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 > 第二十章 耆英和伊里布的漫漫乞和路

第二十章 耆英和伊里布的漫漫乞和路

    1.第五位钦差大臣——耆英

    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拿下镇江,成功达成封锁清廷南北水运交通的战略目的。大清被卡住了喉咙,战争失败已成定局。

    在这里,我们暂且放下英军在长江沿线的战局不说,还是先隆重请出一位重量级人物登场。他就是自广州禁烟以来,道光皇帝派出的第五位钦差大臣——爱新觉罗·耆英。

    爱新觉罗·耆英,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耆英的身世可不一般,他是努尔哈赤同父异母的弟弟穆尔哈齐的六世孙,是货真价实的爱新觉罗子孙。清军入关已经二百年,穆尔哈齐这一支血脉虽然已成为皇室远支,但他们毕竟还是皇室宗亲。

    耆英的爹叫禄康,是乾隆、嘉庆朝的重臣,在嘉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身上流着爱新觉罗氏的血,加之老子官高位显,所以耆英的仕途就无比坦荡。10岁的时候就奉恩诏,荫封为六品官,20岁的时候,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正式进入官场。此后,耆英在仕途上一路狂奔,先升任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后历任工部、户部、礼部尚书,坐上从一品大员的高位。

    道光十八年(1838年),耆英出任盛京将军。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1842年2月),耆英调任广州将军,按照惯例,在赴任前进京面圣听训。

    耆英觐见时,道光正为浙江的战局忧愁不已。见到一直被自己器重的耆英回来了,道光立马感觉找到了可靠的人。君臣二人嘀咕了半天,定出了一个先剿后抚的方针,即先和英国佬干上一战,只要小有胜利,赢得一些面子,就和英夷议和,结束战争。

    方针既定,道光就命耆英改任署理杭州将军,前往浙江前线。同时还给他派了一个高级跟班——伊里布。发配张家口的伊里布,这时获得赏七品职衔,跟着耆英随营差遣。

    耆英还没离京赴任,道光皇帝就担心耆英署理杭州将军的官职不高,权力不大,镇不住浙江前线的那些官员,索性就将钦差大臣的官帽子扣到耆英的脑袋上。于是,耆英就成了道光皇帝自广州禁烟到鸦片战争开战以来,第五位派往前线的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看着位高权重,风光无限,可想想道光皇帝派出的前几位钦差的下场,就知道这实在是个风险很高的职位。

    第一位钦差大臣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伊犁。

    第二位钦差大臣伊里布,革职,发配张家口。还好,现在被起用了,沦为七品职衔的高级跟班。

    第三位钦差大臣琦善,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发配张家口扛枪去了。目前正站岗放哨,干得“不亦乐乎”呢。

    第四位钦差大臣裕谦,打了败仗,丢了定海,内心伤感绝望,投水自杀了。

    以上四位,谁也没落下好,道光皇帝的钦差真的不好当啊!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五(1842年4月15日),第五位钦差大臣耆英,带领着他的高级跟班——赏七品职衔、随营差遣的伊里布,离开京城,赶赴浙江前线任职。

    他的命运将会如何呢,目前还真不好说。

    2.“战无长策唯有羁縻”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廿九日(1842年5月9日),钦差大臣耆英到达杭州。

    按照当初道光和耆英定下的先剿后抚的方针,耆英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番。可是,真到了浙江前线,耆英才感觉浙江的战局已经烂得不能再烂,败得不能再败,丢脸得不能再丢脸了。

    于是,耆英决计实施“羁縻”,开始朝着投降卖国的方向不懈努力。

    耆英满怀忧虑地上奏道光皇帝,奏折里夹了个《战无长策唯有羁縻片》。在这个夹片中,耆英表达了自己对浙江战局的看法:“敌势愈骄,我兵愈馁,万难再与争持”,“舍羁縻之外,别无他策,而羁縻又无从措手”。也就是说,仗是实在没办法打了,咋打都是输,要想“羁縻”忽悠,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事情实在不好弄啊!

    耆英上奏这个夹片,潜台词就一句话:英夷咱打不过,也忽悠不了,还是老老实实接受他们的条件吧。

    耆英不但对道光皇帝这样说,更积极主动地将投降卖国落实到行动中。刚到浙江,他就开始派人和英军接触,希望能够停战议和。

    这时候,英军刚刚放弃宁波,正准备收缩兵力,攥紧拳头狠狠地揍清廷一下。在浙江前线的各位大员,都没领会英军突然撤兵的意图,更不知道英军的扬子江战役即将实施。

    不过,扬威将军奕经倒是一个能抓住机会的人。他发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会说谎话的精神,向道光皇帝吹牛说自己如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大败英军,收复了宁波等处失地。

    奕经的一通谎话,哄得道光皇帝十分开心。道光是太渴望一场胜利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了,听了奕经上奏的“捷报”,精神振奋的道光皇帝马上就改变了主意。

