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 > 第七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伊里布

第七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伊里布

    1.厄运的开始

    现在,我们还是将目光投向大清东南方的浙江舟山群岛。虽然英国人“返棹南还”了,但他们还占领着定海呢。

    早在英国远征军占领定海的时候,大清朝廷就明确表示,堂堂大清,岂能允许夷人占领疆土。定海必须收复,夷人必须驱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上任的两江总督伊里布的肩上。

    爱新觉罗·伊里布,字莘农,清朝宗室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嘉庆进士。历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道光五年(1825年),伊里布升任陕西巡抚,后又先后调任山东和云南巡抚。

    道光十三年(1833年),升任云贵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调任两江总督。伊里布历任各职皆以清廉果敢、敢于任事著称,是清朝宗室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如果没有这场倒霉的鸦片战争,伊里布一定会成为彪炳史册的能臣。可惜的是,这场该死的战争让伊里布的人生彻底改写,他非但做不了能臣干吏,而且还成了投降派的典型,被后人唾骂。

    定海失陷时,伊里布是刚刚到任不久的两江总督。和当时所有大清官员一样,伊里布也是强硬的主战派。对江浙一带的海防,伊里布做了一些积极的部署。

    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九日(1840年7月17日),接到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报知定海失陷的咨会,伊里布感觉到局势的严重。他即刻扩大了江苏的防御区域,从安徽、江西等地调拨兵力分往江苏各海口及苏州、镇江一带,同时分发各处库存弹药,征雇福建、广东大型商船用以配合水师。

    道光二十年七月十五日(1840年8月12日),道光皇帝隔空给伊里布扣上一顶钦差大臣的帽子,让他主持浙江军务。具体任务就是,武装渡海,收复定海。

    伊里布成为牛哄哄的钦差大臣,心里十分得意,但他不知道,这顶钦差大臣的帽子戴上之日,就是他厄运的开始。人总是无法预知未来,如果能预知以后将发生什么,估计伊里布打死也不会干这个倒霉的钦差。

    被任命为钦差的时候,伊里布已经六十八高龄了,距离他在世人的唾骂中死去,也就三年多时间。老头儿的一世英名,还真就毁在这场该死的和鸦片有关的战争中啦。

    钦差大人伊里布接到谕旨后即刻起程,准备完成渡海作战、收复定海的任务。在赴任途中还上奏皇帝,报告自己收复失地的计略。当时他志在必得,压根儿不会想到自己日后的狼狈。

    等到了镇海,伊里布才意识到自己摊上了倒霉事,收复定海的任务根本就没法完成。

    英夷的强大超乎想象,大清水师和英国舰队,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况且,经过先前定海一战,浙江水师战船基本损失殆尽。眼下的浙江水师,连勉强支撑门面的战船也没多少。他曾指望在镇海建造船只,但“浙省所产木料均属短小”,根本无法建造。

    真是要啥没啥,怎么渡海作战,收复定海?

    远在北京紫禁城深宫里的道光皇帝,每天都眼巴巴地指望着清廉果敢、敢于任事的伊里布,收复定海,给大清争回颜面。伊里布有苦难言,他知道现在说困难就是扫皇上的兴,是给皇上添堵,也给自己找不自在。

    一边是实力强大的英国舰队,一边是催促收复定海的道光皇帝,伊里布夹在中间一筹莫展。于是,他不再是那个曾经清廉果敢、敢于任事的伊里布了,取而代之的是谙于官场油滑、推诿拖延、大和稀泥的另一个伊里布。

    时局如此,伊里布只能一面将官场老油条的滑头精神发扬光大,用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和稀泥,一面静待时变,等候峰回路转的时机出现。

    2.和稀泥式的备战

    道光皇帝反复催促,伊里布备受煎熬。面对皇上的催促,他只能表现出积极备战的姿态,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

