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问朋友,你会如何定义孩子的“错误”呢?

    关于孩子犯的“错”,我也会收到一些很焦虑的问题,这是小月龄一点的:

    我家孩子吃饭总是掉饭粒,弄得一桌都是怎么办?

    下雨天,上幼儿园要迟到了,还嚷着要穿有小花的裙子!气死了!

    孩子打碎了别人家的花瓶,还不道歉,骂她也不道歉,怎么办?

    等孩子再大一些,这些问题就变成了:

    孩子不怕生,在哪里都捣蛋搞破坏怎么办?

    孩子太内向,不喜欢和同学老师打招呼,没礼貌怎么办?

    孩子明明做错了事情,却撒起谎来了,怎么办?

    面对这些数不过来的错误,有一种心态往往会让父母陷入困境:孩子什么都不懂,现在不教,等以后养成习惯就晚了。

    抱着焦虑和急迫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纠正”的方式往往会带上攻击性,比如常见的: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奇怪,这么不合群,看到老师也不打招呼。

    再闹,再闹我就打你了,我不会一直这么好脾气,有耐心。

    你是不是心眼坏透了,说了这么多次还不改。

    非常擅长责备孩子的我们,在情绪爆发的当下说出这些话,却忽略了一件事:

    我们忙着否定孩子的行为,却从情感上彻底孤立了孩子。

    曾经在后台看到一个妈妈分享自己的故事,非常扎心。

    “小时候偷家里钱买东西。那时候家里穷,父母忙着生计顾不了孩子,越偷越上瘾,后来经常挨揍,印象很深的有两次:

    一次妈妈拿菜刀要剁我手,害怕的我当时想,要是剁手能不偷我就忍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就是改不了偷。

    还有一次是夏天。挨完揍,妈妈让我罚站,她躺在床上睡觉,我站在旁边哭,她还不准我哭,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才让我睡觉。

    后来到了4、5年级,有一次,我爸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想花钱跟大人要,别偷。

    我那时候才明白,原来可以这样做。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偷过钱。

    长大以后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每每会泛泪。原来我可以不通过偷来解决问题,为什么直到4、5年级爸爸妈妈才告诉我。”

    孩子并不会天生就能揣摩成人的想法,而很多时候,孩子缺少的永远都不是责备和大道理,而是打开心扉的那一扇提醒和帮助。

    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比让孩子因错误而受惩罚本身,更重要。

    说不清楚缘由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毫无说服力,指不清楚方向的帮助只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不由分说的责备则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被爱的。

    慢慢地,自信终将被磨灭,害怕尝试和犯错,成为那种“从小就不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