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借道汉堡 > 第十九章 斯德哥尔摩掠影

第十九章 斯德哥尔摩掠影

    第十九章斯德哥尔摩掠影

    一周末,蒙起被子睡懒觉……

    大巴开出港口,一路往斯德哥尔摩市中心驶去。今天是七月四日,周末。导游告诉我们,瑞典人喜欢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在家睡懒觉,不到十点很少有人起床。趁街上人少,可以看看市政广场附近的街巷和古老的建筑。

    一路上车辆真的很少,除了旅游团的大巴基本看不到别的车。我记起余秋雨在《罗马假日》里写过,“欧洲人的人生哲学把个体休闲权利看得至高无上。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息,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视,亦即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

    导游说,这里的人们工作时工作,休息时休息,连商店都是到点儿就关门。大巴司机每天工作十小时,不论什么原因决不能超过。这里的老板不愿意叫员工加班,这里的员工也不愿意加班。这里员工说:“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一生中的生活质量要高,要保证。”这里的老板说:“今天做不完的事,明天还可以做,不用今天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所以到了下午六点,所有的超市、商场都关门下班。唯有酒店、咖啡店、酒吧开业,因此这些店的生意都特别好。这里的人们一般都有两部手机,一部工作时用,下班就关机;另一部除了家人是不告诉别人的。不是特别关系,下班后想找个人比登天都难!我想,这才是生活。哪像我们,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即便你正在和家人团聚,和爱人亲热,领导、老板一个电话,你都得马上去工作!

    斯德哥尔摩是座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欧洲名城。市区分布在十四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七十多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由于一百八十多年没有过战争,没有遭受过战乱破坏,所以至今还保存着古色古香的风格,被誉为北方威尼斯。

    经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经过波光水影花团锦簇的广场,经过街道两旁气势不凡的雕塑和古朴典雅的教堂,大巴停在中央广场。

    在一座四面潺潺流淌着清水、好像是哪个国王的雕像旁,导游说,这水可以喝。我们手捧了喝几口,甘甜着呢!随后,跟着导游走进一条窄窄的街巷。

    幽幽的街巷里果然看不到一个人影,石头铺成的小路伸进长长的街巷深处。小路两边,古香古色的小楼安静地睡着懒觉,每一扇门都紧紧关闭着,像熟睡中的眼睛。太阳好像也不愿意起床,躲在巷子那头的云隙间徘徊,不时射出几束光芒,好像偷窥我们这些在静谧暗淡的街巷上东张西望的不速之客。我们也不由得放轻脚步,伸出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相互嘘一声,再小心翼翼地踏着石子路前行,生怕惊扰了这座欧风古都的清梦。

    一条条街巷看得人眼花缭乱。每一条街巷都很狭窄,宽的能通过一辆汽车,窄的连摩托车都过不去,两人对面走来,还得侧着身子互让才能通过。走了好几条街,两旁都是挂着古老招牌的店铺,果真一家开门的都没有。想必,老板们还在梦乡吧!

    我艳羡这样的生活。劳累了一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美餐一顿,在柔柔的灯光下喝喝茶聊聊天,然后再蒙着被子肆意的大睡一场,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而不像国人,周末、节假日比平时更累,早早就爬起来送儿子去学琴,陪孙女儿学画画……

    二木头岛的传说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斯德哥尔摩当然也有它的名字。它的名字叫木头岛。英语里斯德哥尔摩是木头岛的意思。

    有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搭起一座城堡,并在水里设置了木桩抵御海盗,这个岛便得名“木头岛”。

    有人说,很早很早以前,梅拉伦湖上漂浮着一根巨大巨大的木头,木头上坐着来自锡格蒂纳的移民。木头漂啊漂啊,漂到了这儿。移民们便在这儿建立了这座城市,起名叫木头岛。

    还有人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翻卷的海浪把遇难船只的碎片不断冲过来,堆满了海滩,当地人便捞起这些碎片,搭起简陋的小屋。久而久之,这种碎木搭起的小屋越搭越多,在小岛上形成了一条街。由于木片都不规则,因此搭起的小屋东倒西歪。到这里进行商贸活动的外国船只,看见街上的房屋如此模样,不禁感到好笑,船上的人随口就喊出“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斯德哥”是木头的意思,“尔摩”则是岛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木头岛。

