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生活需要自律力 > 自律贵在持之以恒

自律贵在持之以恒




一个人的发展,快慢不是问题,但得稳。一个人的进步,短暂的绚烂不是关键,但得扎实。我希望我的每一段发展、每一次进步,都是让自己有踏实感的。



常有读者问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办?

其实,我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聪明,是一路傻过来的,很多信息和想法是别人告诉我的。比如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你是励志书畅销作家,我也出过一本励志书,我们可以仿照某某某的发展路径,今后建立自己的励志品牌,当励志女性企业家。”

我觉得:“嗯,好主意!”

然后,我就开始行动,写了第二本书,念MBA,到台湾,去巴黎,挖掘想实现的初心,找到合适的创业产品和服务。而我这位朋友呢?同一年里,她充满想法,每个领域都沾一点,每个项目都找合作伙伴投点钱,然后又放弃。



我到底要什么?然后呢?



一路走过来,我遇到好多人,也遇到好多这样的例子。她们特别棒,她们告诉我她们的梦想,告诉我我不知道的资讯,我发现有符合我梦想的,就约定一起跑,看谁先到下一站。然后,我在我们的梦想之路上奔跑,快到中转站时,我激动地想去拉她的手,告诉她:“瞧,我们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可是她怎么不见了?原来,她走了最初的几步就放弃了,继续徜徉在脑中的梦想里。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我傻乎乎的,一开始也不知道我要什么,不同阶段,总有很多聪明人闯进我的世界,给我灵感,告诉可以干什么,然后我就开跑。结果往往是,我一个人走完了我们都想走的路。



有人说我是结果导向型的人,其实在单纯做事层面,结果导向未必不好。如果我选择要做一件事,一定会首先弄明白,我为什么要做它,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当初选择在台湾攻读全日制MBA,是因为自己的名校情结,想在台湾最好的商学院深造。同样地,选择去巴黎当交换生,也有清晰的考量:



首先我从来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硕士阶段可能是我最后的学生生涯,此时得到一个难得的交换生名额,我想珍惜这个体验。了解国外的教学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外的学习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想借着这个学习机会去别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文化习俗。我向来对历史、人文、民俗非常感兴趣,比起打卡式旅游,我更愿意去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此外,出国还有一个目的,我希望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发掘商业灵感,找到能够让我浑身的细胞都洋溢起激情的创业点子。



简单介绍一下“交换生”这件事。很多学校都会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同等水平的学校互为姐妹学校,每一学期会有一定名额的学生被送去对方学校学习,这样的学生称作交换生。交换生只需要支付自己学校的学杂费,无须支付任何学杂费、学分费给去交换的学校,有些交换学校甚至会帮交换生安排免费住宿。交换生名额一般不多,所以也需要选拔。比如每一学期,从Chengchi  University(台湾政治大学)选拔去ESCP(欧洲高等商学院)交换的名额,只有一个。



ESCP-Europe是世界上第一所商学院,被认为是欧洲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原属法国精英教育体系,是全球少数受到三大商学院认证机构(EQUIS、AACSB、AMBA)认证的商学院之一,成立200年来,培养了无数欧洲政界及商界名人。学校以国际化为特色,有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每名学生要拥有一定的国际经验才能够毕业。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管理知识的未来企业领导人。ESCP正因为所具有的这种国际化特色,才能为学生们提供独特的商学教育形式和全球视野。所以,学校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由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商学院交换而来的。这不但使我在课程分组作业中可以听到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同学们的观点,还为我后来做的《巴黎吧哩》视频项目提供了现成的采访嘉宾资源。



说实话,除了明确自己此番交换要达成的几大目的,我并没有做什么其他的出国前准备。行李也是出国前一天晚上才花了两个小时整理的。主要是提前准备好钱和签证,并预定好住宿。其实提早做功课还是必要的,比如我,带500欧元面额的现金来法国,基本没店家敢收,最终只能到法国银行去换。这里提醒带欧元来法国的人,注意尽量换成50面额以下的。



我没有要求法国学校那边接机,从戴高乐机场到小巴黎,坐大区快铁B线很方便。小巴黎覆盖有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很容易到住的地方。我大约早上7点抵达戴高乐机场,学校那边9点开始研讨会,教授们给学生介绍欧洲及法国的历史与文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参加一周课程结束后的考试,如果参加并且通过,也可以算学分。我想要这个学分,于是拖着所有行李赶往学校。让人惊讶的是,巴黎的地铁很多是没有扶梯或电梯的,也就是说,我在坐了12个小时飞机以后还要自己扛一路的行李,包括上下楼梯。主要是怪我自己愚钝,本应搭的士的,当时竟然没想到。



