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 万里长城建造时

万里长城建造时




假如你是一个国家,你一直怀有要强大起来的梦想。

刚跟大家见面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刚转学过来的孩子,生涩、  孤单、自卑。你向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学习,不,你如饥似  渴地学习班上所有孩子的优点。你觉得在成绩提高了之后,其他  孩子就会喜欢你。你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想做到以诚待人,希望别  人也能够这样对待你。

但是,在别人眼里,你就是和他们不一样。你讲话的口音跟  他们不一样,你的家庭出身跟他们不一样。在他们看来,你举手  投足间总带着一种笨拙。到最后,孩子们发现,你是班上那个从  来不听讲,也不按老师的规定做作业,但每次考试都考第一的孩  子。这太奇怪了。别人都用狐疑的眼神看你。你想向别人解释,  却没有人愿意听。偏偏你又是一个敏感、倔强的孩子。你心里想:  这些人怎么这么蛮横!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有些事情你是改变不了的,但你  必须做出重大的抉择。

决策就是选择。决策者要权衡各种不同方案的利弊得失。我  们经常会遇到两难选择,你不能既要提高储蓄又要扩大消费,你  不能既要高收益又要低风险,你必须做出艰难的取舍。

那么,国际目标和国内目标,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中国一向相信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其实应该叫开放改革。  在没有对外开放之前,改革并没有明晰的方向感,而且时常会掉  转方向。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中国不仅能享受商品和资本跨  越国界、自由流动带来的好处,而且会有一种外在的约束,迫使  我们只能朝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前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开  放促改革”。

但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一个国家并没有太大的  政策选择空间。或者借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在经济全  球化时代,国家好像穿上了疯人院里的紧身衣,只不过在经济全  球化的光芒下,这身紧身衣折射出美丽的光彩,是一件“金色紧  身衣”。

托马斯•弗里德曼写道:“当你的国家穿上了金色紧身衣,它  的政策选择范围就缩小到:要么可口可乐,要么百事可乐。””穿  上“金色紧身衣”的国家,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跟国际  惯例接轨”。但随着对外开放,各国的政策会越来越趋同,比如都  会力争实行小政府、低税率、放松市场管制、私有化、降低关税、  资本项目自由化、更灵活的劳工福利条例等政策。只要别的国家  这样做,你就不得不跟着别的国家一起这样做,哪怕可能会对国  内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

另一种选择是暂时或部分地放弃经济全球化。这看起来匪夷  所思,因为我们无法设想,如果退回到闭关自守的状态,还怎么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史上,不时会出  现这样的退守。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国际  经济制度基本上就是这种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的带领下,各国政府建立了以布  雷顿森林体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制度。关税及  贸易总协定后来变成了  WTO,  负责给国际贸易定规矩,而布雷顿  森林体系管的是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这套体系强调的是促进国际  贸易,各国承诺降低关税壁垒和不互相实行贸易歧视。但很多人  忽视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全球化是受到限制的。比如,当  时国际贸易越来越畅通,资本的自由流动却受到严格管制。即使  在贸易领域也是如此,尽管通过历次关税谈判,世界关税水平有  了显著的下降,但仍然允许存在例外,比如农业、纺织品等一直  没有纳入谈判日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允许各国通过反倾销政  策等手段,在面临严峻的进口竞争时对国内产业加以保护。

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变成了  “  互信网”,只有保持一定的信任,  才能保证经济全球化不至于倒退。但是,由于各国内部的社会矛  盾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一味地强调对外开放  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越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各国间的政  策协调就越是困难,能守住底线不出问题就已经很好了。没有坏  消息就是好消息。经济全球化也需要一段时间  “  休养生息”。

未来,政府应该做的不是更激进地对外开放,相反,国内政  策的重要性高于国际政策。一个国家的政府总要更多地关注国内  的和谐稳定,才能提高执政的合法性,而一个政府受民众支持的  程度越高,它越能更好地引领人们去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不  管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

当别的国家都开始修墙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也应该修墙。

什么?修墙?那不是把我们排斥在世界之外了?

当然,修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做法,把自己和外部的世界隔  离,最终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轻率地把所有  障碍物都清除掉,没有任何防护,你永远不知道在边界的另一边  会出现什么:蛮族?难民?侵略者大军?

修墙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画地为牢。修墙是为了在墙上开一扇  大门,修墙是为了保证这扇大门每天都敞幵。13

这扇门应该天天都开着,人们可以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最  好刷一下证件就能过去,不需要烦琐、无聊、无效的安全检查。  这扇门应该开得足够大,不行就多开几扇门。不能让所有人在门  口排一条长队。这扇门上装有摄像头,还有卫兵把守,但在正常  情况下,你看不到卫兵,也没有路障——你应该几乎感觉不到门  给你带来的不便。

但是,如果你想越过边界,只能从门这里过。你不能爬墙,  也不能跳窗户。谁从这扇门进来了,应该是有监控的。如果一切  正常,那就没有问题。假如出现了异常,监控系统应该能够迅速  地感知并做出分析和预判。比如,进来的人突然比正常情况下少  了,出去的人突然比正常情况下多了,那背后是什么原因,就应  该有人调查。

在极端的情况下,门是能够被关上的。在门被关上之后,应  该有锁和门闩,保证外边的入侵无法进入墙的这一边。如果只是  在特殊的情况下关门,应该告诉大家,这只是暂时的,警报解除  之后,门还会打开。

这就是修墙的精义所在。修墙之意不在墙,在乎开门不开门  也。为什么要有门?因为我们必须保持对外开放,要有人的流动、  商品的流动、思想的流动,这个世界才会有生机和活力。为什么  要有墙?因为墙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正是因为有了墙,我们才能  更放心地把门打开,否则,我们会一直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墙  越是结实、高大,我们就会越安心。

有了墙之后,我们才能更放心地关注墙内的和谐和稳定。在  墙的这一边,应该是充分开放的。如果在墙的这一边还有墙,一'  层一层全是墙和障碍物,那么墙的这一边也会变得更加不安。墙  总是要把人分开的,我们把人群分得越细,各个阶层之间就会越  固化,群体之间的矛盾也会越发激化。墙使得我们可以集中力量  搞好内部的团结,听取大家的意见,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共同体。

在墙的这一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怎么应对即  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怎么解决“  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怎  么提高基础研究的水平?怎么缩小贫富差距?怎么提高社会流动  性?怎么跟年轻人对话?怎么形成新的凝聚力?怎么建立一种对  话的机制、交流的机制、制衡的机制?墙内的问题,只能在墙内  解决。看看别的国家,它们一样是这样走过来的。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经历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也承受了社会变  革带来的巨大挑战,之所以能够承受这样的巨变,主要就是因为  当时美国的经济政策相对封闭。

秋风渐起,在寒冬到来之前,正是万里长城建造时。尽管,  你心里清楚,多年之后,这道墙只会变成一个怀旧思古的风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