    这些都是传说。

    三古老的建筑依然辉煌

    还是从传说中穿越回来。

    这时候,太阳终于睡醒了,从白絮般的被窝里探出半个红脸蛋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来到瑞典王宫前。这是一座方形小城堡。正面大门前,两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分立两旁,门口站着头戴一尺多高的红缨军帽、身穿古老军服的卫兵,衣着既华丽又显得威严逼人。我急忙把手机对准他,刚要拍照,他突然啪地一个漂亮的向后转身,迈着正步离开了。据说,王宫卫队换岗是一道最值得一看的靓丽的风景线,可惜我们没有看到。

    王宫东面是国会大厦。大厦广场上矗立着古斯塔夫国王的雕像。导游说,每当这里举行有关国是国政的辩论会,普通公民甚至游客都可以进去旁听。据说,瑞典儿童们的政治“茅塞”,都是在这活生生的现场观摩中“顿开”的。从小他们就知道了怎样参政。我想,这可比政治课堂上的灌输和教科书中的讲解,要直观、深刻多了!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也早早就“茅塞顿开”了,不是很早以前的“抓周”,而是满月酒桌上的红包……

    在附近,我们还走马观花般地观瞻了国家博物馆、皇家歌剧院、大教堂等古朴典雅又依然辉煌的建筑。

    斯德哥尔摩的国家博物馆在欧洲,甚至世界上都非常有名,里面珍藏了无数价值连城连国的宝贝。记得十几年前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至今记忆犹新。三个武装盗贼趁博物馆闭馆前的几分钟,持枪抢劫了馆内几幅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名画,其中有一幅是瑞典著名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然后,乘游艇逃走了。这桩案子曾经轰动了全世界!据说,后来警方破获了这个案子,抓住了罪犯。不过,是“搂草打兔子”—在破获其它案件时无意中的大收获!

    皇家歌剧院与王宫相连,西边是个什么广场,对面是世袭王子宫—现在的外交部。皇家歌剧院的芭蕾舞团是世界上顶级的芭蕾舞团,有着二百三十五年历史,创始人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它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称世界四大历史最悠久的老牌芭蕾舞团,涌现出过众多杰出的编舞家和舞蹈家。

    大教堂也与王宫毗邻,在去往王宫的斜坡最西头。它的正式名称叫圣尼古拉教堂,是斯德哥尔摩老城里最古老的教堂,也是瑞典砖砌哥特式建筑的重要例证。教堂南面是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大楼,对面广场内有瑞典学院、诺贝尔图书馆和诺贝尔博物馆。

    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去不远处那个世人皆知的蓝色音乐厅,那是诺贝尔奖颁奖的地方。蓝色音乐厅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别称,因外墙为通体蓝色而得名。每年十二月十日,隆重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都在那里举行,然后参加颁奖的宾客才移驾市政厅参加盛大晚宴。

    我们今天重点游览的就是那儿—红色的市政厅大楼。

    四红色市政厅内外

    市政厅大楼坐落在广场西南边,两面临水,宏伟壮观、设计新颖,历时十二年才建成。巍然矗立着的塔楼与沿水面展开的裙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之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整个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伟壮丽。八百万块红砖砌成的外墙,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阳光下熠熠闪亮的金顶分外妖娆夺目。一百零六米高的塔尖上,三个金色皇冠是有名的“三王冠”国家标志,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土地和人民亲密无间的合作。

    市政厅南面是一个宽阔广场和的花园,再前面是梅拉伦湖。湖水波光荡漾,湖畔绿树成荫。对岸骑士岛上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构成谐调优美的线条,让人流连忘返。花园的草坪修建得很整齐,靠水的平台两侧有两座雕像,一男一女,分别代表歌唱和舞蹈。广场宽阔敞亮、绿树繁花,喷泉雕塑点缀其间,加上波光粼粼湖水的衬映,景色典雅秀美。

