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重塑生命 > 第三章3

第三章3

    三

    戴着助听器的婷婷开始说话了。就像那个美国的盲聋作家海伦?凯勒一样,水打通了她与世界的道路。一百年后,在中国,饼干使一个聋童彻底走出了语言的黑暗。而那个过程又是多么的和海伦?凯勒何其相似。

    现在,婷婷终于能够像一个小鸟一样了,她可以不停地叫着嚷着了,她如果愿意不停地像小鸟一样吱吱喳喳,那是完全可以的,因为,现在她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完全听不到别人说话自己也不知道说话的婷婷了。奶奶或者爸爸让她说太阳、衣服、火车、汽车、门、学校、商场、飞机、电视机……等等,凡是她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奶奶和爸爸都在教她。婷婷现在就像一个口很渴的人遇上了水一样,她贪婪地辨识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她终于知道了,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就像她叫婷婷一样。只不过,婷婷在辨识这些东西时,有点儿与别人不一样。她给它们的名称有些时候与我们所熟知的名字大相径庭。譬如,她叫苹果是“布多”,她称鸡蛋是“希旦”,她把糖块喊成“当带”,她说巧克力时说作了“倒滴滴”。这些话听起来是多么别扭。比老外们说的中国话还难听。可在婷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耳朵里,这却是上帝的福音。周弘对女儿有信心,他相信女儿能够说话了,就一定能说好。只不过要给她时间。小鸟儿要飞起来,是要等羽毛丰满的。婷婷是一只迟飞的鸟,是一只离群的孤雁。她要辨识清自己的天空才能展翅翱翔,才能一飞冲天。

    现在,有了一些听力的婷婷,可以和奶奶玩些更有意义的游戏了。

    奶奶拿出哨子,像裁判一样吹了一声。哨声告诉双眼紧闭的婷婷,奶奶已经藏好了,婷婷可以过来找人了。在沙发的背后,婷婷很轻易地就捉住了奶奶。婷婷高兴极了。

    现在轮到婷婷吹哨子了。婷婷藏好了,奶奶你找吧。婷婷躲在床下。奶奶转悠了半天也没有找着。婷婷都能从床下看见奶奶的脚在不停地来回走着,可奶奶就是找不着她。婷婷得意地笑了。

    后来,奶奶又将茶杯、碗、洋娃娃、手表什么的,上面都贴上名字,让婷婷看好后,便将它们藏起来,然后奶奶大声地说:“找一找吧,婷婷给奶奶找个茶杯来。”

    婷婷找到了茶杯,就像捉迷藏捉住了奶奶一样。找到后,奶奶总忘不了问婷婷一句:“婷婷找着什么了?”

    婷婷艰难地用歪歪扭扭的话说:“巢(茶)─兵(杯)─”

    奶奶对婷婷竖起了大拇指。

    奶奶,那个叫朱芝华的老人,煞费苦心,将自己在过去教育生涯里的全部积累都拿了出来,终于把婷婷早就认识了的什么茶杯啊、电视机啊、椅子啊、衣服啊那些字全都让婷婷在有声的世界里又一次把它们捕捉到了。

    这是奶奶和婷婷一起玩的游戏。

    这是怎样的游戏啊!

    和婷婷一样,周弘也需要时间。

    在全家为婷婷能够开口说话而高兴不已的时候,周弘开始考虑让孩子说得更准确和识字读书的事。婷婷还有很多事很多事要做。都必须是她自己去做的,没有人可以替代她。对婷婷的现状,周弘无比清醒。他无法欺骗自己。别的小孩子在他们四岁的时候已经能够非常流利地说话,也能够非常方便地与人交流。可婷婷只能发出几个含混不清的词。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婷婷要上学,婷婷也总要走向社会。这是无法回避的事。而自己才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怎样才能让女儿飞起来,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周弘这时才感到自己没有能够上到大学是一种人生的缺憾。他也念过大学:南京七二一工人大学。可那是什么大学。那个年代的大学又能给周弘什么更加特别更加优秀的东西呢?“文革”结束了,这个大学也结束了。在周弘,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分经历,却没有多出一分能使自己成为知识分子的那一份知识。