交换那一学期我修了五门课:两门30课时的大课——Branding(品牌)和Marketing  of  innovations(营销创新),这两门课都很有难度。

Branding课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巴黎欧莱雅的高管对我们说:“搞市场和品牌的人,穿衣服就该精致优雅。”这让我想起一位在清华大学修MBA的朋友跟我说:“我们教授说,你们的衣着和气质,走在路上就能让人辨认出你们是清华的。而走在清华校园里,就能让人辨认出你们是商学院的。”

我认为,精致不应该是奢侈品堆积出来的,而应该是内涵的外在流露。每天能够在一分钟内决定穿什么并且穿搭得体又好看的人,拥有的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才华。



Branding(品牌)课上,我和4个美国人、1个意大利人组一个小组,讨论某品牌的定位和策略。意气风发的90后外国同学,完全不给我说话的机会。我边微笑听着边想:“这些小孩子啊,以后就会知道那样的思路不对,策划不严谨。”可一想完,我马上觉得好可怕,没准几年前别人也是这么想我的。

美国人真的有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优越感,那种自信像是无来由的。看着他们,我真的相信为什么大家常说,我们一般的学生想着毕业后如何找到更好的工作,更有志向的想着如何拼搏出一番事业,而美国的学生想着如何改变世界。

在台湾和巴黎,我遇到好几位美籍、加籍华人,他们中好多人不喜欢和中国人玩在一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然而他们也融不进真正的白人同学圈子,因为在白人同学眼中,他们还是和自己不同。有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华人先生和一位美国女士结婚,先生说:“我一辈子都在追求,怎么样能和别人一样,而我太太一辈子都在追求,怎么样能和别人不一样。”这大概都是一种无奈吧。可就算中国同学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还是宁愿独来独往,当个“洋人”。其实,世界格局和国家格局早就变了。

当时,和我同期交换的一位同学Lois,也是《巴黎吧哩》团队的一员,来自著名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她问我:“你是不是Party  Queen(派对女王)?你是怎么融入洋同学圈子的?”她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几次欧美同学的派对唯独邀请了我一位亚洲人,阿根廷和印度同学的音乐美食交流会也唯独邀请了我一位“老外”。我其实也不知道原因,为了她的问题,还细想了想。这是我后来的回答:“我一定不是Party  Queen,甚至比起参加派对,我宁愿宅着。喜欢两三人能深聊的小聚,要不就宁可一个人。我觉得之所以外国同学喜欢把我叫上,是因为和我相处舒服。在我的观念中,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口音……但不同仅仅代表这些方面的区别,本质是一样的,我们都是懂得尊重、懂得理解的人。我的心中本质上也没有美国人、韩国人、印度人,或者某国裔、哪国人的刻意区分,国籍本身不具优越感或羞耻心,交友看的是个人,而非那些他自身无法选择的‘携带属性’。另外,我喜欢多元文化,抱有好奇和学习的心愿,很乐于了解他们的文化、理念。那种平等与尊重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在他们心目中,我也并不是中国童童,或者上海童童,而是童童,她来自中国,仅此而已。”

我和外国同学们常有很好的互动,谦和但也自信。比如聚餐的时候,我会教他们念唐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他们学我摇头晃脑地一句古诗一句古诗地念,画面相当喜感。我还教大家怎么用剪刀石头布摆可爱pose(姿势)拍照,让他们明白什么叫亚洲女孩“装可爱风”。还有一次,参加一位德国新朋友的生日派对,这算是我第一次参加纯洋的家庭派对,气氛太热烈了,完全把家庭派对变成了酒吧狂欢的感觉,一群欧美美女同学教我跳性感的扭胯舞,我教她们跳《舞娘》,燃爆全场。凌晨3点,吵闹得被邻居差点去叫警察。再比如那次阿根廷和印度的联谊会,我吃了好多印度同学强烈推荐的印度美食,那味道……好不习惯……他们还很期待、很真诚地看着我问:“好吃吗?”



在外国同学眼中,我和大多数中国同学不同,上课爱回答问题。其实爱回答问题这件事,一方面是想检验自己记住的答案是否正确或是否只是片面的正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是“课堂尴尬癌”患者,之所以成为整个班上发言最多的学生,是因为我得了一种“一旦教授提问,台下却鸦雀无声时便会不由自主举手回应,以挽救尴尬”的“病”。



我的另外两门是15课时的小课:Negotiation  &  Culture(谈判与文化)和Breaking  the  code  of  true  leadership(破译真正领导力的密码)。此外,还修了一门初级法语。



Breaking  the  code  of  true  leadership(破译真正领导力的密码)那门课,教授让我们两人一组作业,去找一个CEO(首席执行官)采访。我和一位韩国男孩被分到一组。课间互相介绍后,他面露抱歉的神色,说他英文不好,而且没有CEO资源。为了方便小组作业,我随即拨了一个电话给韩国LG集团在我国台湾地区的CEO,也是我的学姐,希望能够约电话采访,她欣然答应。后期采访时她还特地让她的韩国特助全程翻译。我的韩国搭档惊呼这作业完成得竟如此顺畅。



