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借道汉堡 > 第二十章 朝拜诺贝尔

第二十章 朝拜诺贝尔

    第二十章朝拜诺贝尔

    一我心中的“男神”

    七月五日。

    又是一个晴好的天气。一早,我们就离开了斯德哥尔摩,去朝拜诺贝尔故居。

    诺贝尔是我从小就敬仰的人。还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不止一次地给我们讲诺贝尔的故事。但是,做梦也没想到,我会在有生之年来拜谒他的故居!

    诺贝尔是一位旷世奇才。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小体弱多病,却靠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勇敢的性格,积累了巨大财富,成了那个时代最大的富翁。

    他只在学校读过一年书,没有正式的学历,却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一生获得了三百五十五项发明专利。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麾下的诺贝尔跨国公司遍及二十一个国家,拥有近百家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成就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他才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很有才干的化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亲眼目睹了欧洲各国的劳工手工凿矿、修筑公路和铁路的辛苦和效率低下。所以,他开始潜心研究炸药。历经多年磨难和九死一生的危险,终于发明了无烟炸药三硝基甲苯,即TNT,为工业、交通和运输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叫他炸药大王。

    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说:“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我不知道,是不是世界上所有做出过辉煌业绩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性格孤僻,为了自己痴迷的事业都牺牲了爱情,牺牲了家庭。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古希腊圣贤、“精神恋爱”鼻祖、最早的共产主义分子柏拉图;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塞尔维亚籍美国人,交流电和无线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英国著名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计算机之父图灵;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奠基人,以一句“我思故我在”风靡全球的哲学家笛卡尔等等名人志士,无一不是终生不娶。就连那位死后绯闻缠身、以老处女的身份绝后而终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是以放弃婚姻为代价,才换来大英帝国的崛起!

    诺贝尔最让人敬重,最让人膜拜,并让他名扬世界的还远远不是以上这些,而是他逝世前留下遗嘱,设立了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诺贝尔奖。他要用他身后的巨额财富作为基金,奖励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所以,用个时下最流行的词说,诺贝尔从小就是屹立在我心中的“男神”。我相信,不止是我,不止是年轻人,即便是现在,无论是懵懂少年,还是莘莘学子,都把诺贝尔当作一生的楷模,都把获取诺贝尔奖当作一生追求的目标。多少人对获的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敬仰有加,多少人殷切期盼着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在多少人、尤其是在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心中,诺贝尔奖充满着多么崇高的色彩,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是何等荣耀的事情!

    二看不尽的田园风光

    诺贝尔故居在瑞典中部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离斯德哥尔摩二百多公里。

    大巴驶出斯德哥尔摩没多远,我们就进入了诗一般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

    北欧的蓝天格外蓝,蓝的透亮,蓝的让人无法形容。

    文人在文章里形容蓝天,往往都说像蓝宝石。我没见过蓝宝石,和我一样,很多人都没见过蓝宝石;我见过蓝天,和我一样,很多人都见过蓝天。我想,用很多人没见过的东西,去形容很多人都见过的东西,文人不是卖弄杜撰,就一定是哗众取宠!

    我们西北祁连山的天也蓝,蓝的高远,蓝的干涩。几丝几缕的云像是吸烟人吐出的烟圈,点缀在浩渺的空间,让寂寞荒凉的戈壁显得更加荒凉和无奈。而这里的天却不同,不仅蓝还格外低,低的好像顺手拧干的一条蓝毛巾。这里的云比蓝天更低,低的伸手就能抓一把。大团大团的云朵如棉如絮,静静地挂在蓝蓝的天上,凝住了一般。我不由地想起了哪个瑞典诗人写过的一句诗,“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

    车窗就像一面硕大的手机屏幕,不断将路边一幅幅油画般色彩斑斓的景色刷新。望着窗外,我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生怕眨眼间漏过了片刻出现的美景!