    周弘现在每天去学校接送孩子时,每天送孩子去针灸时,没有忘记在车上要婷婷说话。婷婷也很乖巧,一路跟着爸爸说个不停。灯灯灯灯灯,楼房楼房楼房。每天这些词汇都在婷婷的嘴里进进出出。每天,大街上都有很多行人为这一对父女俩驻足,他们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周弘和他的女儿。周弘那种劲头,婷婷那种怪异的发音,都让他们觉得奇怪。开始,周弘很吃不消别人打量他们的那种怪异的眼光。可是后来,周弘想不到这么多了。教好婷婷是最重要的。如果要面子,放弃一些可以用来教孩子的机会,那么婷婷的进步就将非常缓慢。那要比承受不了别人的眼光更加让人痛心。我没有必要理会别人的眼光。怎么了,老子就是生了一个聋哑孩子,可是老子要使这个聋哑孩子做得不比任何一个正常儿童更差。厂里的一些同事也曾经用一种非常特别的眼光看他和他的女儿。周弘面对这些熟悉的人们的眼光一度曾经非常脆弱,他不敢面对那些带着同情、怜悯,有些时候甚至带着敌视的眼光。人就是这么怪,你的事情其实与他并无多大关系,但他们就是感到你与他有着什么关系,他一定要对你付出他的那种让人不能接受的同情或者怜悯,甚至,他将你看成异类,杜绝你进入他们的那个圈子,好象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一些优越感与尊严。周弘认为,这是一些可怜的人们。周弘过去是很注意别人怎么看他的,现在,他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他需要做的是让女儿赶紧好起来,不能再耽搁孩子了。婷婷已经耽搁四年了。

    周弘现在又抽烟了。周弘开始抽烟就意味着他在想什么大的事情了。是啊,婷婷说话的事仍然是一件非常大的事。

    怎么办?

    周弘发现一个严酷的事实,如果就像奶奶这样教说话学说话,那么婷婷要到猴年马月能让婷婷学会表达学会运用?更重要的还不在这儿,更重要的还有,这样教下去,她最终然只能说一种家里人能够听懂的外国语似的话。而且还不能算作是话,那只是一些变了调的词语,无法连缀成句子。那又怎么可以呢?那样的话,女儿将永远落在正常儿童的后面,且差距会越来越大。还有,一旦婷婷走向社会,走进正常人组成的世界,婷婷便仍然无法克服从小就有的那种自卑心理。周弘清醒地知道一点,一个人心理上如果有了残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了,她将一辈子生活在心灵的黑暗中,一生都走不出人生的低谷。那将比什么都可怕。

    周弘决定看书,到书中去找答案。他相信书。书是一种好东西。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周弘带领女儿走向光明地带的引路人。

    周弘现在只要一有空就看书。他甚至向厂里请了假。他对厂长说:我这时需要看书。如果不看书,女儿仍然还是那个小哑巴。厂长没有说什么,同意了。厂长是个好人。厂长无法拒绝一个父亲的请求。当然厂长有个直觉,他觉得周弘在做一件大事,一件很大很大的事。他说不清那是一件什么大事。但他知道那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所以,对周弘的请求,他一口答应了。他答应周弘,好好地培养女儿,工资的事不要放在心上,厂里为你付出些是值得的。

    周弘开始像一个教师一样工作了。他的书架上开始有了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每天,女儿入睡了,周弘就开始认真啃他的书本。很多时候,一家人全都睡了,周弘还在看书。常常,妻子林美一觉醒来时看到丈夫还在看书便劝丈夫早点休息,周弘嘴里应着,眼光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本。

    但仍然茫无头绪。周弘掉在书籍的海洋里,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选择怎么操作。书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对婷婷,可能也只能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了。

    奶奶那套教婷婷的方法,周弘只好先全部照搬。婷婷的耳朵不好使,但她的那双小眼睛还是挺让人喜欢的,那双眼睛就会说话。那么就让她的那双眼睛先用起来吧。周弘这么想着的时候,突然脑子里闪过一道灵光,正常儿童先开口说话,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和他们的家长都忽略了一点,这些孩子并没有先去识字。他们先学的是说话,后学的才是识字。我们如果现在就依照女儿的特点让女儿先识字后讲话,不也是一个方法吗?如果这样会不会产生另一种奇迹另一种效果呢?周弘知道,如果和正常的孩子比高低的话,那么婷婷将很困难很困难。

    周弘打算先做起来,暂时不管能与不能做与效果好与不好,先搞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