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 > 第五章 搞错了,舟山不是大清的咽喉

第五章 搞错了,舟山不是大清的咽喉

    1.英国佬成就了林则徐

    道光二十年二月(1840年3月),在义律的呼吁下,英国战舰和武装船只陆续抵达广州海域。

    英国侵华军队(英国对华远征军)的主力分为两路:

    一路由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詹姆斯·约翰·戈登·伯麦(James John Gordon Bremer)率领,从印度出发,于道光二十年五月廿二日(1840年6月21日)驶到广州。

    另一路由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乔治·懿律率领,从南非等地出发,于五月廿九日(6月28日)驶到。其后,还有部分舰船赶到。英国对华远征军总计各类舰船四十余艘,海陆士兵七千余人。

    英国对华远征军陆续到来,英国在华的领导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英国在华的最高长官是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而此前的最高官员——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则变成了英国对华全权副代表兼驻华商务监督,屈居老二,受懿律指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受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领导,负责具体作战任务。

    英国远征军在中国海面集结完毕,史称的“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噼里啪啦地开打了。

    道光二十年五月廿九日(1840年6月28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下令,对广州入口所有河道进行封锁。

    大清广州方面严阵以待,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

    但是结果出乎意料。英国佬并没有在广州动手的意思,他们并不打算陪钦差大人林则徐在广州玩。英国远征军的头头懿律、义律、伯麦等人,只在广州留下几艘军舰和兵船封锁河道,然后便带着主力舰队一路北上,直扑浙江的舟山群岛而去。

    大清浙江方面的官员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如果他们提前知道了,一定会跳脚大骂的。这算什么情况,太不按规矩出牌了。两广整出来的事,你们英国佬不找广州人打架,反而跑到浙江地界打舟山,这算怎么回事!这不是欺负老实人,专挑软柿子捏吗?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英国人不打广州而打舟山,就是挑软柿子捏的行为。因为林则徐整备海防,严阵以待,英国人不敢招惹,所以才北上舟山。国人一直这样认为,也刻意维持此种认识。毕竟林则徐有一个英明神武的形象,让这个形象更高大些也是一件好事。

    但问题是,这并不是史实。

    英国佬不打广州,还真不是害怕林则徐,而是觉得犯不着!

    懿律等人挥师北上,直取舟山,这是英国早在战前就已经制订好的计划,这一举动是大有深意的。

    英国人北上舟山的原因,和他们的战争目的紧密相关。英国战争的目的简单地说就三点:惩治清政府对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侮辱;要求中国赔偿英国商人的鸦片损失;签订条约,改变英国在中英贸易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三点中,签订条约才是最根本目的。

    战争目的决定战争方式,如何用最少的损失、在最短的时间迫使清政府接受英国政府的三点要求,才是战争的关键所在。如果攻打广州,跟一直以来与英国人强硬叫板的林则徐死磕,那岂不是白白耗费时间,白白浪费弹药,猴年马月才可以达成战争的目的?

    在懿律的眼中,舟山群岛地处中国南北海域的中间地带,是中国南北海运的咽喉要地。占领舟山,不仅能为长途远征的英军提供休整补给的基地,还会使大清南北海运中断,贸易往来不通。这就如同扼住了大清的咽喉,让清政府不得不低头答应英国的停战条件。

    于是,懿律等率领舰队北上,直奔舟山。他要拿下舟山,切断大清的南北海运,迫使清政府就范。

    懿律等人一路北上,恰恰成就了林则徐的威名。让后世许多人都以为,是林大钦差的威名,让英夷闻风丧胆,远遁而去。此后,清政府中,也有许多官员认为,有林则徐在,就一定能击败洋夷,赢得战争的胜利。

    2.打仗之前一定要招呼一声

    懿律本来准备到了浙江舟山一带再开打,但走到半路,经过福建厦门的时候,双方就交上火了。战争这事,还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哪儿打、怎么打,还真是不能提前预设的。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四日(1840年7月2日),英国远征军舰队途经厦门。懿律派战舰“布朗底”号向当地官员送交《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的副本,自己则率领大部队继续北上。

    这封书信其实就是英国的最后通牒,可惜的是大清帝国哪有什么宰相啊。中国自明太祖朱元璋以后,再也没有宰相这个官职了。大清浙江的官员,也不敢接受“布朗底”号送来的文书。在大清,人臣无外交,除了广东以外,其他各地官员未经许可,是不得收受外国国书的。

    六月初四(7月2日)当日,“布朗底”号驶入厦门南水道。

    来了一艘英国船,这是干什么的?于是,厦门同知蔡观龙就派水师船只前去询问。英国人递交了一封信,并且说:明天准备拜访厦门地方官,送交《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的副本和其他公文。中国船上的士兵将信带走,不久,这封信被原封退回。

    这是什么意思,为啥把信退回来呢?英国人有些犯晕。

    当天下午,“布朗底”号继续前进,直接开到厦门岛。“布朗底”号放下一只小舢板,挂上白旗,派出翻译罗伯聃(Robert Thom)继续前去送信。

    清方士兵不知道英国这个小舢板挂着白旗是什么意思,只觉得洋人的船想要登陆,于是火枪、弓箭一齐发射,将罗伯聃打得灰溜溜地跑回去了。

    第二天,六月初五日(7月3日),“布朗底”号继续为送信努力——打仗之前一定要招呼一声,这是个礼貌问题。

    还是一只小舢板,挂着白旗,载着翻译罗伯聃。

    大概是昨天有夷人小船想上岸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厦门。今天,厦门的老百姓都乐呵呵地跑到海边看热闹。一时间,海岸上人山人海,热闹不凡。