    路两边,高大挺拔的大树底下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草地。草长得没膝高,有的墨绿,有的深绿,有的浅绿,风儿吹过,呼啦啦翻起一阵绿油油的涟漪。有些地里的草已经收割了,打成四四方方的捆,外面再包上白色的塑料膜,随意地摆在地里。真不明白,上好的黑土地上怎么不种庄稼,种这么多草做什么。哪位团友调侃说,没听说穷种庄稼富种草吗?想想,也是。

    突然,绿色山坡上,几幢错落有致、五颜六色的小木屋撞进我的眼帘。这可能是一个小山村,村后是绵延不断的森林,村前是绿毯似的原野,几只黄牛在公路不远处的草地上低头吃草。阳光下,看着小木屋上那一个个红的黄的白的赭色的绿色的尖顶,仿佛真的走进了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大巴在公路上飞驰,远处一排破旧建筑外似乎有一辆坦克,墙上画着的也是坦克。和咱们相比,别看瑞典不过弹丸之地,可它却是坦克制造的大国,早在一九二零年就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队。现在,瑞典生产的S主战坦克是惟一的无炮塔坦克,是当今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坦克之一。它的火炮方向调整,完全由车体转动和液气悬挂系统调整来实现。由于火炮固定,比较容易实现自动装填,因此火炮射速快,每分钟可以发射十至十五发炮弹,还可减少—名乘员。

    路上,我还有幸看到了有“VOLVO”标示的高大厂房,那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世界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瑞典最大工业集团沃尔沃的商标。

    “VOLVO”为拉丁语,“滚滚向前”的意思,寓意着沃尔沃汽车的车轮滚滚向前和公司兴旺发达,前途无量。

    无际的绿色原野上,隔不远就能看到一座或红或白的小房子。我以为那是谁家的别墅,十分艳羡地叹道,多美的独家宅院啊!远离尘嚣,森林环抱,忙时耕田,闲时读书,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只是漫长的冬天,取暖是个问题哦。导游说不是,北欧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这些房子都是农场主们搁置大小型农机具的地方。导游还告诉我们,北欧的别墅也都远离闹市,也很分散。但采暖、上下水等等,设施齐全,不用担心居住后的任何问题。因为,适合建设的土地,政府要先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得到土地后,必须把基本建设做好才能卖给业主。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很多地方的“鬼城”。一大片一大片的高楼林立,却没有汽车进入的马路;大冬天了,暖气接不通;如厕,马桶无水可冲;黑夜,电灯拉不亮!至于电话啊、因特网啊更是不知要申请到什么时候!

    车轮飞转。很快,大巴驶进一条林间小道。我们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三白桦山庄

    走完这条并不十分好走的小路,大巴停在白桦山庄。一下车,导游就让我们注意面前的一大一小两栋白色房屋。说左面那栋曾经是诺贝尔先生的马厩。

    这里,属于瑞典中部的卡尔斯库加市—一座海滨小城,半城海水半城树。

    这里,虽然叫白桦山庄,却没有山。密密的白桦林环抱着一块椭圆形大草坪;绿绿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幢白墙红顶的两层小楼。

    没有高墙围栏,没有接待厅馆,环境清幽淡雅,和在北欧见过的普通别墅毫无二致。这才叫故居吧—曾经住过的居所。国内也有很多这人那人的故居,不但精心翻修改建过,还新建起比故居更高更大更气派的辅助设施,包括专门收费的“厅”和解决排泄的“所”。严格意义上说,翻修改建的都不是曾经“住过”的。还能不能叫故居?我查了辞海,却没有这个词条。该不是故意没有的吧?

    小楼就是我们即将入内参观瞻仰的诺贝尔故居,如今是诺贝尔纪念馆。它也是瑞典唯一的一个诺贝尔纪念馆。

    小楼后面是一湾碧绿的湖水,好像叫梅拉尔湖,没有记清,只记得导游说诺贝尔闲暇时曾在湖里泛舟。从故居出来后我和老魏、牙医到后面树林去拍过照,看见林间荒草中埋没着一叶扁舟,已经破烂不堪,不知当年诺贝尔先生是否就是在它上面荡桨?