    道光二十年八月初二日(1840年8月28日),伊里布上奏道光皇帝,提出调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各两千人支援浙江,加上他任两江总督时集结备调的水师两千人,再加上浙江现有的水师两千人、陆师三千人,合计兵力一万余人。来个四省军力会合,联合进攻,以实现收复定海的宏大构想。

    伊里布的构想肯定不会被道光采纳,因为英夷游弋海上,舰船来去如风。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各省,皆可朝发夕至。各省都自顾不暇,哪能抽出兵力协同作战,收复定海。道光皇帝收到伊里布的奏折,不免大怒,朱批驳斥,将伊里布骂了个狗血喷头。

    好吧,既然四省会合、联合进兵的办法不行,那就请允许我自己招募水勇吧,伊里布趁机向道光皇帝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光皇帝表示,招就招吧,反正收复定海的活儿你伊里布必须干。

    收复定海明显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伊里布所谓的四省联合、招募水勇等说法,不过是找个拖延时间的借口罢了。他和道光之间的奏折往复,一来一去,也是一种和稀泥的办法。

    当时,琦善正在天津和英国人交涉,而且还接收了懿律的照会,清廷似乎有与英夷议和的苗头。“老官油子”伊里布立即抓住时机上奏道光皇帝:正值琦善在天津办理“禀帖”的关键时刻,浙江不宜出兵收复定海,以免彼此相左,影响大局。

    伊里布的奏折到京时,恰好英国舰队离开天津,在海上游弋。道光皇帝心里也糊涂,他不明白英军的去向和下一步打算。

    于是,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一日(1840年9月16日),道光皇帝向伊里布发出谕旨:“所有攻剿事宜,该大臣仍密为部署。”

    到了八月廿二日(9月17日),确定英夷全部离开天津。道光皇帝又谕旨伊里布:英夷已“听受训谕”,全数“起碇南下”,命令伊里布等沿海各官员对南下的英军“不必开放枪炮”,“勿以攻击为先”。

    在道光皇帝心里,定海失陷,实在有损大清颜面,所以他一再命令伊里布渡海作战,收复定海。但当自己以“远胜十万之师”的“片言片纸”令让英夷南下时,他又对议和抱有极大的期望,所以命令伊里布“不必开放枪炮”,“勿以攻击为先”。

    不管如何,道光皇帝“勿以攻击为先”的命令,让正为收复定海一筹莫展的伊里布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3.“青岭义勇”

    就在伊里布为收复定海发愁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惊喜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一日(1840年9月16日),英国陆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带领几个黑夷(孟加拉士兵),到定海青岭附近测绘地图。青岭附近岭东村的村民发现后,拿着农具、木棍追赶过来,准备收拾安突德和他的部下。

    定海被英国人占领之后,老百姓们心里很不服气。他们响应官府的号召,积极踊跃地给英国佬添堵。他们把粮食和蔬菜藏起来,让英国佬找不到吃的;堵塞水井,污染水源,或者直接在水里投毒,让英国佬喝不上干净的淡水。总之,怎么让英国佬不舒服,他们就怎么干。

    和林则徐在广州的做法一样,浙江官府也拿出高额的悬赏,鼓励军民捕杀和捉拿英夷。一些胆大的定海人就瞅机会对英国士兵下手,因为捉住或杀了英国人,就能换来白花花的银子。

    安突德带着几个黑夷部下,还没开始工作呢,岭东村的村民就呼啦啦地赶过来了。安突德他们吓得屁滚尿流,四散逃命。手下士兵都跑散了,只有一个黑夷跟着安突德,慌慌张张越过青岭,向西逃跑。

    青岭西边一个叫包祖才的农民,正和他弟弟阿四在红薯地里锄草。这两兄弟看见一个白夷领着一个黑夷狼狈逃窜,后面跟着一群大呼小叫的农民,心里马上明白,银子送上门来了。

    包祖才提着锄头赶过去,一锄头先撂翻了那个黑夷,黑夷当场就报销了。安突德这时候哪还顾得上自己的这个部下,还是自己逃命要紧。他放开脚丫子一直向前跑,包祖才在后面提着锄头死命追赶。

