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本质 > 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

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

    作者:陈东升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

    陈东升,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他是一名经济学博士,一直活跃于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积累了深厚的理论观点和成功的企业管理实践。

    在仕途顺利之时,陈东升毅然下海,那是1992年。当年之后,从体制内下海的人有数十万之多,经常被称为“九二派”,而陈东升正是这个词的发明人和领军人物。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潮,陈东升先后创办嘉德拍卖(1993年)、宅急送(1994年)、泰康人寿(1996年)三家企业,横跨金融保险、艺术拍卖、物流领域,且均成为行业翘楚。他率先提出“养老革命”,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医养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陈东升具有自己的大历史观,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感知。他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中,企业就是要“抓住每一次战略机遇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他是专业化的信仰者,也是大胆的创新者,泰康保险从成立到现在,都秉承着深耕寿险产业链的专业化思维。

    陈东升著有《战略思维》,代表文章有《真正的企业家时代已经到来》《改革开放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四个浪潮》等。

    在外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看到未来?如何在环境的变化中敏锐寻找和捕捉自己的战略机会?这对于企业家的洞察力与执行力提出了考验。所谓“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先驱者,而不是成为过于超前的先烈,也不要成为蹒跚而来的慢行者,这是我们读完本文后要思索的。本文原载于《保险文化》2017年3月刊。

    因时而生

    “因时而生”的法则永远都存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刚萌芽、未来高成长的行业。严格来讲,这是一个创业的源头,甚至可以讲是创业的法宝。

    1990年,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访问的成员,曾在日本闲逛,看到到处写着“住友生命”和“海上火灾”的广告,我特别好奇:火灾把生命都烧没了,怎么还要挂着广告牌?当看到高楼大厦上的“日本生命”时,我就问经济学家魏加宁:“‘生命’是什么意思?”他说是“人寿保险”,我觉得这是个好生意。

    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彼时友邦保险来到中国大陆,在上海一下子招了1000名销售人员,把上海给“砸”翻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拿着一块印有“友邦保险”字样的布就开始在街头卖保险。当时,许多人都开始觉得人寿保险是个大市场,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我当时听说中国化工、粮油进出口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中信银行等四家国有企业正在筹建一家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但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批没有通过——央行建议它们做人寿保险公司,但这四家企业还是坚持申请财产保险,这事就搁下了。听说这个消息,我的心活了,这么重大的历史机遇一定要抓住,我彻夜未眠,决定创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

    第二天一起床我便到王府井书店买了所有书名中带有“保险”字样的书籍。此时,我心中已经有概念了,逢人便讲自己要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一个疯子,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在机关里不是大潮流,而创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更是匪夷所思。

    我一遍遍地向主管单位游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在将近四年时间里,有许多人排队办信托公司、办证券公司、办商业银行,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去申请保险牌照。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到1996年拿到了牌照。四年时间里,我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包括副处长、处长以及副行长。很多事能成功,真的就是靠坚持!

    其实,所有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市场崛起的时候最早进入的,不管创业者现在做任何生意和任何产业,一定要抓取历史机遇,就像雷军所说的,台风可以把猪吹起来,谁也挡不住大势。泰康就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现在正在做的养老社区也同样是一个伟大创新。

    因市而兴

    “因市而兴”说的是发展,泰康发展最快的阶段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记得,2001年举办“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时候,中国企业家都在喊“狼来了”,大家都很恐惧。泰康受到的压力最大,因为国际上随便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都超过千亿美元,而2000年泰康总资产还不到50亿元人民币,2001年的时候总资产不到60亿元人民币。

    但大家知道,泰康已经今非昔比。怎么发展起来的?抓住了历史机遇!就像我是受过老式的教育一样,我喜欢用老式的话语:抓住每一个战略机遇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三年,泰康在全国都布下了网点,设立了160余家中心支公司。大概用了四年时间,我们的总资产从50亿元一下跳到500亿元。所以,一定要抓住高速成长期。

    当然,高速成长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人才跟不上和风控问题。在泰康高速发展过程中,我总结的经验就是6个字:高速、稳健、创新。也就是说,既要保高速成长,也要保稳健经营,还要保持创新,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

    田溯宁有一个关于“快速成长陷阱”的演讲对我影响很大。他认为,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第一个问题,然后才是人才和管理问题,其后是风险警示和风险控制问题。做金融更是这样,因为金融企业只要上规模,肯定面临着资金问题。

    泰康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2000年,我卖掉了24.9%的股份,引进了资本,那时候我们的保费还不到10亿元。资本方给我设定的目标是,内涵价值每年增长不得低于30%,于是这就有点对赌的性质:每股6元钱,但只先付你4.3元,剩下的1.7元只有在未来三年都达到增长目标时才会兑现。