    小楼前面,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方不大的花坛。花坛里,花丛中,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蓝色的花刚刚吐蕾。花丛簇拥着一根一人高的米黄色花岗岩方柱。柱顶,端坐着诺贝尔的半身铜像。铜像下面刻着着两行醒目的大字:“ALFRED·NOBEL1833年—1896年”。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浓浓的胡须,沧桑的面容,衣着朴素,和蔼可亲。深邃的眼眸深处,射出炯炯有神的目光。我想,面对他仅仅居住了两年的故居,他的目光是恋恋不舍的情思?还是注视着在坎坷崎岖的科学道路上登攀的后人?抑或是在思索人类最后的归宿?

    他的身后不远,左前方是刚刚说到的马厩和两间独立的车间;正前方是一排简易平房,诺贝尔的实验室也在里边,我们的大巴就停在房前。

    这就是诺贝尔买下的白桦山庄的全部了。

    人们都说,一个地方总是因为某个伟大的人物而具有灵性。

    当时,这是一家频临倒闭的军工厂。诺贝尔买下了它。从馆藏的一张老照片看出,这哪里是军工厂,充其量是个铁匠作坊:一座破旧大棚,十几个腰围大围裙的男女工人,能造出什么军火来?诺贝尔买下后建起了大厂房和实验室,逐渐把他炸药和军工的发明专利投入了生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工厂。那时候,他手握三百五十五项专利。

    瞻仰诺贝尔故居的人不多,除了我们,就是刚刚来的另外一个中国旅游团。想象中,诺贝尔作为一名推动了世界科学进步的伟大创造者,其故居前也一定也和诺贝尔奖颁奖地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及其晚宴举行地红色市政厅一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吧。但我看到的和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显得冷冷清清。

    有人说,这正是诺贝尔生前的愿望,这种远离功名利禄的生活,只奉献不图索取的风格,正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有人说诺贝尔偏爱清幽的乡村,这位六十一岁的花甲老人之所以逃离城市,是想在这湖光山色里安个豪宅,安度晚年。

    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他选择这里,既不是远离功名利禄,更和闲情逸致风马牛不相及。他更多的,是无奈。他是炸药的发明者和制造商,世人除了敬重他的创造才能,艳羡他的巨额财富,必然也会对他带来的危险有所敌对和抵制。要知道,他的弟弟就因此被夺去了生命,并且引起了瑞典全国的恐惧与惊慌。谁愿意和一个随时可能给你造成生命危险的人为邻呢?这才是他选择远离城市,到这偏僻乡村过清教徒般生活的原因。

    九点,是约好我们入内参观的时间。诺贝尔纪念馆的馆长在门口台阶上迎接我们,并作了简短的致辞。带领我们参观的,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国女人,她是纪念馆里的解说员。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她竟然曾经和我们的团友—儿科专家潘大夫同过事。俩人在异国他乡、又是在这么个场合相见,可谓他乡遇故知,自然说不上多么惊喜了,遗憾的是她们没有时间唠唠家常,只能紧紧握了握手。

    四走进诺贝尔故居

    来自中国的女解说员把我们这些同乡带进仰慕已久的诺贝尔故居。她让大家先坐下听她讲解,这是一间椅子挨椅子能坐六十几个人的大房子,以前是餐厅。

    女解说员口才非常好,语言也很动听。从诺贝尔出生到如何写下遗嘱、执行遗嘱,围绕遗嘱有过哪些激烈争斗以及怎样维护遗嘱的尊严和合法性,说故事般娓娓道来,让我们以为自己是来听一场单田芳或袁阔成的评书,而不是来拜谒一位伟人。短短半个多小时的解说,感觉没有听够。难怪,儿科专家潘大夫感慨地说,想不到多年不见,这丫头出息到瑞典来了!

