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 一条长长的跑道

一条长长的跑道




2019年  10  月  10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张  驰在给学生们上课。他中等身材,方脸短发,体型壮硕,穿一条  靛蓝色的牛仔裤,一件黑白相间的横条纹  T  恤衫。张驰这节课主  要讲的是“变稳机”的发展历史,全英文  PPT,  从  20  世纪初开  始讲,每一页他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其中提到了一款  1952  年  的  Lockheed  F-94A,  这款飞机所使用的控制系统,至今仍被多个  大飞机项目——包括空客  A320  、波音  787  等一一沿用。破旧的教  室,五六个学生,听得都很认真,不停地记笔记,唯一打瞌睡的  是张驰自己带来的同事。

张驰是商飞北研中心梦幻工作室的负责人,中国大飞机C414  项目参与者。他高中、大学、研究生都是在海外读的,  2011  年回  国。张驰以前学过开飞机,后来改学设计飞机。虽然幵飞机很好  玩儿,但设计飞机更有意思:一个是掌控飞机,一个是定义飞机。  在  2011  年回国之前,张驰手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空客、波音  工作,另一个是回国。张驰最终选择回国,是因为听到新加坡同  学的一句话。那位同学说:“新加坡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大飞机了,  中国还有机会。”

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浮沉。

最早是运-10  。  1970  年  7  月,毛泽东视察上海时表示,上海  工业基础好,可以造飞机。当年,  8  月  2  日,国家计委、中央军  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岀的《关于  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任务定名为  “708  工程”,飞机代  号“运  -10”  。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也是在这一年  12  月成立的。

运-10  的研发花了  10  年时间,  1980  年  9  月  2  日在上海北  郊大场机场首飞。那天,机场播放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运  -10  的  02  号飞机隆重登场:飞机总长  42.93  米,总高  1342  米,  客舱长度  30.40  米,共有  178  个客座。不妨对比一下。我们熟悉  的空中客车  A320  飞机总长  37.57  米,总高  11.76  米,载客  150  人  左右。

遗憾的是,运-10  首飞不久,研制资金就没有着落了。  1982  年后基本处于搁置状态。  1986  年,在财政部否决  3  000  万元的研  制费用预算后,运  -10  项目最终实质性下马。

关于运-10  的争议非常大。一派观点认为运  -10  项目下马是  重大决策失误,另一派则认为运  -10  技术水平落后,没有市场价  值,下马是经过通盘考虑的合理决策。那么,运  -10  的技术到底  先进不先进呢?当时,同样刚刚起步的空中客车采用的是新的技  术,而运  -10  采用的技术仍然基于波音公司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  发的  707  客机。这意味着,运  -10  的产品开发出来,就将面临被  淘汰的命运。如果总结运  -10  项目的失败教训,一是过分强调举  国体制、自力更生。事实证明,闭门造飞机比闭门造车更难。另  一个失败教训则是,运  -10  项目下马操之过急。张驰说:“我们在  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能力,一下马,存下来的技术就没了。”

中国的航空业随后出现了一次大转弯,从自主研发转为技术  引进。1979  年,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就开始与美国麦克唐纳-道格  拉斯公司(简称“麦道”)商讨合作方案。这一谈判从  1979  年  谈到  1983  年,最终,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下决心引进麦道的技术。  1985  年,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签订合作生产  MD-82  的协议,麦道指导,中国组装。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共组装了  35  架  MD-82  飞机,其中  5  架返销美国。  1992  年,上海飞机制造厂与麦  道签订合作生产  40  架  MD-90  飞机的合同。但由于麦道  1997  年  被波音收购,最终只生产了  2  架  MD-90  。之后,中国还尝试和波  音、空客谈过合作,都没有谈成。引进技术这条路也没成功。

关于麦道的争议同样非常大。一派观点认为这一决策就是个  错误,引进麦道导致运-10  下马。但在引进的过程中,中国又没  有学到什么高精尖技术。另一派观点则认为,麦道的很多技术资  料都进入中国各家飞机制造商,我们到现在还有一些流程是沿用  麦道的做法。

如果总结引进麦道的失败教训,你会发现,只靠引进国外的  技术是走不远的。如果你只是给别人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产品,  就会失去灵魂。张驰说,你就想:“  你是美国,我是中国,你可以  教会我怎么去犁地,但是不会教给我怎么育种,核心技术是引进  不来的。”

2002年之后,中国航空业的发展走出了第三条道路。  2002  年立项了一个支线飞机项目  ARJ21  。业内普遍认为,就是从这  款飞机开始,中国放弃了纯粹引进的思路,开始用新的思路做飞  机。  2008  年  ARJ21-700  首飞成功。  2007  年大飞机项目  C919  立  项,  2008  年专门成立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ARJ21  随后  被纳入中国商飞。  10  年之后,  C919  于  2017  年在上海浦东机场完  成首飞。

这条新的思路就是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和运-10  不同,  ARJ  和  C919  更强调国际合作。和引进麦道不同,  ARJ21  和  C919  更强  调自主创新。

