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生活需要自律力 > 自律通往优秀,优秀吸引人脉

自律通往优秀,优秀吸引人脉




我钟爱喝红茶,专注品一样东西就像专注做一件事,越深刻,发精致。

从“饮茶”这个兴趣中,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同样的茶叶,用不同的水泡,味道相差甚远。哪怕是顶级红茶,遭遇到普通的水,也无法显出本味,难以沁人心脾。



这说明,决定你境界的往往不仅在你本身,也在于你身边的环境。你身边都是绅士,你自然知道怎么给女士开车门;你身边都是暴徒,你恐怕也会忍不住给看不惯的人一拳。



人生如品茶,再优秀的人长期和乌合之众在一起,也终将褪去优秀,沦为乌合之众。纵然“优秀”,也只是和乌合之众相比而言的优秀,又能够优秀到哪里去呢?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着实考验莲花的品格,也考验莲花不被“同化”的坚毅,然而,你首选必须是莲!就像茶得是好茶,不然哪怕是好水,又能好喝到哪里去?金子才会发光,铁只会生锈。所以,人很重要,到一个能让你施展才华与光芒的优异环境,也很重要。



我们一直在说远离“垃圾人”,你若是抱着当传教士的心态,希望能够感化他们,恐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积聚了太多负能量,保持和其他负能量的人交流、相处,互相感染,就像慢性病,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突然病发时却极具危害。



若想最大限度远离“垃圾人”,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赶紧找个方向提升,结交一些“正常人”,渐渐迁移自己的圈子。圈子层次越高,人的普遍素质和生活品质也越高。



在《完美逆袭》里,我说:你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底蕴,才可以吸引配得上这样智慧和底蕴的机会与伴侣。

在《此刻决定蜕变》里,我说:你想拥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底蕴,就争取进入一个具备如此智慧和底蕴的圈子。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到底想要和怎么样的人为伍?相信在这个问题之下,你能想到的一定都是褒义词,善良、有才、有爱、有思想……归根结底,你希望结交的都是优秀的人。这里既然专门讲人脉,就意味着已经把“朋友”从人脉里分离出来看待了。“朋友”的意义是无关人脉的,当然有些朋友的价值是超出人脉的,但“朋友”不是我谈论的重点。



人脉资源是需要分辨的。有些人拥有你没有的长处或者你所需的东西,且又有合作的机会或意愿,那这些人就是你的资源。

不要只要别人有钱就把他当人脉,钱是他的,为什么分给你?开豪车,在你面前晃悠一圈,再用十足马力扬长而去,徒留你对着飞扬尘土中消失的车屁股把那半句话的恭维咽回肚子里的人,之所以要与你有一丝联系,往往只是为了从你的眼神里获得他即将烧光的虚荣罢了,而有此虚荣补给需求的有钱人往往精神贫瘠,若非如此,那么你应该是有他能用得上的地方。

合作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即我拿你需要的东西交换我需要的东西,如果交换的结果明显是失去比得到得多,大幅度失衡,那谁会去交换?



真正的上流社会,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圈子,圈子里都是牛人,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抗跌性强。社会学常用的“二八定律”可以大致认为:全社会80%的资源掌握在20%的人手里,也就是如果这20%的人互相认识,大家可以在圈子里完成大部分的资源交换,你拿他需要的东西和他换你需要的东西,解决各自的需要,搭好各自的盘子,然后去赚那80%的人的钱,听起来很残酷。



每个人都跟你说:“人脉很重要。”人脉到底重要在哪儿?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点:直接的好处和间接的益处。

直接的好处,指给你那些对你有直接帮助的资源。举演艺圈的例子,演员A通过编剧B认识导演C后,演了C的新电视剧;新人歌手D因为和当红歌手E同属一个公司,公司安排D上节目宣传新专辑时,让E“友情”助阵。再举个职场的例子,很多大型外商企业招人喜爱用“内部推荐”的方式,就是公司会列出一些空缺岗位,让内部员工推荐认识的人才。都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越英明的管理者越懂这个道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企业相信自己的员工最能推荐出与企业文化相合、与岗位需求相符的人选,而且推荐成功的员工还能获得公司的奖励。

