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 日本丰田 德国大众

日本丰田 德国大众



图5-1

从本国企业在供应网络中的占比来看,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  的本国企业占比明显高于通用、上汽和大众。日本丰田的供应网  络中本国企业占比为40.33%,  韩国现代的供应网络中本国企业占  比为  37.56%,  美国通用的这一比例为  31.19%,  上汽的这一比例为  20%  左右,而德国大众的供应网络中本国企业占比仅为  8%  左右。  这  5  家汽车企业都依赖于美国企业,比如现代和丰田的网络中美  国企业的占比为  20%  左右,上汽的这一比例约为  30%,  而德国大  众的供应网络中美国企业的占比高达  35%,  甚至高于美国通用。  或许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欧美贸易摩擦中,欧盟总是及时并主  动地选择退让。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集团的供应网络中,美国企业占比接近  30%,  显著高于中国企业的占比。这是否说明上汽对美国的依赖程  度更强?我们分别对照了上汽在  2015  年  8  月  21  日和  2019  年  8  月  2  日的数据,结果发现,在  2015  年,上汽供应网络中的中国企  业大多分布在中游,而美国企业大多分布在上下游,可谓泾渭分  明,几乎没有重叠的地方。但到了  2019  年,上汽供应网络中的中  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出现了融合和交叉,这说明能够参与上汽供应  网络的中国企业,其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参与分工的机会更多了。

如果我们把5  家汽车企业的供应网络全放在一起,大致就能  模拟出一个汽车行业的供应网络。如果这  5  家企业的供应网络相  互独立,那么合并后的网络应该包含  1  014  个节点。但这  5  家企  业的网络关系中共有  504  个重复节点,接近一半都是重复节点。  剔除重复节点后,汽车行业的供应网络由  510  个节点组成。

在这个汽车行业的供应网络中,美国企业共123  家,韩国  94  家,日本  88  家,中国  64  家,德国只有  24  家。如果仅看数量,美  国在汽车行业的供应网络中依然占据优势。再来看看有没有同时  出现在  5  家车企的供应网络中的企业,结果我们找到了  46  家。其  中,美国企业最多,共  17  家,接下来依次是日本  6  家、德国  5  家、法国  4  家、韩国和英国各  3  家。中国只有一家企业同时出现  在  5  家车企的供应网络中,这家企业叫:中国正通汽车服务控股  有限公司。我真是孤陋寡闻了,赶紧去搜索这家企业。它的官网  上对主营业务的介绍是:“中国领先的  4S  经销店集团,致力于经  销豪华及超豪华品牌汽车,如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捷豹  路虎、沃尔沃、英菲尼迪、凯迪拉克。本集团亦经营一汽大众、  别克、日产、丰田、本田、现代等中档市场品牌的经销店。”原来  如此。

当然,同时出现在上述5  家公司的供应网络中,不能说明一  家企业就是最关键的。你在每一个宴会上都能遇见的那些人,未  必是最重要的嘉宾。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有一个概念叫中介中心  度。中介中心度衡量的是一个节点能够为其他节点提供便捷联络  的能力。某个节点的中介中心度越高,说明它在整个网络中能越  多地参与其他点之间的联系,该点的重要性也就越大。

我们计算出了中介中心度最高的10  家企业,它们依次是:

1.日本丰田(  Toyota  Motor  Corp.  )

2.  三星电子  (Samsung  Electronics  Co.)

3.  起亚汽车(Kia  Motors  Corp.)

4.  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  AG  )

5.  巴斯夫(BASF  SE  )

6.  韩华集团(Hanwha  Corp.)

7.  安飞士  (  Avis  Budget  Group,  Inc.)

8.  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

9.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

10.  印尼大型综合企业集团(Astra  International  Tbk  PT  )



排名最高的是日本丰田。4家韩国企业——三星电子、起亚  汽车、韩华集团和现代汽车,分别名列第2、3、6、8位。在整  个网络中,韩国企业的整体重要性比美国企业还高。有意思的是,  大众和上汽并不在这前10名里。它们是初始节点,但不是最重要  的节点。它们就像是召集朋友们聚会的主人,却在宴会上被别人  抢了风头。最令人遗憾的是,在整个汽车行业的供应网络中,虽  然中国有64家企业,但没有一家出现在这前10名中。

从宏观到微观,我们可以看到,整体来看,中国在全球供应  链中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提高,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中国还没有培养岀一批能够在全球供应网络中扎根深、覆盖广的  “核心节点企业”。因此,未来要想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  地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育一批真正的国际化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