    安突德逃到一个叫舒家村的地方,一跤跌倒,一头扎在水田里。包祖才从后面赶来,一锄柄就将安突德打晕。然后一拥而上的村民,将安突德捆得像个大粽子,然后装到箩筐里,抬到清军镇海大营里。

    包祖才打死一个黑夷,活捉一个白夷军官安突德,这样的英勇事迹很快就传开了。后来,浙江官府给予他褒奖,称他为“青岭义勇”。

    就在包祖才活捉安突德的同一天,英舰“风鸢”号士兵在慈溪胜山登岸抢夺粮食,当地军民捕获了其中28人。此后清军还在定海、镇海等地俘获黑夷8名。

    英国军人不干了。我们的头头正在跟你们的政府谈判呢,你们到处抓我们的人。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可没有惹你们啊!

    道光二十年八月廿四日(1840年9月19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致函浙江当局:宣称英军在天津谈判期间,不会交战;指责浙江当局煽动民众、拒绝给养、虐待战俘安突德等人;要求清方立刻放人,否则必将报复。

    伊里布立刻觉得机会来了。既然英方如此重视安突德等人,那何不用这些战俘做筹码,和英国人谈判,借机和平收复定海呢?

    看来,收复定海的难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精明的伊里布心里的算盘珠子,正噼里啪啦地响着。

    4.战俘换失地

    伯麦抗议浙江当局煽动民众、拒绝给养、虐待战俘,要求立即释放安突德等人,这让伊里布看到和平谈判收复定海的希望。

    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九日(1840年9月24日),伊里布以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名义照会伯麦,告知英方钦差大臣琦善驾到,同时说明可以释放战俘,条件是英方撤退兵船,将定海县城献出。

    给英方发出照会后,伊里布马上又上奏道光皇帝,先是长篇大论,说自己如何“密为部署”,计划水陆并进收复定海;然后又论说了一番英方似有“向化之忱”,此时宜于招抚;最后委婉地道出自己准备用战俘换失地的计划。

    几日后道光皇帝收到奏折,对伊里布的计划颇为欣赏,朱批褒奖并立刻批准。有了皇帝的批准,伊里布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实施他的计划了。

    伊里布是聪明的,他知道要实施战俘换失地的计划,就必须事前征得皇帝的同意。这样,即使日后有什么非议,也不必担心,因为此举是皇帝批准的。

    可是,伊里布忽略了一点。皇帝说过的话也是可以不认账的。到了龙颜不悦的时候,皇帝可不会记得自己曾说过什么。伊里布后来倒霉也正缘于此。

    伊里布向英方发出照会时,恰巧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不在舟山。英方当时由一个暂时主持军务的上校接收了照会。

    道光二十年九月初三日(1840年9月28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率舰队从天津南下,抵达舟山。懿律看到伊里布的照会,立即于九月初四日(9月29日),向伊里布发出言辞强硬的复照,要求立刻释放被俘人员,否则马上动武。

    九月初七日(10月2日),英方副全权代表义律和翻译小马礼逊(John Robert Morrison,又译马儒翰)前往镇海,和伊里布、余步云(时任浙江提督)等人会谈。伊里布的家仆张喜,在其后来所写的《探夷说贴》中记载了一些伊里布当时的话,这些话今天读来也是很有意思的。

    伊里布说:“大皇帝格外施恩,准尔通商,尔等将何以报答?”