    诺贝尔一生漂泊,奔走在异国他乡,可以说是最富有的流浪汉。雨果给他起了个颇有文艺范儿的名字“欧洲最富有的波希米亚人”。波希米亚人一般意义上说和吉普赛人一样,是浪漫而又有些忧郁的人。但,诺贝尔不是。他九岁随父亲背井离乡,十七岁通晓五国语言,四十岁拥有遍及二十一个国家的跨国企业,直到逝世前两年才回到瑞典定居。所以,他的国籍问题成了谁来执行他的遗嘱、管理他庞大基金的争论焦点。意大利说诺贝尔是意大利国籍;法国以诺贝尔在法国生活了十八年为由,企图让诺贝尔奖落户法国。无疑,这是诺贝尔的故乡—瑞典无法接受的。于是,他生前的一个瑞典人助手,找到首都一个著名律师和法国政府打起了官司。他们翻阅了大量法律文件发现,居住地与国籍归属有关,而居住地必须有马厩和马槽,否则,不管居住多久,也只能视为暂住地,而诺贝尔生前最后居住的白桦山庄恰好符合这个条件。诺贝尔离开白桦山庄的时候,甚至还留下了两匹马!这些条件,意大利、法国都不具备。诺贝尔奖最终理所当然的落户在了他的祖国!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一下车导游就让我们注意那个马厩!女解说风趣地说,以后买房子一定要买带有马厩的哦!

    听完解说,女解说员带我们逐一观瞻故居里的每个房间。

    一楼是诺贝尔生前的办公室、会客室和餐厅。室内陈设简朴高雅,水晶吊灯上都插着蜡烛,高台矮几上都摆着鲜花,墙上挂满了大幅肖像和油画,角落里有一座嵌金饰铜的白瓷壁炉,又高又大。墙上那幅诺贝尔年轻时的画像,据说是他留下来的唯一的画像。画像上,主人公黑色的燕尾服配着棕色的卷发,棕色的胡子,衣着打扮看上去俭朴而优雅。

    踏上宽大的橡木楼梯,可以看到挂着的几支猎枪,闲暇时狩猎就是他最好的休息。

    二楼楼梯口转弯,是一排与众不同的雕镂精致的大书柜。上面插满了厚重的大书,书脊银光灿灿。办公室正中,摆一张硕大红木书案,翻开着一本足有一尺长、半尺厚的大记事簿,密麻麻写满字迹,画着图形和表格,让人感觉高深莫测。一支普通沾水笔横在旁边,仿佛主人刚刚离去。

    诺贝尔的卧室不大,仅容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小的卫生间。木质素雅的单人床很窄,窄的我担心他翻身时会掉下来。床上有一把左轮手枪,解说员说它并不用来防身,因为诺贝尔常年疾病缠身,睡觉时如有身体不适,可以开枪报警。床旁放着一把椅子。床上被褥不整,椅背上搭着件睡衣。解说员告诉我们,诺贝尔的全部遗产都已拍卖,包括楼中的一切。现在展出的都是复制品。只有这把椅子是原物。悲乎?一个世纪大富翁,身后只留下一把椅子!

    廊内玻璃展柜中,红丝绒垫上陈列着老人逝世时拓下的石膏面膜。面容清癯,双眼轻闭,神态安详。一只铜质的砝码,一只试验用小口杯,一只玻璃盘,一只螺丝刀样的工具,这些都是诺贝尔一生工作的见证。这里还展出了六枚金质奖章。那可不是诺贝尔生前荣获的。它们是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的奖章。奖章两面都有浮雕图案,一面是诺贝尔侧面像,另一面各不相同。文学奖章是一位站立弹竖琴的长裙女子和一位坐着抻纸写作的男子,充满青春的朝气。诺贝尔的那份著名的遗嘱也放在这里。这是第二次写的遗嘱。第一次写于一年前,说要把遗产的百分之二十留给家人。第二次明确改为捐出遗产的全部,用作诺贝尔奖金的基金。他说,他的大宗遗产要用来奖励世界最杰出的人,而不应该留给家人“奖励懒惰”。遗嘱手稿最后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所有的人:“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受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听着解说员讲解这份遗嘱,不由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几十年艰苦奔波,生活动荡,几十年与各种化学药剂爆炸硝烟打交道,严重损害了诺贝尔的健康。写好最后遗嘱的第二年,年仅六十三岁的他与世长辞了。他将天火带给人间,将希望、鼓舞,巨大的精神和财富的力量留给人间。

    他,永远活着!

