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细节决定成败 > 第24页

第24页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思维和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前者的责任人是销售经理,后者的责任人是程序文件编写者;前者只是就事论事地作整改,后者却在修改完程序文件之后,还要检查另外还有没有类似情况的程序文件;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才算结束。德国企业就是凭着这种审慎严谨、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和擅长逻辑分析的特长,成就了戴姆勒、西门子、大众等世界级企业巨头,以及一大批对产品精益求精、有超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同时也打造了“德国制造”这个几乎成为产品品质保证代名词的品牌。

    这一案例表现了中国企业就事论事与德国企业追本溯源的不同,其实说到底,就是对事情认真的态度和对细节追究的精神不同。

    我们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认真、严谨、精细的民族,在法律体系中以及在企业管理中重视程序的精神,就说明了这一点。

    与德相反,美国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但我们可能不会想到美国竟有规定会议怎么进行的规则。

    说到开会,我们中国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开会“大国”,有些年可以说是天天开,甚至是一天到晚开。大会小会,什么样的会都开过。有一种说法是“旧社会税多,新社会会多”。美国人是会少,不仅少,而且短;工作中的碰头会之类的,常常是站着开。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奇∨書∨網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ManualofRulesof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1990年出了第九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厦门航空公司曾经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飞机升空后起落架无法收回。问题处理过后,厦门航空公司写下了第一张SOP,就是所谓的标准作业规范。其中还说明了如何不要忘记起落架上面的插销,因为那次事故就是插销没有拔的缘故。飞机机身有任何地方在维修,都要系上一条红丝带。另外插销要怎么拔,拔了以后要后退几步,手要怎么举起,飞行员怎么看到,大家怎么打手势等等都有十分详细的标准。再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查阅SOP,找出问题的所在。??生意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遍布于每一个细节之中。?--乔·吉拉德

    6.创业很刺激,管理很平淡

    中国曾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古训,现代社会人们也认为:产生英雄的时代是一个悲剧时代。因为通往英雄的路是用千百万士兵和民众的血为他们铺就的。

    在经济运行中,从来就不需要什么英雄。运营良好的企业历来主张从神经末稍看管理,从精细的管理中获得利润,尤其是在市场发展比较充分、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企业要获得利润,主要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只有“举轻若重”,做好每一个细节,方能达到“举重若轻”的境界。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张瑞敏借用这句话来阐述海尔OEC模式的核心思想。他说: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就说明企业运行过程中时时处于正常,而这只有通过每天、每个瞬间的严格控制才可能做到。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1918年出生于俄克拉荷马的金菲舍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60多年前,山姆大学毕业的第三天,在一个美国小镇上的一家连锁商店里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十几年后他开设了自己的商店。从一个十足的新手起步,他学习生意经、擦地板、写发票、记账、装饰橱窗、称糖果、管理收银机、装潢店堂、安置设备、搬运货物、长途开车,并且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经过40余年的经营,他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从山姆的自传《美国制造》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的一个简单想法,是如何发展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商业帝国的故事。其中没有恢弘的战略,没有迭宕起伏的传奇,却有着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具有的旺盛的创业精神,做简单的事,进货卖货,始终如一。

    山姆·沃尔顿的工作时间,90%以上是用在乘飞机巡视分店、与员工和客户交谈、阅读财务报表、召开星期六例会讨论一个一个分店的具体运营情况等等。现在沃尔玛公司的高层经理,每个星期都要拿出两三天的时间去巡视分店,解决具体问题。沃尔玛就在这样平凡的努力中,成就了商业帝国。

    像沃尔玛一样,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精细努力中,最大化地实现企业的价值,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平淡中创造了伟大,用细节铸就了成功,正所谓“大象无形”。??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升1倍。每个人都这样做,企业就会产生很大的威力。?--张瑞敏

    六    第一代老板靠胆子  第四代老板靠脑子--微利时代要求精细化管理

    纵观国内的的强势企业,都是在细节的比拼上下过很大功夫的。企业靠战略就能挣大钱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是不注意细节的大企业病拖垮了许多大企业,诸如浪费巨大而熟视无睹,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障碍,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等,每一个问题都会在细节上找到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