    这是典型的天朝上国的思维,一副牛哄哄的腔调。可惜,如今英国人自恃船坚炮利,根本不买“大皇帝”的账。伊里布想用这样的话做英国人的思想工作,完全是自找没趣。

    伊里布又说:“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亦必令你们回得国,复得命。你们办事亦须教我们下得去,教我们奏得大皇帝,教我们大皇帝下得去。”

    如此彼此各让一步、互相给个面子的江湖口气,竟然出自堂堂大清封疆大吏之口。这实在匪夷所思,十分可笑。伊里布也是没了办法,逼急了才说出这样江湖腔调的话来。外交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以大清当时的实力,真的没有办法和英国佬展开一场有底气的谈判。堂堂的钦差大臣伊里布只能拿出一副江湖口气,让英国人给自己一个面子。

    时局将伊里布这个老头儿,憋屈到这个份儿上,大清的脸面已经丢光了。

    5.两个精明人的停战谈判

    英方要求放人,清方要求归地,一时也没谈出什么名堂,但此次会谈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伊里布从义律失口说出“不欲久居定海”的话里,揣测出用战俘做筹码交换定海的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英方“不欲久居定海”的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疫病流行。英军的随军医院里,每天都挤满了拉肚子的士兵。总共才七千多人的部队,患病住院的就占了五千多人次。英军从广州到浙江,从浙江到天津,打了好几仗,没伤着几个人,却因为疫病流行,死了四百多人,这样的地方还怎么待得下去!

    但是懿律他们这几个英国远征军的头头,可没想着轻易放弃定海。到了嘴里的肥肉,要吐出来,那是有条件的。懿律等人想用从定海撤军,换一个包括赔偿鸦片、割让土地、开放通商口岸等条件的条约。

    要说伊里布精明,碰上个懿律,比他还精明。这两个精明的人就这样你来我往,扯着皮,谈着判。

    懿律的要求大大超出了伊里布敢于接纳的范围,于是双方之间文书照会往来不断,也就是互相扯皮,没个实在的结果。

    好在来了一道颇为及时的圣旨:道光皇帝下令对南下英军“不必开放枪炮”,“勿以攻击为先”。

    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八日(1840年10月13日),懿律照会伊里布,询问浙江是否奉旨“着令戢兵(停止攻击)”。次日伊里布即复照,皇帝饬令不得攻击,自己将严格约束士兵各守口岸,不侵扰英军,并要求英方也不得滋扰;同时还询问懿律何时离开定海前往广州。

    双方的口气都比较客气,态度还显得十分友好,谈判似乎有了一点进展。

    其实,啥进展也没有。只是伊里布在耍小心眼儿,想忽悠走这些英国佬。伊里布故意扭曲了道光皇帝谕旨的意思,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道光的意思是,如果英军南下广州,就不得攻击,而不是英军盘踞定海不得攻击。伊里布现在不再提战俘换失地的计划,而是希望和英军暂时议和,催促懿律南下广州。只要把这个瘟神忽悠出浙江地界,就算给朝廷有了交代。至于定海的问题,就等吧。英国人“不欲久居定海”,等琦善在广州和英国人谈判结束,定海的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如此盘算,伊里布真不愧是个人精。

    九月廿八日(10月23日),懿律同意了伊里布互不进攻的提议,提出三项停战条件:

    一、清方不得阻碍舟山和大陆的贸易;

    二、舟山在英国占领期间,应视为女王属地;

    三、停止向舟山派遣军队或密探,停止煽动民众反抗。

    懿律提出了停战的条件,伊里布心里并不踏实。其后几天,为了探知英国人的真实意图,伊里布派自己的家仆张喜两次前往定海,试探英国人的意思。

    张喜带着牛羊鸡鸭,以犒师之名去定海和英方直接谈判。张喜本是小吏出身,后投伊里布门下做了家仆,随侍多年,深得伊里布信任。按照中国官场的规矩,张喜虽然名为家仆,实际地位却十分玄妙。借用英国人的说法,张喜就是伊里布的全权代表。

    有伊里布的贴身近侍张喜出马,会谈进展神速。

    十月十三日(11月6日),懿律发布通告,宣布浙江停战。伊里布也发布《晓谕定海士民告示》。双方文告虽措辞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即划定双方地界,互不逾越,互不侵扰,不得阻止人民往来等。

