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生活需要自律力 > 三、说话做事前,先搞清楚状况

三、说话做事前,先搞清楚状况



我有一次去参加会议快迟到了,因路上堵,又叫不到车,便去搭地铁,朋友让他司机到地铁口接我。司机找了20分钟找不到路,很是气愤。接到我后,回头看了一眼,见我素颜,穿着休闲装,背个双肩包,便开始发脾气,问我干吗不走到另外一个出口等。我淡淡地说:“专心开车,不要说话。”司机更气愤:“我不能说话?那你滚下去。”我便闭目休息,不予理会。开完会回程时,准备上车,朋友下意识把他的主人位置让给了我,自己绕到左边上车。司机再也没说过话,也不敢回头看我。



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有个“深刻群”聚餐,那时我还是新人,对群友们不了解。餐桌上聊得很热闹,友人问:“你之前两本书是什么出版社出的?”我想了一下,那两家出版社都挺知名的,便开玩笑般地脱口而出:“说出来吓死你们。”结果全桌人哈哈大笑,因为坐在最边上默默吃着面的友人,就是中国最大的线上图书商城的联合创办人。自那以后,我在群里多了个绰号,叫“吓死你”。当然朋友们并不会真心嘲笑我,只是亲昵地开玩笑。

老同学Cherry在一家外企的基层岗位工作,人很单纯,经常犯迷糊,还容易对事物过度解读。同学聚会,自由茶歇时,她讲述了她和她部门同事Ada的故事,还不客气地冠以刺耳的称呼。

“Ada很精,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说。上班路上花的时间明明只有15分钟,硬说要半个小时。”

“工程师填错单子,之前开会说好不给改,让重填。可是工程师说:‘为什么Ada能改,你这里不能?’所以工程师都跟Ada交好,这改单的事虽然小但容易得罪人,我想想不好,最后就装了个傻也给他改了。”

“Ada老是踩着我们凸显自己。”

“Ada老是说自己忙,我看她一点都不忙。”

“Ada之前养了只小比熊,宠得噢!从来不让它进笼子的,养成了个刁狗!”

“我跟你们说,我觉得跟Ada交好的人都不太喜欢我,你们说这是什么道理?以前都很好的。”

总之,从Cherry的表述来看:Ada阴险,总是在背后搞事情,有时会暗算她。可不知为何,同事们都那么喜欢Ada。而她却在公司发展无望,正在找新的工作。

我问:“你得罪过她吗?”

Cherry回答:“梁子是做助理的时候结下的。我是2009年毕业的,从2008年开始在公司实习,那时我们俩都是助理,而且同年,我们互相在竞争。我当时一心想被留用,总归有些时候要做得出彩……”

我边听边不自觉地想象她们共事的画面。

她继续说:“她2009年毕业就转正了,而我在毕业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才转正。”

听到这里,我大概懂了。梁子可能不是做助理的时候结下的,而是转正的时候结下的。至于到底是谁把谁当眼中钉,也无须我再多言了。

她继续倒苦水:“2008年、2009年经济形势很弱,当时人事冻结,她等不及,去找高层,一个大专文凭居然就转正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高层是她的亲戚!怪不得之前我跟主管说她工作出错,主管都没有说她!以前老板觉得我事情多,肯定是她总在老板面前说我。我刚转正的时候天天加班到10点,麻烦事情当然多了。”

我听完很惊讶:“你树敌之前,也不先搞清楚对方是谁啊?”

她搞不清状况的表现还在于:她陷进了不平衡心态里,然而人家其实根本不拿她当对手。

我:“你毕业后还继续在那边实习?”

Cherry:“嗯,实习了半年,也转正了。所以她恨死我了,机会好得让她嫉妒。”

我:“不同岗位?”

Cherry:“一样。不过我是本科毕业。”

我:“岗位一样那她干吗恨你?”

