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成功必备的心机 > 第3页

第3页

    古代的布袋和尚,当别人问他如何人生才能悟道,布袋和尚笑眯眯地把身上的布口袋放下,众人不解,于是布袋和尚又背上自己的口袋飘然而去。修道如此,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包袱越多,贪心越大,越是守不住。负担超越自己肩膀能力的包袱,最终自己会被压垮倒地。抢夺了别人的,别人一样能来抢你的。自不量力、或者取之无道的东西,最终会离开自己而去。这样大起大落的例子,在当今中国的商业界真是太多。

    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放弃是生活时时处处应面对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对待生活的转机,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放弃的人才能够彻悟人生,笑看人生,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要知道无论比尔盖茨还是芸芸众生,每个人肩膀上所能承担的分量是有限的。看到别人的肩膀上能负担很多东西依然健步如飞,我们常常会不自量力,也要以此为榜样来给自己肩膀上加东西,凭空给自己增加无限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因此每个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肩膀能有多大容量,搞清楚了,才能知道可以放多少包袱,那些包袱可以放下,那些可以留着,那些新包袱(或者说抱负)可以加上去。因此,人生何不停一停,休息一下,暂时卸下这些包袱,让自己放松一下呢?

    第五节不为小事生气

    生活中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时我们为了表明立场,坚持自己是对的,常常会选择生气作为抗议的手段。人们通常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危机,然而却会被那些小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其实,和宝贵的生命相比,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要想克服由小事情所引起的困扰,只需把目光转移就可以了。那就是让自己有一个新的、能使自己开心的看法。

    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不应该浪费宝贵的时间去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忧虑烦恼,更不应该为一些小事生气。

    一个农场主,雇了一个水管工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的运气很糟,头一天,先是因为车子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开来的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趴了窝。收工后,雇主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前,水管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满脸晦气的水管工没有马上进去,沉默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棵小树。待到门开,水管工喜气洋洋,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在家里,水管工笑逐颜开地招待这位新朋友。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愁眉苦脸,抑郁伤感,发脾气,说起来不过多是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磨擦。我们要为自己种一颗“烦恼树”,不要让烦恼整天困扰着我们,不为小事生气,才没有烦恼,才会有一个好心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相互的尊重和宽容,缺乏应有的诚信与谦让。想想,这些事与人的一生的事业、爱情、生死比起来何其渺小!每个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人都会变的异常豁达,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小事看开了。因此,对待小事最好的态度是“想开一点,豁达一点,原谅一点,幽默一点”。

    其实,要消除心中的怒火,关键还在于自己本身,就是说首先要自己把握住自己,不论对错,最好先按捺住,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想一想,或者安静一会儿,或者左三圈,右三圈,边转边念:我不生气,我不生气。这样才会有一个好心情,为小事生气,最终只会伤了自己。

    一只骆驼在烈日炎炎的大沙漠里跋涉着,正午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得它又累又渴,一肚子气不知往哪儿发。

    正在这时,它的脚被一片碎玻璃硌了一下。疲惫的骆驼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踢了过去,可没想到碎片却将脚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鲜血染红了沙粒。生气的骆驼只好忍痛一瘸一拐地走着。一路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它们叫着,盘旋在骆驼的上空。骆驼一惊,不顾伤势狂奔起来。浓重的血腥味引来了附近的荒漠。疲惫加之流血过多,骆驼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仓皇中竟跑进了食人蚁的洞穴。鲜血的腥味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像黑毯一样将骆驼裹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骆驼就倒在血泊中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为骆驼感到悲伤,为什么要对一个小小的碎片那么生气,而导致自己死在食人蚁的口中呢?心灵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沉着的,不要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气,生气与烦恼只是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无能而已,只有沉着与冷静才是面对困难并消灭它的最好办法。所以说,面对一些小事我们不应该生气,而是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结果。

    如果人生是一棵树,那小事就是一些细枝末节,因此,让我们放开一些,不要时刻记得某人背地里曾说过你什么,也不要把你与别人的争吵时时作为回忆的原料,咀嚼出苦涩的汁,毒害自己的心灵,更不要总想报复谁。不要为那些小事生气,只要想通了,满脸怒气就会一点一点消失,这时,人的心情就会如晴朗蓝天,一切如微风轻拂般舒畅。多看看阳光、鲜花和大海,你一定会胸襟开阔,心情好转。让我们都能乘上“幸福快车”,在生活之路上奋勇前进!

    第六节少一份欲望,就会多一份快乐

    快乐在于个人,在于他能不能满足。这就是为何有些人虽拥有万贯家财,却整天不是愁眉苦脸就是面无表情,而另外一些刚刚拥有一顿饱饭的人,不仅他们自己生活的很快乐,而且还常常把这份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这样一个很搞笑的动画短片,里面有些话很经典,那句话是主人公以自述形式说的:“小时候,我就对朋友说,我长大后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好老婆就很满足了。但现在,我发觉即使要做到这样也真的好难!”即然如些,我们为什么不能因为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而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学会满足,我们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这句话蕴涵着一个人生哲理。有的人对物质的需求一直不满,即使有了整个世界,他也会伤心。

    世间的财富、名利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的只是虚荣,实际上的东西却非常少。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产,他究竟能从中获得多少安乐呢?就像那些帝王一样,即使他拥有了天下所有的财产、人口,然而他一生享有的安乐,远远比不上一个知足少欲者修持一座世间禅定所得到的安乐。正如《八大人觉经》中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胸怀坦荡,没有过多的欲望烦恼痛苦,这是超越世间的安乐境界。如《佛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荡,无有忧畏……。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和这个故事类似:有相同的结果,所经历的却截然不同。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中的经历。”这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可换一个角度来看,抛去繁杂的经历,我们取得了相同的成果,却洒下了不同的汗水。好比有人用100块钱买下了只值10块钱的东西,你还能轻松的说“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过程中的经历”吗?绝对不能这样说,所能有的唯一感觉就是不甘!然后又奋斗又努力又争取,成果仍然只有那么一点,何苦呢?不如放弃,另谋生路,或许还能开辟一片新天地。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知足常乐,这样的生活才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