间接的益处,指你拥有怎样的人脉,会影响你在外界旁观者眼中的地位。比如看到你经常和某位厉害的人物在一起,也许你和他只是碰巧在相同的活动中屡屡遇见罢了,但外人拿不准你们的熟悉度,要对付你之前至少也会有所顾忌。再举个演艺圈的例子,小演员A和大明星B是闺蜜,某次一个导演找上门,想让A在新剧中演女二号,前提是A必须邀到B在此剧中客串个角色……明明所有人都知道,导演之意根本不在于女二号是谁,而是关心能否请到B友情客串,可谁会在乎这些呢?结果就是虽然A没有主动去寻求演出机会,可演出机会还是落到了她头上。

正应了那句话:“一个人的身价可以用他周围最亲密的三个朋友的身价来评估。”



人脉网,所谓“网”,一定是有“点”有“线”。点,是指个体;线,是指连接。在讲“点”之前,先说说我看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线”。



有一位舞蹈家,我经常能看到他在各阶层的活动表演后,晒出和活动中一些名人名媛的合影。如果这是一张商界网络,那他成不了“点”,尽管我本人非常欣赏他的舞蹈才华。那么他是人脉网中的“线”吗?恐怕那线是很脆弱的。因为在大人物眼中,他不具备介绍关联方认识的本事,他是叫不动那些人的,所以这样的关系是weak  relationship(弱连接),浮在表面,我称这些为“合照”型人脉,就像理发店贴满了首席发型师和诸多明星的合影,或者餐厅墙上挂着名人们曾经来吃过饭的照片……这些可以证明也许首席发型师能剪出厉害的发型,也许这家餐厅饭菜味道极好,也许你相当有舞蹈才华……但从认识那些人到实际派上用场,中间还有很大距离。

另一位是某校商科班的主任,念到博士,挂了很多头衔:这家公司的董事,那家公司的顾问。人脉很广,大家想认识哪方面的人,就请他牵线,他也有能介绍关联方认识的本事。他是“线”,但仅停留在“线”上。他的风格有点浑水摸鱼,想哪边都沾上一点、分到一份,又不肯用心经营一块属于自己的东西。周围的人也不傻,炖好一餐美味且营养丰富的“佛跳墙”不是件容易的事,谁愿意你只是介绍给我一点关系,就让你在我的盘子里分那么大杯羹?更何况,那些关系对你来说都是弱连接,介绍只是一个动作,真正产生合作全靠自己。如果你的介绍具有强作用,那自然需要回馈给你相应分量的回报。如果我的耕耘,是促成合作的除认识以外的全部,那你怎么好意思要求占大头?就像教授帮自己的学生写了研究所的推荐信,学生是该感恩的,但如果教授说:你如愿进了这所大学后,前途肯定非常好,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要享有你年薪10%的回报,这就不合理了。

我属于乐于介绍关联方认识且鼓励他们直接交流的人,假设那个盘子我自认没办法参与,就不想因一己私利耽误了人家好好合作,这也节省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君子有成人之美。那位主任就是太把人脉当回事了,不理解关系网中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年近半百也没创造什么财富。因为人脉本身是不变现的,必须有载体,而那个载体必须是你的,才能把变现的主要部分归你。



所以,要享有人脉的价值,纯作为“线”是不够的,你自己必须也是其中的一个“点”。就像你必须是好茶,人生才会好喝。



在回答Johns  Hopkins同学们关于how  to  build  such  a  strong  professional  network(如何建立强的专业型人脉网络)问题时,我说的是:Be  a  better  you(成为更好的你)。我补充道:只有你足够出色,才能让出色的人给你时间,看着你,听你说。

人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也是那个道理:弱国无外交。



常有人希望我能把×××的联系方式给他/她,那种理所当然的索求让我有些尴尬。尴尬不是因为介绍不了,而是因为他/她当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我不能隔着屏幕闪躲。话虽如此,我其实也能理解他们,被现实逼迫得极度需求资源时自然顾不上那么多了。

尽管理解,但我还是会直言不讳:就算把他的联系方式给你也没有用啊,他不会回的。就算回,也是“嗯嗯”“好啊,有机会合作”,然后这个头像就会一直沉寂在联络表中,并没有什么意义。



推荐工作、介绍对象也是如此,推荐人或介绍人有再强的人脉关系,也不会把不匹配的人推荐给与之差距很大的企业或者异性,把这样的人推荐过去又如何?结果只是一方觉得浪费时间,另一方觉得备受打击,两面不讨好,反而显得推荐人或介绍人太轻率。



我的专长是做品牌、策划、营销。我选择接受的项目,往往是那些注重打造输出端本身价值的,而不是一味推销的。个人以为,产品销售,靠“吸”比靠“推”酷多了。假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常有人向你推销他自己,虽然勇气和企图心值得赏识,但总是逼着你买,你只会烦不胜烦。