Cherry:“她转正半年就升职了,大家都很震惊。好不容易高我一头,可以差遣我了,可我转正后没几个月,又跟她平起平坐了。”

Cherry描述的主观意味和个人色彩太浓了,我当下劝她:“眼光放高,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Ada身上了。你对手的级别决定了你的级别。”为了不戳破她其实活在自己给自己竖的假想敌里的事实,我便顺着说:“别管Ada了,她要是一直盯着你不放,也太幼稚了。她要是有脑子,应该盯上面的位置,外企薪资福利都跟级别挂钩。否则只会一直停留在绕不开的基层小斗中,根本走不出、跑不远、爬不高。”其实这话是说给Cherry听的,不过她并没有明白。


四、管住嘴

看过我前几本书的朋友知道,我不喜欢拥有三种特质的人——常抱怨、包打听、废话多。前两项,大多苦的是自己,而“废话多”,波及的是别人。“碎嘴”,会让人忍不住想把封条贴到他们嘴上。



一句话,传过10个人,注定面目全非。你明知道复述会走样,更何况源头还不一定对,为什么要加入谣言传播者行列?若那消息对你有影响,难道不应该成为“求证者”,让谣言便止于智者吗?有时我宁愿相信,传谣者要么是意识不到利害关系,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我在之前投资的一个项目中,曾因为一位高管碎嘴的习惯找他谈话。他任意揣测股东们的心意,听风就是雨,还把片面所闻加上自己的理解传播给其他员工,造成军心不稳。

为了让他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我立下铁规:你以后只需要把听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告诉我,不要加任何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也严禁传给其他人。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信息来源比你多,我会整合所有信息,得出我自己对事情的理解,不需要你的逻辑来影响我。

还有的人讲话不经大脑,喜欢信口开河。

“请问××咖啡厅怎么走?”我下了计程车,司机说已经到了目的地附近,开不进去,巷子里得靠自己走。于是我边问人边找路。

路人很友好,想都没多想,笃定地说:“左边,一直走。快到底的时候,你再问问别人。”

“好,谢谢。”我就这么踩着高跟鞋,走在石子铺成的小路上,找了大概10分钟还没有找到,约了人快迟到,脚已经磨得疼,遇到人又问,路人答:“不在这边啦,你走反了……”

我当时的心情是闷苦的。如果一开始那位没那么笃定或者犹犹豫豫地告诉我,我可能还会找其他人复核,哪怕他直接告诉我不确定、不知道、不想说,也不至于让我白走那么多路。



特别笃定地说出一句并不笃定正确的结论,结果真的比直接拒绝还糟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者沿着错误路线绕了一圈,还得折回来,时间和精力已经浪费,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不好诉。

记得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有一年的年会交由我办。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了相应的负责同事,唯独少了摄影。我当时没经验,认为拍照很简单,就去询问一位实习生愿不愿意帮忙,她自信满满,快快乐乐地答应了。整场年会,用最少的预算呈现出了最好的效果,在主桌的从德国飞来的全球CEO(首席执行官)、CMO(首席营销官)都对年会赞许有佳。年会结束,我非常期待地奔向实习生,打开相机,翻阅照片,内心不禁一阵失望,没一张能用的,一抬头,却发现那位实习生正笑嘻嘻地看着我……我只能怪自己。

这也是好事,有了这次经验,以后我对于任务的分派更加注重前期能力的认定,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补救的任务,如活动拍照。



“Kirsten,去体检前需要先打电话预约吗?”

“不用。”Kirsten非常自信地回答我。

“你确定不用吗?”我在怀疑是不是我记错了。

她非常笃定:“不用。”

5分钟后,她查了邮件又来告诉我:“噢,要的。我帮你预约。”



“Fanny,你去问问看,办理××手续,需不需要本人到场。”

“需要的。”

“确定?”