    市政厅大楼是斯德哥尔摩的象征,也是瑞典人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每年举行诺贝尔晚宴的地方。

    我们一边在大楼旁欣赏拍照,一边等待入内参观。

    十时许,我们排成两队进这座大楼游览。

    大楼被两个大型广场、一个外庭院包围,好像咱们的四合院一般。站在门口,我看见一圈建筑里是一个小广场,里面栽着不多几棵我叫不出名的树。青翠欲滴的爬山虎的藤蔓挂在红砖墙上,显得雅致漂亮。

    导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枚红褐色、一元硬币大小的贴纸,上面印着“cityhall”。领队给我们贴在衣服显眼处。这就是门票。突然,有人叫起来“我的票呢!”没有门票是不能入内的。明明每人都贴上了,怎么会没了?赶紧找吧,原来有两个团友的“票”被风刮到台阶下面去了。出来的门口,有一位瑞典小姐恭候送行,她手里举着一块小木板。游览结束以后,每个人还要把“票”粘在木板。能别出心裁想出这么好的主意,可见瑞典人对节约和环保是多么上心!出门时,我没有把贴纸粘在木板上,而是比划着告诉那位金发姑娘,要把它贴在手机外壳后面,姑娘微笑着点头应允了。回国后,我要让每个认识的人看看,欧洲最富有的国家是怎么过日子的。

    市政厅必须在解说员带领下才能入内参观,分别用瑞典、英语和中文解说。中文解说时间是十点半。我们的解说员是一个双颊瘦削、鼻梁略尖的中国女孩儿,瘦溜的身材,上身穿黑白花相间的半袖衬衣,下面着黑色长裤。

    进入大楼,里面全部是用大理石铺就,廊柱都是手工雕刻的,布满了各种花纹,装饰考究,宏伟壮丽。

    最先踏进的是“蓝色大厅”,也叫蓝厅。这是一楼的大堂,一个内庭院式的大厅,与整组建筑的外庭院相呼应。每年诺贝尔奖颁奖结束后,国王和王后都在这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盛大晚宴。

    解说员站在在蓝厅中央指着四周的红砖墙告诉我们,被称为怪才的设计师原打算在红砖外铺上蓝色的马赛克,也就是瑞典国旗的颜色。后来看到瑞典传统手工制作的美丽的红砖后,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从此,“蓝厅不蓝”就成了一个继承瑞典传统文化的典故。

    参观完蓝厅,我们跟着解说员去二楼。踏上台阶,解说员就把食指竖在嘴边告诫我们,噤声、轻步。因为这里依然是市政委员会办公的地方,有人正在工作。

    上来是议会厅,是斯德哥尔摩议员们开会的地方。议会厅的一面墙成万字格,我怎么看都像咱们农村旧时的老式窗棂。

    解说员给我们说,这里每一个座位上都有议员的名字,也就是说议员的座位是固定的。她伸手指了指边上的座椅,说那是旁听席,不管是谁都可以来旁听议员们开会,哪怕是咱们游客。现在几乎无人来旁听了,因为每次开会都有电视直播。临讲解结束,解说员还指着天花板风趣地告诉我们,议会厅的设计也有一个与蓝厅类似的故事。天花板原先是要封顶的,设计师看到竖起的支架后,觉得很像以前维京人的船架,而维京人据说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居民。因此他又修改了设计,没有封顶。我不由地心里笑起来,真乃怪才也!

    议会厅出来是百拱厅,因屋顶有一百个蜂窝状的拱而得名。这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荣誉入口,就是我们常说的贵宾通道。国王和贵宾通过这里到达蓝厅。一百个拱代表一百名议员,后来发现偶数名议员会出现票数相等的情况,就增加了一位议员,现在是一百零一名。议会一般有五十名女性议员,五十一名男性议员。可见,这个国度里才真是讲男女平等哩!解说员特别强调,大部分议员都是兼职的,因此议会的会议通常在下午四点以后才召开。这可和咱们的人民代表有天壤之别哦!难怪有人调侃说,瑞典人是有钱了去当官,中国人是当了官就有钱。