    这次融资,泰康总共获得了十多亿元,资本便一下子充足了起来,之后迅速地扩张机构,保费便迅速增长起来,最后也达到了投资方预设的目标,剩下的1.7元每股全部拿到了手。其中,我大概拿出5亿元在全国铺设了6000家网点,泰康也因为租房和经营成本扩大亏损了两年,第一年亏了800万元,第二年亏了3亿元,但回过头来看,这个成本非常低。这也是我自认为泰康最成功的秘诀:低成本、迅速地铺设网络。

    泰康为什么没有上市还能坚挺到今天?因为我们抓住了股权分置改革。我认为自己是实践的金融家和企业家,也研究了一辈子宏观经济学,一个很大的心得就是抓住机会:2005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我的两只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在它上面。股权分置改革的三年,我们在股市赚了很多钱,支撑了泰康高速发展。

    因势而变

    “因势而变”就是创新,泰康历史上有三波创新。

    第一波创新很简单,就是广为流传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二十多年前,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刚开始快速增长,所以后发优势就很明显。泰康参照了二十多家保险公司的样本,它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兴起的,营销是学自中国台湾的保险公司,精算、风控和信息技术则是欧洲人教的。

    1996~1999年,身为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我到哪儿都是一个保险业小兵。我在日本生命待过一个星期,在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待过一个星期,在美国待过三个月,大都会人寿、纽约人寿和西北人寿,我都去拜访学习过,还在欧洲的保险公司待过八天。我最崇拜的实际上是中国台湾的国泰人寿,其创始人蔡万春与蔡万霖兄弟的发家史对我很有激励作用。当全部看完之后,再结合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定位就自然出来了。

    可以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主要人寿保险公司的排名、利润和规模,哪一家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它们的发家史是什么。我是做研究出身的,自己的商业成功就是研究成果的最好实践。

    第二波就是自主创新,把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土壤中生长,这个过程中就是中国化了。这也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为什么会对中国革命史那么崇拜和好奇:都是把外国东西拿来本土化,越本土化越有竞争能力,这是一个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我是学经济出身的,而且自己的出发点是消费、中产人群和市场。保险是做什么的?它就是用制度安排大家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你的养老、医疗都有了,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我们把它提升到一种生活方式的高度,并把创新的点放在中产家庭。泰康便推出了“爱家之约”险种,它以家庭为投保单位,突破传统寿险以个人为投保对象的限制,实现了一张保单保全家。过去,我要说“买车买房买保险”是中产家庭的“三大件”,下面可能会哄堂大笑,因为许多人并不赞成买保险是三大件之一,而在西方买保险确实是家庭中最核心的三大件之一,泰康一直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

    我们也对服务体系进行了创新,建立了包括互联网和电话在内的四位一体、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互动式综合服务体系。我们也学过比尔·盖茨卖Window XP时的暴风式销售方法,在全国20个城市掀起了针对“爱家之约”的旋风式销售,泰康大概用了六七年时间,就使品牌形象在市场上崛起了。特别是“一张保单保全家”和“买车买房买保险”等广告语朗朗上口,而一直到今天,泰康占有保险业的很多话语权。

    第二波创新应该说还是有模仿的痕迹,不同于为了打好基础而做的第一波创新,它主要是为了迅速地打出名气,而泰康的品牌也基本上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

    第三波创新就是现在这一阶段。我们过去叫“一张保单保全家”,而现在是“一张保单——一辈子的幸福,从摇篮到天堂”。“从摇篮到天堂”是一句话,我怎么把它变成一个商业模式?把虚拟的金融和实体的养老、医疗对接起来,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对接,但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诞生了。

    泰康有句话:“活着我们为您服务,进天堂我们为您站岗。”巴菲特有本书叫《滚雪球》,怎样才能滚大雪球?长长的坡、宽宽的道、厚厚的雪,才能滚出世界最大的雪球。从摇篮到天堂是最长的坡,养老、医疗、理财和终极关怀是宽宽的道,高端客户就是最厚的雪。人离不开养老、医疗、投资。控制好风险,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最伟大的创新。

    所以,我反复跟我的员工讲:不要以为移动互联网来了,世界就非它莫属了,只要我们把创新做好,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太空互联网,我们都会永远存在。

    点评

    “九二派”擎旗者

    黄丽陆

    正和岛执行董事、总裁

    陈东升有许多标签,我认为他的第一标签是“九二派”代言人!