“确定。”

因为我感觉本人到场十分麻烦,所以要求她再确认一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无须本人到场。不可能有人在国外,这事办不了吧?”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出具身份证明原件和授权书即可”。



不需要你说话的时候,你总是说。需要你沟通的时候,你又懒。这是很多职场新人的大毛病。



我一位学姐管理公司时,遇到员工请辞,通常会请这位想离职的员工给些对公司的建议,也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想离开的理由。发现十之八九跟人的相处有关系,多半是因为觉得跟平行单位或上级相处不来,从而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

“真正可惜的事情是,有才干的人对于自己所面对的人际问题却没有解决的能力。他们可能充满智慧与冲劲,但遇到和人沟通的挑战,不知为什么总是放弃得都很快,问他们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依次是:我为什么一定要沟通;我又不是主管;我不想说。他们用这种消极或负面的态度来应对自己面临的考验。其实,人活于世,每天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如果一味逃避社交逃避沟通,智慧是真的没办法变成真正的能力的,你以为你是主动离开的,事实上你是在物竞天择的情况下被淘汰而不自知而已。

沟通本来就分为对上、对下及平行等几种,没有一种是可以不会的。如果觉得对的事,注意自己的态度,勇敢地去做向上沟通,或轻声说重话地向下沟通,或真诚没芥蒂地平行沟通。方法也没那么难,试过几次没效果,就该试到成功为止,才算是学习到这门功课了。


五、提前准备,做好规划

不知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复述对方的表达”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实践发现这确实让整个流程有效率很多。

“Hi,你可否做一份方案,把艺术村的规划按照时节分四季,另外按照功能板块分为舞台剧馆、电影馆、动漫馆、主播馆等?”

很多人在听到一个指令的时候,通常会说:“好的”“没问题”,然后便开始行动。方案做完提交后,老板说:“不啊,我要的不是这样的。”于是,做了无用功。

为什么当听到指令的时候,不花30秒复核一遍?——“嗯,老板,你说的意思是不是分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设置四个主题,春、夏、秋、冬;另一个是空间维度,设置四个功能场馆?”“是的。”如此,前期这样重复一遍,虽然显得啰唆,但总比在还没有确认自己理解的一定清晰明了之前,就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做一件也许不对的事情要好太多。

前期的复核虽然看似啰唆,浪费时间,但相比方向错误、南辕北辙造成的浪费,则不值一提。而且,你复述一遍别人的话,除了帮自己确认是否明确(因为有时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但对方表达的可能是其他的意思。沟通与理解,不是容易的。并非人人都能表达清楚自己真正的意思,也并非人人都能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提高圆满执行的效率外,还能让表述方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

同样的,在前期仔细一些,避免粗心,多检查一遍,总好过做到最后才发现前面步骤有错,必须推倒重来,花时间、精力和资源返工要好得多。要知道,补救是需要成本的!



我特别怕听到下属说:“啊,我没想到!”“啊,我忘了!”“啊,这事怪我,我疏忽了!”遇到这样的下属,类似的话超过三遍,我就会考虑他的去留问题。

知道自己记忆力不好,就要学会随手记,却偏偏懒得记。

知道自己转身就会忘,就要随手处理,却偏偏不及时处理。

知道自己时间管理能力差,就列清所有要处理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优先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早点规划起来,按照计划逐步实行。如果一直搁置,到了临近截止期限,就会成为“既紧急又重要”,拖延症或者时间管理不当的结果就是让自己非常忙碌。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授权别人去做,不要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不要抱着“与其花时间跟别人交代不如自己完成”的心态,也许当时你的事情很多,但别人正好有时间。对你来说,此事的优先级很低,要把排在它前面的10件事办完你才会来考虑它,但对别人来说,听完你的交代,可以立刻处理完毕。如果你没交代下去,结果当你处理完第9件事时,突然插进来新的“重要”事项,那件“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就又会被耽搁,而且你明明知道它是“紧急”的。最后,“不紧急不重要”的事,要学会抛弃,尽量不要浪费时间。



在职场中,缺乏时间管理观念的人很多。如果没有造成实质的负面影响,不必过分追究。可若始终因改进不了的“理念缺陷”“能力缺陷”“处事逻辑缺陷”导致工作量积重难返、工作效率不佳、工作质量低下,耽误整个进度、损害多方利益……那就不是可被轻易原谅的“不小心”,而是严重的需要承担责任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