别,有的做词云项目,有的做小程序,有的做智能  机器人,有的做资讯阅读……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用区块链做平行于真实世界的“超越  村”。按照设计者的想法,这将是第一个在网络中存在的真实世  界,村里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入村的村民需要申请  “超越村”绿卡。村民不限定国家和地区,拥有绿卡即为“超越  村”村民。

还有一个我也很喜欢:一种专属于杨超越的编程语言。按照  作者的介绍,这是一种解释型语言,主要工作是用其他程式语言  设计解释器,重点是必须带有强烈的杨超越风格。

300多个立项的项目,只有150个正式参赛。参赛的项目中,  只有70个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初步的demoo这很像《创造  101》的游戏规则,每次淘汰一半。残酷,但刺激。

4月19日,总决赛在线直播。粉丝投票的数量达252  127  票,角逐出前十名。这前十名中游戏居多,比如颇像《塞尔达传  说》的《超越传说》、剧情复杂的《超越幻想录》;也有实用的软  件工具,比如《超越粉丝大数据地图可视化》;还有方便粉丝应援  的《智能灯牌与多灯牌联动系统》《超越助理已上线》等。

排名第八的《超越冲冲冲》是个跑酷游戏,开发者是4名小  学生。

排名第二的是《杨超越秘密杂货铺》。这个项目的发起人是心  理医生聪。

心理医生聪语速很慢,说一句话会停下来考虑两三次。他特  别强调,杨超越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聊天的时候,他经常  会引用杨超越的语录。每讲到一句超越语录,他都会停下来,回  味反思。

心理医生聪说:“我是在看《创造101》的时候被杨超越吸引  的。我是个心理医生,经常接触被霸凌、攻击、欺负的人。我的  病人中,有不少是忍受不了,去自杀,没有死,又回来的。去年  6  月,我看到杨超越在网上被人黑,心里就想,这样不行啊,要  死人的,她会不会跳楼啊!”

他说:“我帮助的人,比如一个学生受到全班的欺负,顶多  就是几十个人欺负一个,杨超越遇到的情况是几百万人欺负一  个人。”

心理医生聪本来是想救助杨超越,他觉得杨超越是个快要掉  下悬崖的人,需要自己伸手把她救回来,但是没有想到杨超越比  他想象中的强大很多。有一次,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别人对她的负  面评价时,杨超越说:“反正说的都不是我吧。”心理医生聪心头  一震:原来生活可以是这个态度的。他开始从一位心理医生的角  度研究杨超越。他发现,杨超越讲的话比心理医生更容易传达出  一种治愈的力量。

于是,他想到要做一个App,  让用户给杨超越写信问生活困  惑,然后,系统自动引用杨超越讲过的话回复。这个想法在知乎  发布之后,得到很多人的留言支持。主动联系他,表示愿意加入

110  I变量

团队的人络绎不绝。

没想到的是,刚刚组团,团队就出现了分裂。心理医生聪自  称是“完成派”。他最初的想法是:大家都用业余时间做这件事,  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做个简单的东西,能够按时完工就行。但是,  团队里负责美工的Mocy和唱歌的三寸是“精进派”,坚持做到最  好。他们觉得,要干就干到能让自己心悦诚服,否则还不如不干。

最后呢?

最后,心理医生聪也改变了想法,转为支持“精进派”。

为什么呢?

心理医生聪说:“那没有办法啊,因为他们是主力,要是走  T,这个项目别说’精进’了,’完成’都完不成。”

其实,这条“精进”之路能走下去,更主要的原因是团队成  员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最初,大多数成员都抱着来“打酱油”  的心态。后来,看到别人做得好,内心的激情也开始燃烧。美工  Mocy说:“我要搞得很大,要搞明信片。不单有明信片,还要搞  抽奖,还要有人物卡。”还没等心理医生聪拦下来,Mocy就把草  图画出来了。画得真快。紧接着,视频也做出来了,他们发到E  站(哗哩哗哩网站)上,马上引起轰动。三寸本来是E站上的一  位UP主(uploaded,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  文件的人),专门翻唱别人的歌曲,有很多人听。心理医生聪找到  三寸和另外一位音乐人橙子唏噜,合作创作了一首《奇思妙想》,  发布在E站,半天之内就在E站音乐榜上升到第38位。

正是这种新鲜而奇妙的感觉,激励着心理医生聪的团队。他  们这个团队或许是参加杨超越编程大赛的各个团队中最有代表性  的。虽然大赛的规则要求参赛选手不得超过5  个,但他们团队的  成员有  20  个。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成员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的,  他们不在意名分,不在意荣誉,只在意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而  且要做得漂漂亮亮。

这20  个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有  5  个来自美国。他们之中  有程序员,有玩音乐的、做美工的,也有做策划营销的。有的中  途退出,也有的半道加入。这支队伍中有一批特殊人物,他们是  其他参赛队伍中的组长或组员,自己的小组没有晋级,所以赶来  加盟。比如,《超越日报》的队长  Christian  就是初赛被淘汰之后  加入的。他是个程序员,被生活“磨平”  了,本来打算自己拉一  支队伍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没想到被灭掉了。到了《杨超越  秘密杂货铺》团队,他继续作战,最后看到自己所在的团队拿到  了第二名,当场就流泪了。

这20  个成员看起来像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杂牌军,但潜能被  激发出来之后,每个人都变成了斯巴达勇士。每个人守一个方向,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背后有战友的支援,就可以抵挡百万大军了。

不知道互联网企业的老板们读到这里,心里会怎么想。这些  参加编程大赛的程序员说不定就是他们公司里的员工。为什么这  些员工做老板布置的工作时,会抱怨996,  但在杨超越编程大赛,  一没股权,二没奖金,三没提拔,他们竟能如此投入呢?

二师兄忙着组织杨超越编程大赛的时候,在每天晚上下班之  后,坐在公司附近的一个美食广场,跟朋友们一起在线上沟通赛  事进度。他有时会坐到美食广场深夜关门。保安没赶他走,他就  继续待在那里。有一次坐地铁的时候,他下错了站,出地铁的时  候,手机又没电了,刷不了交通卡,只好向地铁站务员求助,才  走出地铁回家。

那么,他做杨超越编程大赛的动力是什么呢?

二师兄习惯性地引用了日本著名编剧与作词家秋元康的一句  话:“这不是很有趣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