    40年,中国企业家群体有明显的代际。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的第一代,主体是由社队企业进化而来的乡镇企业家,加之部分蝶变的城乡个体工商户(万元户),以鲁冠球、刘永好为代表;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大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一批大集体企业诞生,以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为代表;1992年,邓小平南行,市场化道路最终确认,超过10万名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下海,“九二派”登台,陈东升执牛耳;2000年,因特网岀现大潮,公司来袭,张朝阳、马云领军;最近有“一五派”之说(2015年),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共享经济、大众创业,等等,代表未来的新势力强势登场,数风流人物正待大浪淘沙。

    如此代际均以数万、数十万众计,前赴后继,蔚为壮观。进化之迅速、淘汰之惨烈,也为世界经济史上之大观。善哉!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当属首功!

    “九二派”在40年中国企业家的谱系里居中,肩承上启下之任。陈东升自己给“九二派”的定义是:“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等社会主流精英下海组成的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家群体。”这个定义里有如下关键词,其一,“社会主流精英下海”。1989年之后,中国徘徊甚至后退了三年,1992年邓小平南行再造改革开放,中国方有今日之气象。以邓小平为首的政治家力挽狂澜居功至伟,中坚力量是企业家群体。在邓小平南行之后的一段时间,数万个陈东升走出舒适区,毅然投身不确定的商海,这批年轻的官员、知识分子的选择鼓舞了全社会,他们的新探索丰富了市场经济的内涵,与政治家打了一个绝好的配合。试想,如果邓小平南行之后没有这批无畏者,今天的中国会怎么样?

    其二,“责任感、使命感”。第一代乡镇企业家、万元户经商办企业大多都是一个朴素的想法: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点,或者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第二代科技人员办企业,一个普遍的心态是:不能整天喝茶看报,要把自己的一身本事使出来。“九二派”也想过好日子,也想一试身手,但与前辈相比,他们普遍想干一番事业,成就一个梦想,多了份情怀与担当。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看,“九二派”更具自主性和前瞻性。

    作为“九二派”的陈东升特别显眼,他创办了三家企业(嘉德拍卖、宅急送、泰康人寿),每一家都是行业的开拓者或之一;他的跨度很大,从艺术到商业、从实业到金融、从企业家到专家。这篇《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企业家的扎实功底:敏锐的商业嗅觉、前瞻性、国际视野、管理能力、细节感、变革能力、领袖气质,等等。26年后的今天,从思想性、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无论是成败论英雄,还是更高标准的“先论是非再论成败”,陈东升执“九二派”之首当之无愧!

    陈东升是怎么炼成的?其实他的个体特征也是“九二派”整体的一个缩影。

    据我的观察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先天的个人禀赋。作为湖北人,他聪明好学,永远炯炯有神的双目折射出纯净而又强大的内心。第二,高学术素养。从武汉大学优等生到得到董辅礽、厉以宁大家的点拨;从国际贸易研究到《管理世界》杂志副总编。第三,高事业起点。从外经贸部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培养了他广阔的视野,结识了广泛的人脉。第四,市场经济的信徒。诚如他的博士生导师厉以宁所评价的:“坚定的市场化取向和专业化追求,是以陈东升为代表者之一的‘九二派’企业家最大的特点。在市场中学习,在市场中成长,做市场的好学生,陈东升一直以此自勉。”第五,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成为人生的赢家。事业与生活的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他一份,也许是很多企业家所稀缺的从容与淡定。

    时势造就了“九二派”和陈东升,而陈东升们在对的时间和地点尽显英雄本色。40年,企业家与这个大时代,正是相互成就!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市场化、民营经济备受质疑的2018年,我们期待“九二派”、期待陈东升的有两点:一,作为成功者和受益者,我们如何不因既得利益而阻碍改革开放,并持续保持创新;二,以自己真实的商业行为践行市场化,以商业领袖的影响力为民营经济鼓与呼。

    陈东升 经典语录

    ① 要站到1万米的高空看这个世界,身处到100年的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

    ② 一个企业,3年决定生死,5年打下基础,8年站稳脚跟,10年小有品牌,20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③ 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地做。

    ④ 现在有个时髦词儿,叫风口。在我们看来,最大的风口、永远的风口就是伴随中产人群一起成长。

    ⑤ 在今天,如果做真正伟大的企业,做一个百年老字号的企业,要明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将“专注”做成品牌,要提倡商业理想主义,要批判、摒弃商业机会主义。商人是做交易的,企业家是做市场的。商业理想主义与机会主义的区别,就是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做企业就像个农夫,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每一年有每一年的规划,然后长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专业化耕作,综合各种资源,通过改善技术和产品来取得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