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温柔的野兽作品汇 > 谈《水浒传》“武松打虎”段落的烘托艺术手法

谈《水浒传》“武松打虎”段落的烘托艺术手法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最经典的情节之一,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尤其为说书者所喜爱。这段情节之所以精彩,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用烘托艺术手法把武松的英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烘托本来是绘画领域的一个术语,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后来被引入写作学,指的是通过其他事物或现象的陪衬,使所要描绘的事物或现象更加鲜明突出。在“武松打虎”段落中,作者至少使用了五类事物或现象来实施烘托手法,以突出武松的英武特征。

      

      1、以饮酒逞强来烘托

      武松辞别柴进和刚认识的宋江,前往清河县看望哥哥。途径阳谷县,他在景阳冈附近的一家酒店吃酒时,无视酒店“三碗不过冈”的规定。作者先用千余字叙述武松一边跟店家斗嘴,一边狂饮十八碗酒,刻画了武松毫不在意所谓“透瓶香”、“出门倒”的“村酒”特性的逞强性格,却并不提“三碗不过冈”的原因,直到武松喝完酒要过冈的时候,作者才由店家说出景阳冈上有大虫这件事。

      作者卖了这个关子,有利于他尽情用文字表现武松饮酒的豪气。老虎尚未被打,作者通过武松饮酒和店家的一系列言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已经被托出水面了,尽管其形象只是初露端倪。

      2、以虎患确凿来烘托

      武松单身能不能过景阳冈呢?作者并未直言,而是通过对虎患的多方面描述,来烘托武松艺高胆大的豪情,从而让读者自行判断武松能否过得了冈。

      酒店店家给武松看了官方榜文,强调景阳冈上确确实实有大虫,回击武松不礼貌的辩驳,以退为进烘托武松的形象。大虫近期伤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记得是“大汉”哦,武松也不过是条大汉而已,以彼群体大汉烘托武松这个独体大汉的形象。武松不顾店家良言,径直前往景阳冈,在冈下的大树和冈腰的山神庙上两次看到官方警示榜文,虎患信息更加确凿,武松略有担忧,作者再次从反面烘托了武松的英雄形象。

      3、以酒醉发困来烘托

      饮酒可以解乏,解了乏,人的精神和力量也就恢复了。但是,如果酒醉了,那就不仅解不了乏,相反人会疲软得如同一滩烂泥,将会手无缚鸡之力,更别说打虎了。

      武松饮的酒是“出门倒”,但是从离开酒店,到走到景阳冈子上,路程接近十里,应该走了半个时辰吧,这时候武松才醉,他遂敞开胸怀,踉踉跄跄的前行,直到看见一块平坦的青石板而躺下去。

      作者让武松很久才醉,再次用“出门倒”烘托了武松的英雄形象。而武松没醉倒的时候却没遇见老虎,到了冈子上却醉了,遇到老虎怎么办?作者以醉汉无力的传统认识烘托着武松的英雄形象,也吊了读者的胃口。

      4、以大虫凶猛来烘托

      民间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武松刚刚躺到石板上,一股恶风就从旁边的乱树丛中刮起来,大虫未到,其威力已经显现了。接着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刻画了大虫招招制敌的凶猛动作:从乱树背后扑来;爪子先按一下地再向上从半空中扑下来;大虫吼一声竟然震得冈子直动;大虫爪子抓地竟然抓出两个坑来。大虫的凶猛直接烘托了勇过大虫的武松的形象。

      而武松跟大虫斗勇的时候,由于大虫的凶猛使醉酒的武松一时手忙脚乱,他手中的哨棒竟然因打到枯树上而断作两截,失去了武器的武松只能用拳脚对付大虫了。作者再次从反面烘托了武松的神威形象。

      5、以官民反映来烘托

      武松打打死大虫后,阳谷县官民有一系列的反映。刚打死老虎时,武松逢着两个在景阳冈上蹲守虎情的猎户,二人对武松无比佩服;老百姓把武松和死虎抬到一个大户人家热情款待,众人齐夸武松为英雄好汉;阳谷县衙门派人来接武松进城,知县在衙门亲自接待,并以全城游行的方式庆祝武松打虎;知县录用武松为都头。

      从两个人,到一庄人,再到全城人,作者循序渐进的以人们的反映来烘托武松的英武形象。而武松得到阳谷县的一份差事,不仅是官方对武松打虎的奖赏,客观上烘托了武松的形象,也为武松接下来斗杀西门庆这一同样精彩的情节做了准备。

      

      《水浒传》的作者以烘托手法写“武松打虎“,除了上文我列举的这些烘托措施,其实还有一些措施,比如作者把“武松打虎”放在夜晚,通过打虎难度的增加烘托了武松的威武形象。

      此外,除了“武松打虎”这一情节,《水浒传》中通过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实例还有不少。比如:用众多贪官污吏乃至恶棍的轮番迫害烘托林冲的隐忍性格;用李逵的头脑简单和四肢发达烘托把他视为左右手的宋江的深谋远虑;用扈三娘的貌美如花和武功高强烘托王矮虎的另类水浒英雄形象;等等。但是,比起这些实例,“武松打虎”的烘托手法运用得更密集,艺术效果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