    过了百拱厅,解说员领我们来到一个很小的屋子,叫法国厅。这可是比“蓝厅”以及后面我们要看到的“金厅”更为神圣的地方。它也叫结婚登记厅,每周六,都有十对新人在这里公证结婚。听说,预约的人已经登记到了半年以后。新人们从这里领走的不仅是结婚证书,而是这个美丽城市的深情与祝福!我突然想起了国内领结婚证的情景,于是,偷偷问解说,这儿办结婚证是不是也有个拍结婚照的?在小屋一角设个摊位,收取外面拍照片十倍的价钱,再伸手让新人送上个红包儿……没等我问完,解说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解说员又带我们看了一个小型的宴会厅,说小也不小,只是和蓝厅相比,就小多了。这里,一面是美景如画,另一面则是画如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对着窗户的那面墙壁上有一组壁画,叫做王子画廊,是现任国王的叔叔历时五年画完的。画的对象就是对面窗外的风景。这样,不管坐在餐桌的哪一边都可以欣赏同样的美景。画上的很多建筑、景物都可以在窗外对面的岛上找到。

    通过小宴会厅就是那座赫赫有名金碧辉煌的大厅—金厅了。金厅纵深约为二十五米,四壁用一万八千万块,约为一厘米见方的金色和各种彩色玻璃小块,镶嵌成一幅幅富丽堂皇的壁画,画中间是梅拉伦湖女神—传说中这座城市的保护神。金厅采用的是“三明治”工艺,就是在两片玻璃之间夹上金箔,据说用了四十公斤黄金。满屋子的金色,看的人直晃眼睛。

    走出金厅,可以站在走廊上俯瞰一楼大厅。我看到走廊墙壁上有一幅白色雕像。解说员告诉我那就是大楼的设计师—瑞典民族浪漫主义的启蒙大师、著名建筑师、怪才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我拍下了他的雕像照片。

    结束了金厅的参观,也就结束了整个市政厅的参观。

    午餐的时间也到了。

    五吃不惯的西餐

    午餐是瑞典特色餐,典型的西餐。面包随便拿随便吃,所谓的菜一人一份。有牛排、土豆泥、果酱、一叶菜蔬或几粒牛眼大小的西红柿。牛肉现吃现煎,半熟八分熟十分熟随个人喜好。

    我要了块熟透的。一大块儿,差不多有四两重,上面有斜压出的线条,可能是给用餐者刀切时留的指示吧。

    看别人要了一勺儿酱,我也要了一勺儿。我用不惯刀叉,切了半天也切不了小块儿,再也没耐心切了,索性用叉子叉了,咬着吃。管它什么斯文不斯文。四下看看,好几个团友也都这样吃呢!哈哈,那没滋没味的……真不敢恭维。蘸点酱吧,却是果酱,酸甜酸甜,更难下咽了!不吃吧,既怕人笑话又怕人说浪费。皱着眉头硬着头皮好不容易吃药一般,总算把它吞到肚子里了。再看看周围,人走了多半,多半盘子里都有没吃完的牛肉。我敢说,这是这辈子吃的最艰难、也是最难下咽的一顿饭。农村插队时,天天土豆拌盐面面、洋芋拌辣椒面面也比这好吃。我想,咱就是土老帽哩,吃不惯这洋餐!

    六咱们这个团

    导游安排午餐后自由活动一小时,购物的购物,转街的转街。我们和羊羊夫妇、丁兰几个哪儿都没去,一直在餐馆坐着谝到集合。

    大家都上车后,出了点儿小插曲,发现少了俩人。坐在我们前边座位上、来自部队医院的潘大夫和她的同伴胡大夫不见了。

    潘大夫七十多岁,花白头发,个子不高,瘦的一阵风就能吹倒。她是当地有名的儿科专家,虽然早已退休,眼睛也不好,医院却不让她走。为了方便她写医案,还给她配了助手。胡大夫是院里的资深药师,比潘大夫小好多,她们是同事,也是挚友。潘大夫爱旅游,没伴儿,就叫胡大夫一起走。虽然胡大夫正在家忙着照顾孙子,为了友谊,还是来了。来前,她们刚去过西欧。她俩一般形影不离,但不是十分合群。