    十月廿二日(11月15日),懿律率领部分舰船离开定海,南下广州。伊里布把瘟神打发到广州琦善那里去了,然后就静候琦善的谈判结果。

    高啊!伊里布是个绝顶聪明的官场老油条。他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将收复定海的任务,转移到负责在广州谈判的琦善身上,而他自己则什么也不需要做,单就坐等好事。

    6.捍卫胜利果实

    伊里布停战议和的举动引起了两江一带官民士绅的一致愤怒,各路奏章纷纷上京,指责伊里布按兵不动。其中火力最猛的当数他的两个下属:新任浙江巡抚的刘韵珂和时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的裕谦。

    伊里布并不怕纷纷扬扬弹劾他的奏章,他担心的是广州谈判的进展。谁知怕什么就来什么,琦善在广州的谈判并不顺利,道光皇帝已经龙颜震怒,准备停止和谈,重新开战了。

    随后,道光皇帝下令,武力收复舟山。伊里布知道,皇帝发话了,就再也不能坚持和平谈判的计划了。于是他在上呈皇帝的奏折里,开始积极谈论武力收复舟山的种种想法,同时又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

    道光二十年腊月初八日(1840年12月31日),伊里布奏称,将加强镇海防守,打算购备火船,对英军进行袭扰。

    道光二十年腊月十七日(1841年1月9日),奏称兵员不足,需从安徽、湖北、湖南调兵援浙。

    腊月廿五日(1月17日),又奏称已拟定作战计划,但“炮尚未齐,兵尚未集”。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七日(1841年1月29日),又奏称,各项准备基本到位,但还需添造快船,招募水勇,并建议朝廷“以夷制夷”,利用美国钳制英国。

    正月十一日(2月2日),又奏称广州谈判尚未有最后结果,不能贸然开战。

    道光皇帝终于愤怒了。伊里布,谁你都敢忽悠啊!

    正月十九日(2月10日),道光免去伊里布钦差大臣的差事,仍回两江总督之任。任命主战的江苏巡抚裕谦前往浙江接任钦差大臣,“专办攻剿事宜”。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广州的琦善有消息了。

    正月十六日(2月7日),琦善六百里加急咨会伊里布:英军将归还舟山。

    定海总算是和平地弄回来了,伊里布喜出望外。他一面将这一消息上奏皇帝,一面加紧和英国人交涉。但具体的交接事宜颇费周折,还需时日。

    不料,正月廿九日(2月20日),伊里布收到新任钦差大臣裕谦的咨会。他才知道自己已被免去钦差大臣的差事,仍回两江总督之任。自己死撑苦等,终于可以和平收复定海。可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刻,自己钦差大臣的差事却被撸了,胜利的果实将被他人采摘,这简直是没了天理!

    更要命的是,裕谦在咨会中说:“安突德等不可释放,本大臣尚须查讯!”裕谦就是个二愣子,在咨会中牛哄哄的,一点面子也不给老上级伊里布留。更糟糕的是,在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和平收复定海的关键时刻,这个二百五提出“安突德等不可释放”,这不是找事吗?

    不管咋说,眼下和平收复定海是头等大事。伊里布也顾不上自己已经被撤掉了钦差大臣头衔的事实。他决定加紧交涉,一定要赶在裕谦到任之前,完成收复定海的计划。伊里布这样做,一方面是不愿自己到手的功劳让裕谦坐享,另一方面也是怕裕谦发扬二百五的精神,不释放安突德等人,再惹出什么事端。

    7.倒霉时刻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841年2月22日)晚,在一切尚未议定之时,伊里布仓促决定:派张喜将部分战俘带到定海释放,并劝英军退出;派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兵三千押解安突德随后跟进,收复定海。

    一切尚未议定就仓促交接,导致交接的过程十分滑稽。

    二月初四日(2月24日)清晨,张喜抵达舟山,释放了自己所带领的战俘。英方问及安突德等人的下落时,张喜回答:英方归还定海,便立刻释放安突德;如不归还定海,则马上杀了安突德,然后大军开战。