    五终身不娶也多情

    瑞典有句谚语说“爱情不长眼”。

    看着诺贝尔那张窄小凌乱的单人床和床上那把孤零零的手枪,我不禁想跟着女解说员,追索一下这位为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的爱情生活。

    爱情曾经三次光顾诺贝尔,但诺贝尔的三次“罗曼蒂”都“踢了”。所以,有人说诺贝尔的爱情都是悲剧;还有人说诺贝尔不懂爱情,也不需要爱情;甚至还有研究过他的专家说,诺贝尔在三次爱情里都傻乎乎的,是被动的……

    我却觉得,他的三次爱情是三次盛开的花,尽管花期各有不同,却都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

    诺贝尔曾在自传中说,他一生的主要过失是“终身不娶”。你相信一个心思缜密的大科学家会有这样的过失吗?不,那绝不是过失,那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他是个性情中人,有义又多情。

    那时,他在法国巴黎,还很年轻。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法国姑娘,十八岁的纯情少女苔丝。他为她写下了这样深情的诗句:

    我沉沦在干旱沙漠中的生命,

    从此获得了幸福和希望。

    怀着圣洁的祝愿,

    得到那可爱的姑娘。

    结为倾心相印的伴侣,

    永不辜负她热爱美好生活的理想,

    我和她欢娱相逢,

    幸福相会,

    携手走向圣洁的天堂。

    可是,正当他一边品尝爱情的甜蜜,一边憧憬幸福的未来的时候,“命运不曾这样注定”,“另一位新郎获得了胜利”—病魔夺去了苔丝可爱的生命!

    谁都知道,失恋是痛苦的。可是,世上有几人尝到过死去热恋中的恋人的痛苦?

    诺贝尔尝到了!年轻的诺贝尔深深地沉陷在死去恋人的痛苦之中。但是,虽然“爱情不长眼”,爱情却让诺贝尔的眼睛更明亮。苔丝的死没有把他击倒,反而让他“仰望夜空灿烂的广袤星辰,个人的哀伤其实做小似尘。”他下决心“驱散难以摆脱的悲痛的惆怅,将生命献给科学事业的山岗。”从此,诺贝尔满怀对死去恋人的无比深情,把自己的哀伤化作尘土:

    “我不再和众人分享欢乐,

    也不再有女郎牵动心肠,

    专心攻读“自然”这本书,

    一页一页从中采掘宝藏。”

    因为,他觉得他的“爱属于那位失去的”,所以他选择了“不再有女郎牵动心肠”而终身独居!

    这,就是他说的过失。

    “过失”了很多年之后,诺贝尔四十三岁了。终于又有一个女人让他一见倾心。

    她是伯莎,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的女儿。她应聘来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钟情。无奈伯莎已经心有所属,名花有主。

    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直到诺贝尔晚年,伯莎一直是他的秘书,并且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他。后来,伯莎成了著名的女作家,并以一部以反战为主题的书—《放下武器》,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位得主。

    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她,诺贝尔怎么会对和平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如果没有她,诺贝尔怎么会决定建立诺贝尔和平奖?

    谁说爱情就一定要结为婚姻,不结为婚姻就是悲剧?这是对爱情狭隘的理解,也是对人世间真正爱情的亵渎。

    有人说诺贝尔对伯莎是单相思,也有人说伯莎是诺贝尔的情人。我说,诺贝尔和伯莎之间的友谊可歌可泣,也是一朵艳丽的爱情奇葩!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诺贝尔和伯莎正是一对巨翅大鸟,你吸引着我,我帮衬着你,在科学、和平的天空比翼双飞!