    有团友说,她俩很快吃完饭就一起走了。导游急了,一遍一遍打她们的电话,好容易打通了,才知道她们迷路了,找不到集合地点。她们也正着急呢,打不通领队的电话,又没记住导游的电话,语言不通,想找个人问路也问不了,只好把电话打回兰州的旅行社。旅行社一再安慰她们不要着急。

    电话里,她们给导游说了半天,导游好像大概知道了她们现在的位置,便让司机开车过去。后来,她们遇到一个在斯德哥尔摩工作的四川妹子,才找到车上。导游早就说了,谁迟到一分钟罚款十欧元。问大家怎么办。都是团友,我提议,她们回来后大家鼓掌欢迎一下就可以了。一是调侃着热闹热闹,二是也让别的团友知道这是迟到的待遇。

    说到这儿,不能不说说咱们这个团。这个团总共四十人,来自甘肃、陕西、青海三个省的五个城市。报名时,谁都不知道会是一个老年团。到了西安机场,我看到,几乎个个满头白发,却又个个神采奕奕,是名副其实的银发族。后来领队告诉我,平均年龄六十五岁。

    最高龄的莫过于老姚的亲家老老姚夫妇了。一对儿女亲家,四位大龄老人一起结伴旅游,也算一段佳话吧。他们四位退休前都在中石油研究院西北院工作,也都在最艰苦的石油第一线拼打了很多年,还都是江苏老乡呢!

    老姚七十刚过,高工;夫人是工人,不到七十岁。他们的大女儿嫁给了老老姚家的小儿子。外孙都是他们一手带大的。不知是因为我曾在和石油一线同样艰苦的建设单位工作过,还是别的缘故,我和老姚有很多共同语言,对很多事物也都有同样的看法,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老姚的亲家、当过处长的老老姚年龄最大,可谁也看不出他已经八十一岁了。高高的个头,匀称的身材,背不驼、眼不花,就是耳朵有点儿背。夫人骂他他听不见,别人说他什么却听的清清的!看着他还黑黑的头发,我说你的头发真好。好像怕我以为他的头发是染过的,他急忙解释,从来没染过。他的饭量很好,吃饭也快,我一碗米饭没吃完,人家都盛第三碗了。我更佩服他健走如飞,跟在导游后面从不掉队,有时还自顾自跑到前面去拍照。每当这时,他七十九岁的夫人担心他出什么意外,总要紧跟在他后面唠叨几句。他置若罔闻,仿佛真没听见似的。

    团里,我最不了解的数西安的十位老人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好像不愿意和大家深点儿交往。虽然也说话,虽然他们中的”领军人物”老杨还不断地给大家摄像,也给我留了手机号,却总感觉中间隔了点儿什么。我们建了个群,西安团友只有种大姐入了群。种大姐和我是河北老乡。我给老杨发了几次邀请也没有结果。听说,他们都是大学的,都是讲师教授。难道这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回来后,和种大姐聊天时,我请她向西安的各位问好。在这里,我还是要问候他们好,祝他们健康,长寿!

    眼一睁一闭就是一天,叶一荣一枯就是一季,人一起一落就是一生。我觉得我们这个团的人算是比较明白了这一点。尽管大多已经年过花甲,尽管即将步履蹒跚。咱们却走起了。我们走出了家门,走向了世界,更走向了自己……

    扯远了!还是跟着导游去沉船博物馆吧。

    七瓦萨号,沉睡三百多年的战船

    下午一点多,大巴把我们带到斯堪森岛一个外表并不起眼的建筑面前。但是,当我走进去的时候,竟然惊呆了,一艘六七层楼高的雄伟壮观的木船矗立在眼前!