    罗伯聃乘坐的小舢板靠近海岸,他用中文喊话,没人理他。罗伯聃正准备登岸,谁知清军拿出一副要收拾他的架势,眼看就要采取行动。罗伯聃吓得赶紧往回跑,直到爬上“布朗底”号,才确定自己是安全的。

    打着白旗,送个信,你们就这样吓唬我们的人,于是,“布朗底”号选择开炮。

    本来准备到了舟山才正式开打的,可是在厦门就打起了炮战。“布朗底”号和厦门海岸上的大炮互相开了几炮,然后就没事了。炮战结果还是和以前广州的几次冲突一样,双方都说自己占了便宜。

    闽浙总督邓廷桢更是上奏道光皇帝:水师击败英夷舰队,厦门大捷。

    在大清和以后的历史上,竟将这次规模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炮战,称为“第一次厦门之战”。这种说法倒确实是郑重其事,只可惜这场炮战小得连冲突都算不上。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布朗底”号送信的任务没完成。

    按照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意思,《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一式三份,分别在三个地方递送:一是广州;二是甬江口、长江口、黄河口三处的某一地方;三是天津。义律知道自己和林则徐的关系已经臭到根儿上了,所以,他不愿在广州送信,以免显得林则徐太牛气,自己太跌份儿。义律将送信的地点从广州改到了厦门,可是,在厦门,信还是送不出去。

    在厦门送出书信看来是完全没了希望,“布朗底”号只好继续北上,去追赶大部队。

    3.舟山连个脚指头都算不上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六日(1840年7月4日),懿律等率领英舰主力,进入舟山群岛南部最大的岛屿定海。定海知县姚怀祥、定海总兵张朝发登上英国军舰拜访,并询问来意。英海军司令伯麦等人接待了清方定海的一文一武两名官员,并提出“照会”:要求清方全部投降,交出炮台。英国人很傲慢,说“唯候半个时辰,即行开炮轰击”。

    姚怀祥和张朝发从英舰上回来,心情郁闷,想不出对策。但现在他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国军舰就在定海外面等着,时间一到,他们就要开炮攻城了。

    最后,姚怀祥和张朝发达成了一个“各管各”的防守决定。总兵张朝发率领水师迎战,知县姚怀祥率领陆上兵丁防守县城,彼此各自作战,互不救援。即所谓“在外者主战,战虽败不得入;在内者主守,守虽溃不得出”。

    今天看来这个防守决定实在是滑稽,大敌当前,这一文一武玩的是什么。但是一细想,就会发现其中的无奈。张朝发和姚怀祥知道打是打不过的,守也是守不住的,他们只能是各在各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了。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1840年7月5日),伯麦见定海没有献城投降的意思,于是下令军舰开炮。短短9分钟,舟山的清军水师战船和炮台就失去了还击能力。定海镇总兵张朝发被舰炮击中左股,当晚伤重而亡。清军水师溃败,英军连夜攻城。

    六月初八日(7月6日)早,英军攻破东门,定海失陷,知县姚怀祥退至城北龙峰山,跳进梵宫畔的万公潭为国殉难。

    攻陷定海,占领舟山,懿律认为已经扼住了大清的咽喉,用不了多久的时间,清政府就会因为海上贸易的中断而不得不低头答应英国的停战条件。可是,懿律他搞错了,舟山并不是大清的咽喉,对广袤的大清而言,小小舟山群岛连个脚趾头都算不上。

    懿律是从英国以贸易为本的市场经济的情势来思考中国,错把舟山想象成大清的咽喉。其实对以农为本、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大清,哪有什么海上贸易通道。大清对付外夷的一向做法就是封海禁贸,和大清这样玩,根本一点效果也没有,大清压根儿就不把贸易当回事。

    懿律把舟山作为休整补给基地的想法,很快受到现实的打击。英军占领了定海,定海的老百姓很是不服气。他们响应官府的号召,坚壁清野,把粮食蔬菜都藏起来,不让英国佬找到能吃的东西,并且堵塞水井,污染水源,给水里投毒等。怎么让英国佬不舒服,他们就怎么干。

    浙江气候潮湿炎热,英国人初来乍到,水土不服。没几天就上吐下泻,疫病流行。攻占定海后的小半年时间里,英军中生病住院者达到5329人次,死于疫病者达到400多人。这中间多数都是得了痢疾,拉肚子拉死的。

    跨洋越海,不远万里来当侵略者,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十分艰难。

    当然这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眼下的问题是,舟山并不是大清的咽喉,想要靠占领舟山,迫使清廷低头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该送的信还得送,该打的仗还得打。

    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三日(1840年7月11日),懿律派一艘军舰前往镇海送交《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的副本。这次倒也顺利,信送出去了。但是,第二天早晨书信被原件退回,镇海的官员声称不敢将此件上呈。

    送个信咋就这么费事呢!

    信没送出,懿律很着急。于是他任命精通中文的随军翻译、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为定海知县,并留下少数兵力驻守定海。懿律、伯麦、义律等率领主力,向天津大沽口进发。信还没送出去呢,这仗还怎么打,总不能打得不明不白,瞎浪费炮弹吧,所以懿律只能一路北上。看来只有把军舰开到中国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才能将这份该死的信件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