    认识伯莎不久,诺贝尔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罗曼蒂克,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她是维也纳一家花店的卖花女,叫索菲,小他二十三岁。在诺贝尔的书房里,我看见了索菲。照片上的她还是那么年轻,还是那么漂亮。金色的卷发,湖蓝色的眼睛,天真的笑容洋溢在幸福的脸上……我想,诺贝尔见到索菲的那一刻,一定是又回到了年轻!

    解说员说诺贝尔始终痴情于索菲,和她维持了十五年感情,甚至一度希望和她结为伴侣。在巴黎富人区,他还给她买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是,没有文化又缺乏教养的索菲,只知挥霍放荡,大把大把花着他的钱,却对他若即若离。尤其让他伤心和绝望的,她竟写信告诉他,自己要生一个孩子下来,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看到这个消息,诺贝尔犹如五雷轰顶,他对索菲彻底失望了,决定从此不再与她来往。但是,诺贝尔不是无情的人,他没有忘记索菲的情意,他仍然用他宽阔的胸怀,包容了这个对不起他的人。他通过律师给了她三十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在当时,这可是很大的一笔财富哦!

    忽然,我想起了一件诺贝尔的轶事。在巴黎时,诺贝尔聘用了一个法国姑娘做厨娘。一天,厨娘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她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说,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差点难倒了诺贝尔,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个一诺千金的人,答应别人的就要做到。经过几天计算,他终于算出自己一天大概能挣四万法郎。这样,他就把四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对一个厨娘尚且如此,诺贝尔对索菲做出什么就不难理解了。

    女解说员讲述诺贝尔和索菲的故事的时候,是带着情绪的,痛恨索菲,怜悯诺贝尔……听众必然也会受到感染。该走的终究是会走的。女解说员说,“索菲最后离诺贝尔而去时,诺贝尔又在温泉疗养地买了一栋别墅送给她,而自己,就此成了老单身。”这时,我听到一片嘘声。有人不知是意味深长还是幸灾乐祸地说,那是他有钱嘛!

    和钱有关系吗?我老婆有个侄子,是个每月只有三千多块钱收入的工人,离婚时把所有的一切,包括当月刚发的工资都一分不留的给了前妻。朋友指责他,家人指责他,父母指责他。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说他傻,还都说他前妻骗了他。去年过年聚餐时又提起了这事,一桌子的人又义愤填膺起来,骂这个侄子,骂他前妻,骂得他低头不吭一声,无地自容似的。我有点看不下去,指着他对一桌子的人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里面的曲曲折折只有他们俩清楚,该分了分,该合了合,没有谁骗谁。他把什么都给了人家,说明他心里还深深爱着人家,一个男人就该这样做,难道非要为点儿鸡毛蒜皮的东西,打个头破血流才叫不傻?他这不是傻,是有情有义!以后他还会遇到很多女人,就凭这一点,他在什么样的女人面前都能站直了身子说话!在座的男人也不少,你们哪个能做到他这点儿?听了我的话,大家都默默地不作声了。我看见那个侄子眼里噙满了泪花。

    爱,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说得很漂亮。可是真正懂得这句话的有几个?我觉得那个侄子懂,尽管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诺贝尔更懂,比任何人都懂,尽管他是一个天才,一个不同于普通人的天才!他们都是有情有义的真男人!

    六十三岁那年,诺贝尔死了,孤零零地死去了。在为他举行的盛大葬礼上,没有妻子向他告别,没有儿女为他守灵,也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边。然而,他并不孤单,他说过,我的“妻子”是研究,而我的“孩子”就是发明……他的研究陪伴着他,他的发明陪伴着他,他的不计其数的妻子陪伴着他,他的不计其数的孩子陪伴着他!

    他不孤单!