    这里,就是有名的瓦萨沉船博物馆。

    时间穿越回到三百四十多年前的一八二八年八月十日。

    那天,风和日丽,旌旗招展。美丽的斯德哥尔摩海湾人声鼎沸,欢声雷动。一艘威武霸气的双层战舰已经扬帆起航。它,叫瓦萨号。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当时的国王知道了海上强国丹麦拥有双层炮舰以后,便不顾自己的条件,下令把瓦萨号也改为双层。这不,改好后的战舰终于驶向了大海。

    突然,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一阵微风吹过,只见瓦萨号战舰晃了一晃,还没等人们明白过来,就连人带船沉入了三十多米深的海底。这一沉,就在冰冷的海水里睡了三百三十五年。

    一九五九年,瑞典有关方面着手打捞。两年后,瓦萨号终于重新露出了水面。之后,潜水人员和考古人员又一次一次钻到海底,在沉船附近和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又过了两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就是瓦萨号沉没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进来的这里,建起了这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

    我见过世界上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但从没有见过一座专门为一件物品建立的博物馆。瓦萨沉船博物馆是唯一的一座。一座为一艘船建立的博物馆。

    瑞典是个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沉淀的文化非常有限。我想,它将沉没的战舰打捞上来,还专门建立博物馆,也应该和这大有关系吧?

    进入馆内,我首先看到的是舰船底部露出水面的部分。再仰头看去,金黄色的船身金碧辉煌,富丽之中透着威武。真不敢想象,三个多世纪前,它该是何等的显赫,何等的霸气!

    跟着人流,我们上到一层看台。从高台走廊看去,船上景物一览无余。这是一艘有五层甲板的战舰,部署了几十门大炮。斜桅下蹲着一具巨大的金狮塑像,各层龙骨上还有密密麻麻精心雕刻的雕塑作品,我看见有戴盔披甲的武士,有挥剑砍杀的士兵,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鱼,有象征美好和纯洁的裸女,还有基督教的圣经等等,远远望去一片金光闪闪、瑰丽多姿。

    正当我专心致志拍照的时候,一个矮个子背包客挡在了我前面。馆内昏暗,他没有看见我。他一边举着相机对焦,一边慢慢后退寻找最佳拍照位置,直到踩到我的脚。我急忙让到一边,并告诉他这里最适合拍照。他连连道歉。听口音,我以为他是广东人。谁知,不是。他是台湾人,一个人自由行。突然,他看见我拿的手机,竖起大拇指惊呼道,“哇,先生,你们大陆也用最先进的苹果手机?”我告诉他,这是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女儿送我的礼物。他更是连连翘着大拇指点头称赞。我不明白,大陆在普通的台湾同胞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舰旁的展览室里,我们看见陈列着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原“瓦萨”号舰上的实物,其中有帆、炮、人体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币,甚至还有牛油和甜酒等。尤其有趣的是有一个展室,精心制作的模型,竟然重现了当时船上生活的真实情景:一群水手正在推磨、酿酒、擦大炮;一些军官正在喝酒、谈笑……

    看来,“瓦萨”号战舰不仅是世界上被打捞起来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战舰,还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

    八皇后岛上的皇后岛宫

    离开瓦萨沉船博物馆,我们又驱车二十多公里前往皇后岛。岛上有宫曰,皇后岛宫。顾名思义是皇后的宫殿。

    天气特别热。今天,可能是我们出行以来最热的一天。大巴司机已经把空调开到了头,大家也纷纷把头顶上的开关开到头。

    四百三十多年前,瑞典国王专门为皇后建造了一座特别好看的石头城堡,国王喜欢这座城堡就和喜欢皇后一样,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皇后岛。后来,它被一把大火烧毁了。再后来,又重建。重新建起的宫殿深受法国凡尔赛宫影响,所以,又有了“瑞典的凡尔赛”和小凡尔赛宫的美誉。它是瑞典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区。

    这里,也是到瑞典的游客的必游之地。

    我们先游览了宛如仙境的后花园。灿烂的阳光下,马拉尔湖湖光潋滟,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倒映着绿树浓荫和对面美轮美奂的皇后宫,犹如海市蜃楼一般,如梦如幻。那修葺的整整齐齐的草坪树墙,那阳光下晶莹剔透的喷泉,那惟妙惟肖的雕塑,那绿意盎然的树林,还有那湛蓝的湖水里的点点白鸥,成群野鸭和对岸的依稀树影,幽雅林屋,无一不让人想起迷人的俄罗斯夏宫。

