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生活需要自律力 > 自律是坚持自己,接纳不同

自律是坚持自己,接纳不同




这一生,我们希望找到同类,懂你,明白你,虽奔跑在各自的奋斗路上,但仍能与你互相鼓励,更幸运者甚至并肩作战。

但是,在人生观完全形成之前,我实在需要结识更多与我不一样的人。听来自不同文化、成长背景的男生、女生乃至流动性别者的故事与想法。看到世界之大,绝不是待在井底抬头所看到的那一方天空。懂得观念之丰富,并没有一定的对错、应该或者理所当然。

越多元,越强大——这条规律在美国南加州的一座充满极客气质的小小学府——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得到了最好的应用。校长Maria  Klawe尽可能从一些大型学府吸引女性和少数族裔人才。实践和统计表明,多元程度高的小班教学,让这所学院的毕业生职业生涯早期和中期的薪酬都高于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同龄人。

人的变化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猝不及防的。经过的人,经历的事,喜欢讨厌,思想情怀……在“人”与我原本长大的地方——差异较大的法国和我国台湾学习生活,所听、所见、所感受,像海水流过我的大脑、我的心脏,然后我意识到,我之所以5年多没有写书,是因为我写不出之前的感觉了,写出的是自己看了都犯“尴尬癌”的作品。我又瞬间明白,我接下去写的,应该与之前的有很大不同。

而这,就是“文化冲击”“多元价值”扩展了我的思考范围与深度,让我有了更大的接受度。



“我想写一本好书,一本几年后再看仍觉得好的书。”

许多朋友劝我放弃这个念头,因为做生意赚的钱比写一本书多太多,既然我已经出过两本书,从商业角度来说已经达到目的,何必再花时间雕琢新书,不如专心从商。

其实,“写一本好书”的目标真的不能随便立,因为别说几年后再看,就连几个月后再改稿,我都想问自己写的是什么。但是至少用文字的力量记录思想、价值观的初心及把初心实践出来的过程与毅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位读者给我微博留言:“2013年10月,看到写你的文章,并不是羡慕你完美逆袭,那样的故事在我那个年纪已经看了很多类似的了,并不屑一顾。我只是欣赏你那种自信果敢,就像《飘》中的女主角,遇到问题不抱怨,不沮丧,而是立马去解决。”

我受人影响,别人又受我影响,我不知自己做的哪一件事可能改变了另一个人,我能做的,就是做那些能够建构我理想中的世界的事。如果我的文字可以给他人带来哪怕一点力量也是很好的,也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对写书的目的定义不同,有人以此为生,有人以此为乐,我不可能活在别人的定义里,我的原则就是坚持自己,并接纳不同。

2018年初,电影《无问西东》赢得众人无限的好感,虽然安静地坐在那儿,却早已泪流满面、心潮澎湃。片尾再现的每一位“大家”都让我景仰。俗世里生存,不俗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东西,众之价值是否为吾之追求,又要拿什么东西留世?且看我自己,朋友们几乎清一色地认为我应该在经商这条路上出色,而不该在写书的途中浪费时间。若不是我实在太有自己的思想,恐怕那个“写出一本好书”的念头会如友人们的耸肩一笑那般被抛弃,可真正让人欣慰的是,懂得以后还能从心所欲。

自信且无畏。



现代人常常感到无聊,其实是“更高精神满足感的需求”与“远远不足的知识补给”之间的落差。所以,无聊时去啃书,去学习。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做《巴黎吧哩》一系列视频,我们采访了来自20个国家的30位老外,同样的话题,他们总能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但都有道理。看《奇葩说》也是如此,观众被辩手们的论词动摇,这本身就说明了价值观的多元存在。多听多看,才不至于执迷在牛角尖里,才不至于受不了一点“不一样”。

在巴黎,有位朋友问我:“一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特别爱看书,各种各样的书,可是30多岁了还事业平平。你会不会觉得他很不成功?”若是5年前,可能我会这样认为。但现在,我想说:“不。”

成功的定义不是单维度的。有些人享受内心的丰盈,只要那是他所喜欢的、感到快乐的,就足够了。各人价值观不同,没有谁一定比谁优越,没必要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别人的生活。

你只要坚持你自己,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只会立目标却毫无行动力,就足够了。

你包容,是因为你理解。拥有丰盈的内在,才能真正淡然。

彩虹美丽是因为它不止一种颜色,接受多元的存在,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善意,也是一种高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