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    犯我中华者  虽远必诛

    明朝的造船技术已经登峰造极,遥遥领先于世界。

    郑和的宝船有150米长,是半个“辽宁号”航空母舰的大小。

    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他的船只有24.5米,在郑和的宝船面前,只能是个救生艇。

    我们的航海技术也非常精湛,在没有动力系统的中世纪,船队巧妙地利用季风和潮汐,“牵星”定位过洋。

    即便是这样,面对着浩瀚无际、“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大海,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1405年,郑和第一次远航,命运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船队行驶到印度尼西亚的时候,当地两股力量正在内战,东王战败了,西王的军队占领了东王的属地。

    郑和的船员登岸贸易时,被西王误以为是来援助东王的,他们向毫无防范的明朝船员发起攻击,瞬间,170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得知消息以后,郑和的将领们急了,纷纷要求宣战!

    郑和也很痛心,权衡了很久:

    舰队携带的黑火药大炮,荡平这个蛮夷之地,那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事。

    可是一旦大开杀戒,沿路各国就会对明朝产生恐惧,就会对明朝船队的目的产生怀疑。

    这不是郑和想看到的结果。

    他揪着心接受了六万两黄金的赔款道歉,西王感激不已,不禁臣服于明朝的大国风范,从此年年朝贡叩首。

    除了面对海上的惊涛骇浪,神出鬼没的海盗,也是航海的一大危害。

    陈祖义是永乐时期盘踞在马六甲海峡的大海盗头子,他有战船百艘,无恶不作,劫掠过往船只高达万余。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郑和决心剿灭陈祖义,陈祖义也惦记郑和船上,满载而归的异域珍宝,便耍了个心眼玩诈降。

    郑和是谁,一位常年行走在大风大浪里的战将,怎会看不破这点小伎俩。

    他的舰队荡平了海盗的老巢,剿灭海盗5000余人,惊慌失措的陈祖义被郑和活捉,押解回南京。

    永乐帝朱棣当着南洋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他们的心腹大患,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后来,明朝在马六甲海峡的旧港,设置了宣慰司,对于肃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要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