    进入皇后岛宫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门前台阶上站立的和在王宫看到的一模一样穿戴的卫兵。有了王宫前没有拍下卫兵的教训,我远远地就做好了准备,离那帅气阳刚的卫兵还有几步,趁他还没反映过来,我啪啪按下快门拍了几张。

    皇后岛宫也叫德罗特宁宫,现在依然是瑞典王室的主要住宅,皇室成员依然居住在此。但是,多数宫殿仍然开放,供游客参观。

    进到宫内,我们看到的是富丽堂皇的装饰。从一楼拾级而上,一尊尊白色雕像在翠绿的植物映衬下栩栩如生;高大雄壮的赭色大理石柱上,精心雕刻着白色浮雕;宝石蓝的穹顶上,硕大的画幅在古色古香的吊灯照耀下,更加金碧辉煌……

    这里,还有一个让咱们中国人看了四不像的中国宫。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瑞典国王的大臣们,还常常躺在中国宫里,一边晒着太阳喝茶,一边体验“中国”的田园风光呢!可我们看到,这里除了陈设的屏风、瓷花瓶、漆盆、象牙宝塔、泥人、宫灯、文房四宝和茶具,摆放的两套清朝人服饰,以及四壁墙面上挂的中国山水花鸟鱼虫之类的画轴有点儿中国味儿,其它的也不知设计师是怎么想出来的!当然,他更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中国人来到这里,一边在他的大作里踱步欣赏,一边调侃般嘲笑他的奇思臆想。

    除了中国宫,在斯德哥尔摩还有个叫“北海草堂”的地方,倒确确实实是一处中国式园林。那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逃亡到瑞典,买下的一座小岛。只是,因为游程没有安排去那里游览,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北海草堂如今可安好?是否还为中国人所有?不能不说,这是跟团旅游的遗憾,不可避免的遗憾。

    九千年古镇西格图那

    如果说,皇后岛是瑞典人工养殖的一颗珍珠,那么,西格图那小镇则是上天赐予瑞典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把玩了人工养殖的珍珠后,导游让大巴开上了斯德哥尔摩北边,通往千年古镇—西格图那的路。一个多小时后,大巴停在梅拉伦湖畔一棵大树下。

    这里,就是瑞典最有历史的小镇西格图那。

    下车后,我们跟着导游踏上一条窄窄的石板小巷。小巷类同咱们的步行街。小巷两旁都是低矮的房屋,一幢挨着一幢,最高的也就是二层小楼。看得出,这些房屋都上了年纪,古朴简约。几乎每间房子都改造成了一个商铺,大多是手工艺品店和餐馆。虽然门面不大,可里面人却不少,他们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小巷里的镇上居民也很多,有骑着自行车的少妇,车前筐里装着菜蔬;有推着五颜六色儿童车的小两口,东张西望地在巷子里闲逛;也有骑着自行车低头在人群里左突右闯的半大顽童;还有一对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边慢悠悠地携手碎步,一边呢喃私语。当然,最多的还是像我们这样,一边急匆匆赶路,一边看什么都觉得新鲜的外国游客。临街的咖啡屋、啤酒屋、面包店都在门口、窗下摆几张大红大绿的塑料餐桌,不少食客坐在那儿一边吃喝,一边悠闲地打量着过往的行人。

    小巷不长。最多走了一千米,我们来到一个很小很小的广场。广场那头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棕红色建筑,看上去像个教堂,但顶尖上却没有十字架。导游介绍说这是小镇的“市政厅”。别看镇小,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还保有“市”的资格。市政厅只有六十平方米左右,是瑞典,也是整个欧洲最小的市政厅。

    导游指着不远处一座废墟让我们去看。以前那是一座老教堂,现在立着不少石碑。上面刻着饰纹、符号、字母,用来记载这里人们自己的故事,或是记载谁曾在此居住。有的石碑上,刻着航海记录或是祷文。看来,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人的本性都一样,都希望后人记得自己,记得以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树碑立传吧,其意同样也是要垂之久远哦!