    道光皇帝谕令耆英:浙江的事,你不要管了,带着钦差大臣的关防,继续南下赴任广州将军去吧。至于伊里布,就交给奕经差遣吧,如果奕经觉得伊里布没啥用,就打个报告,让这老家伙回京吧,反正他也没啥用。

    皇帝虽然发出了上谕,改变了人事安排,但大清当时的通信条件,这封上谕到达浙江至少也得十几二十天。钦差大臣耆英当时还不了解道光皇帝已经改变了主意,正积极踊跃、任劳任怨地实施着自己的“羁縻”之策。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九日(1842年5月18日),耆英派伊里布和英方交涉。伊里布到嘉兴时,乍浦已经失陷。英军正在乍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老头儿伊里布断然不敢在乱兵横行的时候前往乍浦,于是就派了一个叫陈志刚的手下,向英方送去一封照会。照会中开出的条件还是以前的老一套:停战通商。

    停战通商,对英国人已经没任何吸引力了。因为英国前任全权代表义律已经在广州和靖逆将军奕山、果勇侯杨芳等人达成了停战通商协议。

    英国现任全权代表璞鼎查来了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英商们宣布:把国家利益置于商业利益之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警告商人,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置于清政府的势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大英帝国如今在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打仗,你们要做生意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事情必须得放一放,等打服了清政府,赚钱的机会多得很。

    璞鼎查主动放弃了通商,他就是要用战争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从而达成英国的战争目的,从根本上攫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

    但事实上,英夷在广州的贸易并未真正停止。因为璞鼎查到任以后,战场主要在浙江、江苏一带,广州相对太平。贪求经济利益的商人们并没有彻底断绝贸易往来,他们将生意转入地下。广州毕竟是老牌通商口岸,民间对贸易也有需求,所以广州官方对转入地下的商贸往来,实际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所以实际的情况就是,英国人一边在广州通商做着生意,一边在浙江、江苏沿海攻城拔寨,端的是通商打仗两不误。现在跟他们谈什么停战通商,他们压根儿不会搭理。

    3.英军的议和条件

    虽然伊里布提出的是一个不靠谱的议和办法,但英国佬还是礼貌地回复他的照会。因为当年在定海的时候,伊里布的所作所为让英国佬觉得,这老头儿是一个明事理、讲道理的人。

    此时,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还在香港,接收伊里布照会的是英国远征军陆军司令郭富。郭富客气地回复了伊里布。在复照中,郭富首先感谢伊里布昔日善待英国战俘的行为,并表示欢迎伊里布前往乍浦。对清方停战通商要求,郭富说,这不是自己的职分,需要转告全权公使璞鼎查。郭富还说:“倘若贵国按照叠次所致文书内条款,一切允准,即结平和无难。”

    伊里布接到复照,十分欣喜。虽然这个照会没达成什么结果,但从态度上看,这些英夷还是愿意和平的。

    同时,伊里布对郭富所说的“叠次所致文书内条款”糊里糊涂。因为这一年多,老伊同志都在张家口扛枪守国防,哪有机会看到“叠次所致文书内条款”?

    虽然英国佬的态度很好,但伊里布还是不敢贸然前往乍浦。于是,他再次发出一封照会:既然你们要转告你们的全权代表璞鼎查,那么俺老伊就在嘉兴等吧,等贵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回来,咱们再谈。

    收到伊里布再次发来的照会,郭富即刻明白,这老头儿并不知道英国停战议和的条件。为了让这个老熟人明白英方和谈的条件,郭富和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巴加联名照会伊里布,明确告知停战谈判的条件:

    一是须由清朝皇帝表明,情愿按照先前《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及璞鼎查在浙江发出的所有照会中的各条件办理。

    二是清方的谈判代表必须是“钦派操全权之大员”。

    另外,英方还提出了释放英军战俘的要求。

    对英方前两个条件,大清浙江大员们不敢,也无法做出答复。让皇帝明确表态,那是不想要自己头上的顶戴和吃饭的家伙了。“钦派操全权之大员”的事情更是万万不能答应,大清一切皆由皇上圣裁,哪里来的“操全权之大员”。

    对于释放战俘的事情,扬威将军奕经马上爽快地答应了。因为英夷已经攻占了乍浦,据说随时就会攻打省城杭州。靠撒谎过日子的扬威将军奕经,现在实在招架不住了,如果杭州失陷,即使撒谎的水平再高,也没法向皇帝交代。现在英夷要求释放战俘,那就赶紧把人送回去吧,只要英国佬不找杭州的麻烦就行。

    奕经在答应释放战俘的事上,十分爽快,而且还派伊里布亲自解送。奕经希望将战俘送到乍浦,以此换取省城杭州的平安。伊里布押解着战俘赶到乍浦的时候,英军已经撤离乍浦,北上吴淞。

    大老远赶来,可战俘送不到英军的手里,这怎么可以呢!于是,伊里布追着英军,一定要把战俘交给他们,以表达清方对和平的诚意。

    对气势汹汹、一路北上的英军,伊里布不敢贸然追赶。他打听到镇海的招宝山驻防着少量英军,于是就赶往招宝山,将战俘送给驻扎在那里的英军。

    老伊啊,千里辗转送战俘,礼重情也重啊!