所以,要想真正进入更高级的圈子,人脉是没有用的,还得自己有能力。掌握越多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越能创造自己的稀缺性,你的价值才越大,人脉才能被催化。



关于社会地位,虽然说,人活着未必需要去理会周围人的意见,不要随意让周围人的意见对你造成主观上的影响。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有时是模糊不清的,这个时候,就可以从周围的朋友或者陌生人的眼中来反观自己——我究竟处在什么位置。

比如有人自觉是圈子里的重要人物,结果一号召,没人听他的。说话没有分量,可见他其实没有地位。比如有些朋友觉得自己厉害得不得了,但无论怎么跳槽,一直拿不到他心目中的报酬,那可能就是他的自我估量高于他本身的价值。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去企业应聘,提了工资要求,老板觉得他完全可以开比这高很多的工资,觉得他的水平和能创造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就说明此人过于低估自己。所以,当你的“自我的认知”和“市场对你的认知”有差距时,就要重新思考这差距是为什么而产生的。是因为你的实力没有完全展现,让别人不够了解你,还是你太谦虚了?要知道,如果周围的人八成都认为你没有那么好,那么你可能真的要反思自己,检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曾听一位商学院教授分享:一个人的年纪、智慧及见识越多,就越有influencing  power(影响力):“当你的popularity  and  reputation  (美誉度和知名度)好到让其他人佩服和欣赏你,无形中便拥有了参照性权利。”百度百科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参照性权利是指对拥有理想的资源或个人特质的人的认同而形成的权力。如果景仰一个人到了要模仿他的行为和态度的地步,那么这个人对你就拥有了参照性权利。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各领域的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实,只要人继续在成长进步中,身边越来越聚集优秀的人,一定会求知若饥、谦卑若愚的我身边有太多太多厉害的人了,多到我根本无暇让自己满足于那一丁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虽然我很自信,但任何形式都不是重点,别光看表面,外在自信,内在有敬畏之心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反之就是矫情。



除了识别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还有一项也很重要,即识别你的资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

你要分清,你的资源是不是基于独立个体,脱离任何平台或背景而存在的。可以这样问自己,一般别人介绍你,会说:“她叫××,是畅销书作家哦。”“他叫××,是文创领域的专家哦。”还是会说:“他叫××,是××公司的副总裁。”“他叫××,是××公司的××总监。”

人脉若来自你的个人特质,即才华、学识、人品、个人魅力、精神共鸣等等的吸引,则是相对稳固的,是strong  relationship(强连接),欣赏大于利益,可能已上升到友谊了。如果你的资源是基于平台,如家庭、工作,那么也许这些资源会随着变化而自然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走茶凉”,甚至好多人还没走,就已经几乎被打入冷宫了。

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

(1)基于平台发生,而以个人魅力维系、渗透,进而升华,长久。

(2)基于平台建立,离开平台还有后续合作、联结。



还是那句话:要么够优秀、要么够魅力,资源才是自己的,不是认识就叫人脉。

一个人发展前景的好坏,大致可以通过这么几个指标判断:努力、人品、能力、人缘、口碑、资源……当然这几项指标的比重不同。其中,人品和努力是靠自己,人缘和口碑是靠积累,能力既靠天分也靠锻炼,资源却与之皆不同,幸运的人一出生就有许多别人望尘莫及的资源,而有些人则需要靠后天奋斗与积攒。

至于“努力”,不多加解释,如果不知道努力是什么,那根本就不会看书,如果不知道要如何努力,那便太适合看书了。“人品”大概就是指为人光明磊落还是阴险狡诈,是君子还是小人,是道德感重的人还是在道德边缘游走、善于打擦边球或者压根就没有道德的人。“努力”和“人品”的选择都在自己手中。天生的“能力”是礼物,其他的“能力”靠“努力”弥补。

“人缘”某种程度上跟性格有关,一个人开朗、热情、为人讨喜、爱交朋友,自然广结善缘。一个人孤僻、冷傲、独来独往、不爱交流,就算人不坏,别人也难以走近。

“口碑”往往是“为人处世”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你除了有好的“人品”,也“努力”之外,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一天到晚掉链子,这样的人口碑基本也差不到哪里去。

“资源”,如果你有富有的爸妈、当官的亲戚、有权有势的男友,那你也许可以轻松许多。如果没有,那就得自己去寻,自己去攒。而资源收集的过程,必经人脉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