    西格图那小镇常住人口只有一万人。可是,每年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数,超过常住人口几十倍。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全国最富有的地方,瑞典的第一枚钱币就诞生在这里。不是阴差阳错,这里差点儿成了瑞典的首都。人们慕名而来,不仅是因为它历史悠久,主要还是因为这里虽历经千年,却模样不变,依然是田园牧歌式的小镇,依然是蓝天白云、湖光山色、风景迤逦、别墅奇异,有最好的阳光和空气,有最好的湖泊和山峦,有最好的宁静和安逸!

    沿着一条下坡的小路,我们往湖边走。我又看到了在芬兰城堡看到的那些景象。

    苍翠的大树下,绿丝绒般的草坪上,蓝色的水追赶着天空的湖边,到处都可以看到,有的是一家人铺一块被单,半裸着身子围坐在一起喝着啤酒聊天;有的是一个人背靠大树聚精会神地读书;有的是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悄悄议论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的是几个人赤身裸体旁若无人地仰身晒太阳;也有的是一群人穿着泳裤泳衣,趴在草地上游泳似地两脚互相踢打着嬉戏……人们尽情享受着小镇的阳光和空气,享受着宁静和安逸。瞧着人家在这仙境般的环境,神仙般的生活,既艳羡又留恋,应了那句诗“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瑞典和其它北欧国家一样,实行的都是“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住房数量和质量是世界最高水平,就连孕妇坐出租车到医院分娩都可以获得政府三分之二的车费补助。小孩出生后,每月可领取约合一千元人民币的补助,一直到十八岁。老了,走不动了,有病了,自有政府派义工照顾你。所以,他们有钱就花,不存钱。导游说,你在街头随便拉住一个瑞典人给他一亿美金,他都会说不要,因为他不知道这么多钱干什么用。但,就是这么一个国度里,自杀率却也是世界最高。研究发现,除了阴冷和极夜极昼的气候,容易使人因抑郁而自杀外,生活太优越也是自杀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来就不愁吃穿,于是自问:上帝让我到世上来干什么?怎么想也想不通,就苦恼,就导致走向极端!看来,人,也还是不能太富足。除了吃穿住行等等享受,还是需要有点儿别的追求的。

    走在湖边,一条两尺长短的灰色小蛇挡了我的路。它一点儿都不怕人,仰着头吐着细长的信子趴在路中间不走。我给它拍了张照后,躲开它走了过去。导游告诉我们,在欧洲,公民都有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司机如果路上遇到松鼠什么的,会主动将车停下,等松鼠跑远了,才将车开走。还说他去年带过一个中国团,一个养鸭户的女团友看见一只天鹅,就像在家抓鸭子似的用手去掐天鹅的脖子,结果引起了周围当地人的愤怒,差点儿报警。如果报了警,不但要赔偿,还会被立即谴送回国。

    在约定的集合地不远处,是一个球场。一大群人正在打球。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球。一大片草地上分了好几拨。每一拨都有一个球道,球道五十多公分宽窄,像一条水渠。球道长短不一,差不多三米左右。两边和一头用二十公分高的木板挡起来,挡起的那头有的水平,有的斜坡隆起。球道底部用绿色的材料铺的平平整整。打球的人拿一根类似打高尔夫球的球杆,轻轻击打高尔夫球般大小的白色的小球,球便慢慢滚向球道的那头。我才疏学浅,不知道这是高尔夫练习场还是别的什么球,语言不通,也不好问。

    顺便说一句,小镇虽小,还有五星级酒店呢!那是一座中间高两侧低的白色二层小楼。虽然,它可能还不及大都市里真正的五星级酒店的一套总统套房,但很多国家的总统、政要也曾屈尊在此下榻。

    我还听说,咱们上海宝山的罗店镇已经和西格图那镇结为友好城镇。所以,上海也要建一泓与梅拉伦湖相似的湖,叫美兰湖。不知道建设的怎么样了?我脑海里出现了中学里学过的一个成语:东施效颦。

    这时,我听导游喊:上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