    就在张喜给英方吹牛的时候,人家安突德回来了。不久,两个负责押解安突德的清方下级军官,气喘吁吁地追着安突德跑来了。

    原来清军押解安突德的水师船在途中被英军发现,英军立马动武劫走了安突德。张喜本来希望用安突德要挟英方,现在安突德自己回来了,张喜手中立刻没了筹码,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英方已经决定撤出定海,收复计划也算没有受到阻碍。

    二月初四日(2月24日)下午,英方收缩部队,准备离境。英军任命的伪定海知县——就是那个英军随军翻译、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告诉张喜:“城已交还,仓内有谷,文庙内有衣服,县署内有书籍,我已交代明白,请先生自去检点。我去后恐被匪人盗去,先生可速派人管理。”

    郭士立这个伪知县还真是尽心尽力,恪尽职守。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做了中国的伪知县,还做得这样尽职尽责。这酸爽,真是让人内伤啊。

    要交接定海了,可清方派出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及三千士兵还不知所踪。接收定海的任务,就落在张喜和那两个下级军官身上。三个人接收一个县城,这是多么奇葩的任务。

    张喜还得连夜返回镇海向伊里布报信,那两个下级军官只好四处找熟人代为看守城门和仓库。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交接了定海。

    二月初五日(2月25日),英军登船南下,伊里布总算是完成了收复定海的任务。

    直到二月初六(2月26日),葛云飞等人才集结队伍进入定海。原来三个总兵大人为谁先进入定海而争功,吵得军报无法定稿,导致迁延了三天才入城。

    虽然交接定海闹出了笑话,但收复定海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为此劳心劳力的伊里布大人,总算可以松口气了。但他不知道他倒霉的日子就要来了。

    定海收复了,赶紧写奏折给皇帝报喜吧。

    伊里布立刻上奏,给道光皇帝讲述收复定海时曲折动人的故事。他编造出英方“免冠服礼”交献城池,我方“整众入城”的交接情节,向道光皇帝表功。谁知道光皇帝看完奏折后大怒:既然如此容易收复,为何迟迟按兵不动?既然动用军队收复,为何让英夷全数撤退而不一举歼灭?伊里布本是想表功,结果却惹得龙颜大怒,他即将迎来自己的倒霉时刻。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四日(1841年3月6日),道光皇帝下谕:“伊里布革去协办大学士,拔去双眼花翎,暂留两江总督之任,仍带革职留任处分,八年无过,方准开复,以观后效。”

    几个月后,道光皇帝又以伊里布接受英夷礼物馈赠一事,将伊里布交由睿亲王和刑部会审。还好,这件事伊里布能说清楚。当初英夷馈赠伊里布礼物,精明的伊里布知道这会引来麻烦。于是他就如实上奏,并将礼物交由粮台充贮。英国人撤出定海时,伊里布将这些礼物退还给了英夷。整个事件,老伊处理得十分恰当,就是为了防备日后可能被查问。

    虽然伊里布说清了英夷馈赠礼物一事,但他在浙江任上,按兵不动,忽悠皇上,而且私下同英夷订立停战协定,条条都是大罪。最后,道光皇帝将他革职拿问,发遣张家口军台效力赎罪。

    聪明滑头的官场老油子伊里布,最终还是被自己的聪明给害了,落得个同僚侧目、士人憎骂、皇帝降罪的下场。

    当然,他的任务还未完结,几个月后,当大清上下明白真的打不过英国人时,道光又想起伊里布这个议和的“高手”,将他起复并派往前线议和。起复后的伊里布参与了南京的议和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最终被历史定格成一个投降派的代表。

    一代能吏,最终落下个汉奸卖国贼的名声,被后世唾骂。老伊里布心中一定慨叹:时耶?命耶?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