    伊里布一路追着英军,屁颠儿屁颠儿地送回了俘虏。英方也释放了清军战俘,并给每人发了3块银圆。

    堂堂天朝上国,怎么能被英夷压过一头?他们给咱的战俘发3块银圆,咱们就给他们的战俘发30块。当然,那些黑夷应该少些吧,那就减半。于是清方释放英方战俘时,表现得十分慷慨大方:白夷每人发30块银圆,黑夷每人15块银圆。

    大清真是有钱,确实“任性”。

    4.一变再变的圣意

    就在伊里布追着英夷,不辞辛劳地送战俘的时候,道光皇帝命耆英停止在浙江的工作,南下赴任广州将军的谕旨到了。耆英和伊里布的“羁縻”刚刚开始,就这样被道光皇帝紧急叫停了。

    没法子,圣命难违,耆英只好收拾东西,准备赶赴广州。

    伊里布这个老头儿倒是很执着,他并没理会道光皇帝的谕旨,而是一封又一封发照会,希望能和英国佬好好谈谈。但英军此时兵临吴淞口,对长江防线志在必得,压根儿就不理睬伊里布频频抛来的“媚眼”。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底(1842年6月初),就是乍浦失陷十几天后,道光皇帝才接到有关此事的奏报,同时收到的还有耆英的《战无长策唯有羁縻片》。

    面对乍浦失陷的事实和耆英的奏折,原本倾向进剿的道光皇帝又开始动摇了。这时候,奕经也上了奏折说:英夷太厉害,俺实在打不过,现在耆英和浙江巡抚刘韵珂等人正商量着找英夷议和呢。其实俺心里也是同意议和的,但俺奕经是带兵的将军,参与议和的事情不太合适,您还是让耆英专门负责“羁縻”英夷的事情吧。

    战局如此不堪,加上奕经的一通忽悠,道光皇帝又一次改变了主意。他收回了让耆英赴任广州将军的命令,让他暂缓起程,留在杭州专办“羁縻”事宜。扬威将军奕经原有职责不变,继续负责对英夷的征剿事宜。

    这就是道光皇帝的如意算盘:耆英专办“羁縻”,奕经专管征剿。他的意思大概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吧。

    既然准备羁縻,有“妥协投降”经验的伊里布的作用就大了。正好原乍浦副都统长喜兵败自杀,留下一个空缺。于是,道光皇帝就给伊里布授予四品顶戴,顶替长喜,署理乍浦副都统。以前跌了跟头的伊里布,这次又重新坐上了显达的高位。

    耆英正走在前往广州的半路,突然收到道光皇帝让他继续主持“羁縻”的上谕。一心“妥协投降”的耆英急忙屁颠儿屁颠儿返回杭州,继续自己的投降卖国“事业”。

    此时,英军已攻克吴淞口,正准备沿长江而上。耆英和伊里布一路追着英军要求谈判,照会往来很多次,但英方只一个要求:要谈判,派全权大臣来,否则免谈。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二日(1842年6月20日),英方照会称,全权公使璞鼎查已经来到吴淞口,要谈判赶紧的。耆英十分激动,亲自回复英方照会,称自己是大皇帝特派来议善的大臣,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英方见面谈判。璞鼎查回复,只和全权大臣谈判;不派全权大臣,就不进行谈判,战争还要继续。

    耆英兴高采烈地想和璞鼎查约定谈判时间和地点,并且把这事奏报给道光皇帝。结果不但璞鼎查压根儿就不愿意和他玩,直接冷冰冰地拒绝了,而且道光皇帝也不同意,给他的谕旨是:“不可与之会晤”。

    堂堂钦差大臣和英夷见面,岂不有伤国体。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二日(1842年7月9日),耆英奏报,璞鼎查不肯谈判。道光下旨:“专意剿办,无稍游移。”

    不让大臣们游移,其实反复游移不定正是皇帝陛下本人啊。

    不久,道光收到镇江围城的奏报时,他又倾向于“羁縻”,下谕:“着耆英、伊里布准照前奉谕旨,开诚晓喻,设法羁縻,有应便宜从事之处,即着从权办理。此事但有期成,朕亦不为遥制。”

    六月二十日(7月27日),接到镇江沦陷的奏报,道光皇帝明白麻烦大了。镇江失守,京杭大运河被拦腰切断,漕粮无法北上运抵京城,偌大个北京将要面临饿肚子的局面。看来仗真的没法再打下去了,于是道光皇帝下谕:“着耆英、伊里布仍遵昨旨,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

    先前是“专意剿办,无稍游移”,今天又是“便宜行事”,“不可稍涉游移”。到底是谁游移了?所谓天意从来高难问,面对一变再变的圣意,臣子们办差大概全要靠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