短短半年,累积的友谊却不浅,来自20个国家的30位老外同学甚至义务帮助我的《巴黎吧哩》视频拍摄项目。现在回到各自的生活,但每天还是能从Facebook(脸书)上看到大家的动态,偶尔想念,感觉很好。



说到体验异国的生活与文化,虽然巴黎真的可以算得上脏乱差,如我的手提包曾在巴黎地铁上被整个偷走,但我对巴黎总体还是喜欢的。主要是我喜欢艺术、历史和欣赏建筑。法国人的浪漫是骨子里的,并非刻意地矫揉造作。比如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为了避雨就近躲进一家花店,于是就会顺手买了一束花。现在很多人称巴黎为“巴黎斯坦”,因为人种真是太混杂了,常见到路边的橱窗有被砸的,十八、十九、二十区基本不建议晚上前往。



来做交换生,我没有预定学校宿舍,而是从Airbnb上找到了漂亮的房子。在Airbnb上找房子,除了看地段和价位外,主要是看以前房客的评价,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房子,做出较正确的选择。如果不怕坐40多分钟的地铁到学校上课,我建议住马约门广场一带,那里算是富人区,环境治安都不错,房租也不贵。



至于饮食,由于我不会做菜,这半年来的食物主要集中在:法式餐厅的牛排、法式餐厅淡菜(Mussels)、麦当劳、中餐厅(面、云南米线、四川火锅)、越南米线、中国超市买的饺子和泡面回家煮……无论是吃的还是喝的,餐厅都比较贵,超市很便宜。路边店里卖的烤鸡是个不错的选择。



出行主要靠地铁,最好一次性购买10张票,会比一张一张购买优惠。只要不出站,就只需要一张地铁票。



巴黎的街道到处可见捐衣箱,离开巴黎之前,我的很多衣服、包包、鞋子,放行李箱扛回去也几乎不会再用,真的太值得捐给需要的人,于人于己都是好的。于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于己,学会“断舍离”。



法国的博物馆对26岁以下的学生是免费的,所以,我这个30岁的大龄交换生,得趁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天,也就是各大博物馆的全民免费日,去卢浮宫、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观赏艺术品和画作。



很多朋友都问我在巴黎“习惯吗”。这没什么不习惯的,除了父母身边,其他地方对我来说都一样,都是追逐梦想的地方,把思家情绪深藏在每天的忙碌和街道的独步中。

我的适应性算是不错的,刚到巴黎没几天,在地铁站遇到一个法国老太太颤巍巍拿着硬币不知道怎么买10张套票,我上前帮她操作了机器。真没想到,10年前在大学学了一个月的法语,居然能让我在巴黎“安然”生活了。

法国人虽然英文不好,但并没有那么排斥讲英文,至少我只遇到过一次,不是在巴黎,而是在一个小镇——司汤达的故乡格勒诺布尔,在一个不是特别漂亮但还算有点特别的山中之城,对方直接跟我说他是法国人,请我跟他说法语。但巴黎毕竟是大都市,旅游胜地,大家都很客气,看我的亚洲脸,也很愿意给予帮助与方便。



有一个著名的W曲线,道出了文化适应的动态过程:蜜月阶段——崩溃阶段——独立稳定阶段——回国蜜月期——回国崩溃期——回国稳定期。我在到巴黎大约一个月以后出现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再忙”都无法填满的东西,也是一种除自己以外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东西。尤其是倒时差的6个小时,微信几乎死寂,家人好友皆已入睡。有想法想说话,却没有熟悉的人。



这半年,恰逢中国农历新年,我第一次过了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年,几个同学做伴,地点在比利时。能干的同学们安排好了一切,包括交通、行程、住宿和年夜饭。我吃了今生最好吃的饺子,虽然是从中国超市买的速冻饺子,但她们煮好、装盘,再蘸上老干妈辣油,当时觉得好吃极了。我们用电脑连线,边吃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令人郁闷的网速让我们最终放弃吐槽春晚,说说笑笑,到深夜,各自回房睡觉。当天晚上还有个难得的体验,我们的一个姑娘在洗完澡后被锁在了浴室,这里的门坚固到我们其他5个人束手无策,旅馆的人让我们撞门,但也以失败告终,凌晨3点,终于等来了技师,把人“解救”了出来。



比利时的中国人不少,新年那天,撒尿小童换上了唐装,布鲁塞尔大广场张灯结彩,龙车、舞扇、舞龙、敲锣、打鼓,播放着《今天是个好日子》……好不热闹。



出国学习和生活,锻炼的是方方面面……心理全靠自己调适,所有的人际关系也靠自己处理,如多元文化、多宗教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全球化的男女关系等。你真切地遇到许许多多优秀的人,你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你的眼界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开阔了,未来之路也开阔了。你亲历了许多在国内看不到的、无法理解的商业、生活、社会现象,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去新鲜的血液……因为,你融入过,并不仅仅是旁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