    六诺贝尔和平奖

    公元一八八八年,诺贝尔的哥哥去世了。法国一家报纸没有对事实进行核实,就以诋毁的口吻报道说:“阿尔佛雷德?诺贝尔博士,因找到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杀死更多人的方法而发财的人,昨天去世了。”

    诺贝尔看到法国的报道后震惊了。想到自己可能要以“死亡商人”的称号被后人铭记,诺贝尔痛心疾首。他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名声。

    诺贝尔是个热爱人类的人。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发明了炸药,但他却看到炸药被用作战争武器以杀伤人类。为了重新掌控自己名声的流传,也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诺贝尔陷入了深深得思索之中。经过几年的思考,他终于找到了办法,那就是用自己的财产设立一个奖项,颁发给那些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以“使整个人类都受益匪浅”。于是,诺贝尔数易其稿,立下了那份著名的遗嘱。

    诺贝尔逝世后一年,诺贝尔的遗嘱公布于世。顿时,犹如一颗炸弹引起了人们的轰动。正如诺贝尔博物馆的馆长古斯塔夫?凯尔斯特兰德所说,“发明炸药的人竟然把他的钱用来创立一个和平奖,这一事实—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让大批人对这个奖项产生了兴趣。”

    诺贝尔在遗嘱中设立了5个奖项,其中4项由他的祖国瑞典颁发。而诺贝尔和平奖则授权挪威议会颁发。人们盛赞他的同时也纷纷猜测他的动机,尤其对他在遗嘱中把诺贝尔和平奖授权给挪威颁发更是议论纷纷。这件事甚至也让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大为恼火,他曾召见诺贝尔的侄子,要求诺贝尔亲属阻止这一遗嘱的执行。

    诺贝尔生前从没有公开解释过为什么这样做。挪威人自豪地说,那时因为诺贝尔认为当时的挪威比瑞典更民主,还因为诺贝尔热爱挪威的伟大作家易卜生。我们不否认那时的挪威有一个民选的议会,有浓厚的民主意识,但它依旧和瑞典是同盟,依旧在瑞典君主政体的统治之下,它又能比瑞典民主多少呢?不错,诺贝尔喜欢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但是,一个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会仅仅因为喜欢挪威的一个作家就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挪威吗?这也太低估诺贝尔的智商了吧!他还最崇拜法国大文豪雨果和英国诗人雪莱呢,为什么不把和平奖委托给法国或英国呢?

    事实是,当时挪威人正在闹独立,闹着要从瑞典分离出去,眼看着瑞典与挪威就要发生军事冲突。诺贝尔看到了这一切,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他希望两国人民能够和睦相处。所以不难看出,诺贝尔把和平奖交给挪威评选,寄托的是他希望化解两国争端和冲突的一片心意,寄托的是他企盼两国和平的一片心意。

    后来没几年,挪威和平地脱离了瑞典。从此,挪威国王每年都亲自出席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仪式。也正是每年一度的和平奖,给挪威增添了光彩,使这个小小的峡湾王国为世界所瞩目,为世界所认识,为世界所熟悉,使他们有机会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讨论和平的问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所有国家都敬重诺贝尔奖。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一边使用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大肆屠杀无辜的生命,一边要没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劳厄和弗兰克的奖牌。无奈,两位物理学家只好辗转来到丹麦,请求丹麦同行、也是物理学奖得主的玻尔帮忙保存。后来,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受人之托的玻尔急得团团转,生怕奖牌落入德国法西斯的手中。和他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的匈牙利化学家赫维西帮他想了个好主意—把纯金的奖牌放入硫酸与硝酸混合的“王水”中溶解保存。战争结束后,他们把溶液瓶里的黄金又还了原,送到斯德哥尔摩,按当年的模子重新铸造了奖牌还给了劳厄和弗兰克。那时,弗兰克在美国芝加哥市工作。芝加哥市还专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奖牌归还仪式。

    现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日又快到了。今年是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七十周年,诺贝尔和平奖也和其它奖项一样,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尽管在颁奖过程中有过诸多的不尽如人意,尽管总有人在不断地挑起战争,但是人们不会忘记诺贝尔遗嘱中所说,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