为什么要强调国际合作呢?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航空业是一个基于全球供应链才能生产  的典型案例。没有一家航空企业在造飞机的时候,每一颗螺丝钉  都要自己做。通行的做法是主制造商掌握核心技术,并选取整个  行业最优质的资源进行合作。空中客车是一家欧洲公司,它的客  机是由德、法等国联合研制的。但空中客车的供应商有1  500  多  家,分布在  27  个国家,有  30%  的制造是在美国进行的。波音是一  家美国公司,但其  60%  以上的零部件也都转包给其他供应商,其  中有  35%  的制造是在日本完成的。

从销售的角度来看,航空业是一个依赖全球市场才能生存的  典型案例。如果只靠中国市场,中国的航空业可以起步,但无法  起飞。张驰说:“中国的大飞机不只是给中国人做的,我们只靠国  内市场不一定能养得下所有的产品。”

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呢?

张驰说:“  这就像苹果手机一样。苹果手机里有多少元器件  是它自己的呢?很少,但是核心的专利和设计能力还在苹果手上。  即使你拿一样的元器件攒出一部苹果手机,你会发现,还会有很  多专利让这个手机卖不掉。”

这其中的核心能力就是设计、系统集成和验证。这些能力是  中国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张驰说:“  我们拿  ARJ21  积累经验,  还引进了空客  A320  生产线,建立了空中客车研发中心,干什么  用的?就是要培养这些能力。通过引进,能够培养一部分能力,  剩下的就是自己探索,逐渐摸出来的。”

回顾中国航空业经历的浮沉,我们会发现,所有犯过的错其  实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通过试错,终于认识到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开发平台。

“开发平台”这个概念是北京大学路风教授提出来的。2  路风  教授讲道,重要的不是你能生产出什么产品,也不是你有什么样  的技术,而是在生产一种产品的过程中,一个企业能够获得的所  有知识、经验和技能。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不会自己离开企业,  而是会跟随连续的产品开发和改进不断增长。这种无形而庞大的  体系,就形成了企业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ARJ21和  C919  都没有达到完美的水平,但它们已经提供了  一个难得的开发平台,让一帮人才聚集在一起,有事情做,慢慢  摸索。

经过大约10  年的时间,中国的大飞机也串起了一条覆盖全球  的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名  产业人员参与研发,70家企业成为C919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  其中包括中航工业、宝钢等国字头的央企,专注于装备制造的民  企,还有美国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的身影。

有自己的平台和没有自己的平台,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张驰讲了一个他听来的故事。曾经有一家中国公司,生产的  刹车片质量国际一流。他们想把这个刹车片用在飞机上,找到中  国民航局。民航局说,我们用的都是美国和欧洲的飞机,我说的  不算,你得去找美国和欧洲。他们去找美国和欧洲,美国和欧洲  说,你是一家中国企业,要卖给中国的航空公司,你得找中国人  商量。这家公司差点垮掉。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飞机,就没有能  使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的平台。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  这家公司没有垮掉,因为中国有了自己的飞机。

张驰说,同样一个螺丝钉,给桌子用,几分钱一个,给飞机  用就要几十美元。如果你失去了设计的主导权,即使你能造出几  十美元的螺丝钉,也只能去给桌子用。

有没有哪个国家走的路和中国的大飞机项目是一样的?

张驰想了想,说:“没有。”

日本也想搞大飞机,但美国不会买日本的飞机,它造出来了  也没用。英国想搞大飞机,但同样卖不出去,赔钱。俄罗斯想搞  大飞机,但飞机总是掉下来,摔死的人太多了。新加坡之所以永  远不可能有自己的大飞机,是因为没有完备的研发和工业体系,  要做飞机,连个工业标准都没有。菲律宾曾经想发展自己的航空  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做了好几次尝试,也几近举国动员,依  然因种种因素未能成功。一旦你停了下来,厂子关了,人都散了,  配套企业都没有了,整个航空工业就废掉了。即使你有一天发现  有市场了,原来的基础也都不存在了。曾有一些具备完整航空工  业体系的国家,比如英国,在经历衰退后,仅能保有一些部件的  制造能力。

只有中国能有这么长一条跑道。

张驰说:“中国的飞机先是要卖到国内市场,如果美国不和我  们合作,我们可以去和欧洲合作,或者我们也可以自己搞。如果  你和我合作,那我还可以在供应链上向你倾斜,等于我用中国的  市场换来了对飞机的主导权和集成平台。”

可是,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觉得,中国的飞机制造企业跟国外  的大企业相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

张驰说:“你看看高铁,我们现在都说高铁是个市场换技术的  成功案例。’复兴号’之前的高铁,你拆开看看里面的设备,还有  很多用的是西方的技术。这不是坏事。我们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  只看实力,不分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但是,我们也会有意识  地补齐短板。说白了,你是第一,我就用你的,但我要保证自己  有第二和第三,找好备胎,做好让每一个链条都不卡脖子的准备  就行了。关键是,有了这个平台,才能掌握主动权,慢慢去提升  技术,本国的企业才有机会慢慢参与其中。”

张弛盯着我的眼睛说:“你要记住一句话,未来不是被看清  的,而是被创造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