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期 3年

    这个阶段从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但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这个阶段。我真的见过很多三十好几的人,你问他们到底想要做一份怎样的工作,他们很难说清楚。到最后,对工作的评判标准只能集中在工资上,工资高就去做,工资低就不考虑。往往这么去评价一份职业的人,很难拿到更高的工资。如果没有认真做过职业规划,那么你就永远都像是漂浮在海上,漂到哪儿算哪儿,哪儿有工资就去哪儿。而有职业规划的人,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力气应该往什么地方使,在什么地方积累经验,然后慢慢地成为那个行业的精英或专家。

    如果你高中就能有职业规划的意识,那么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学习,你也会比同龄人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如果你大学才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也没问题,起码在大四毕业那一年,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事实是,还有很多人直到进入职场之后,才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规划和调整期,直接进入炼狱期,过快的节奏和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认为人生似乎就只能这样,无法再轻易改变。其实,职场规划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能确定自己在哪个阶段,就能重上轨道,而不是慌乱无章、随波逐流。

    所以,职场规划是最重要的一步。它能让你少走弯路、少撞南墙,比别人更有自信地站在起跑线上。当枪声响起,你会心无旁骛地朝你认定的方向奔跑。而那些没有规划的人,要么跑错了方向,要么只能跟着别人跑,全然不知道自己的终点。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个人的角度聊聊我看到的职业规划期。

    对很多人而言,大学毕业是进入社会还是继续读书,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考研还是工作,哪一个更适合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好辛苦,各种信息和资讯疯狂爆炸,如果想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就必须了解所有的信息,可基本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常常被道听途说来的信息所影响。正因为我已经发现自己无法从芸芸众生的建议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了,所以我只听自己的:我究竟想要做什么?

    这个方法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不要欺骗自己。

    比如,那时我考上湖南师范大学,在很多专业中选择了中文系。有人问我父母为什么我要选中文系,父母的回答是:中文系是万金油,什么工作都能做,比较好找工作。同学问我为什么要选中文系,我的答案是:因为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最吃香。高中老师问我为什么要选中文系,我的回答是:我觉得我的性格比较适合坐办公室,懂得察言观色和与人打交道。

    以上种种答案,都是我为了让别人能够认为我选择中文系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很多同学要选择中文系,无非也不过这几种理由。

    但是,如果真的因为如此,导致大学的几年,为了让自己成为万金油,为着自己将来要坐办公室,为着自己有一张好文凭而奋斗,那就是从骨子里把欺骗别人的理由当成了自己的信念。

    在我爸宴请一大群人祝贺我考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前几天晚上,一个发小问我为什么要选中文系。我想了很久,很无奈地回答他:“那请你告诉我,就以我现在什么都很差,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任何耐性的情况来看,我还能选其他什么专业?”

    我选择中文系只有一个原因:除了语文我还能勉强看一看,其他的专业我压根儿没任何兴趣。正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唯一有可能会产生兴趣的专业,所以未来的四年里,我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对中文系产生兴趣,而不是因为中文系是万金油,不是为了拿文凭,不是为了找一个体面工作——我真的只是想让自己更舒服一些而已。

    漫画家蔡志忠十五岁时(初中二年级),奇迹般地击败了另外二十九名应征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光启社。编辑问他:“怎么那么笃定我们会要你这么个没文凭的人?”他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我知道自己能画,也喜欢画,所以我就适合做一个画漫画的。”

    能够真切地认识自己,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对别人的各种解释是出于应付,欺骗自己就说不过去了。你理解并认同的那句话,就是你此生应当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你曾告诉别人的一句话。

    所以,回过头,你究竟是想工作还是考研?

    有的人考研是因为家庭条件好,不需要急着工作。

    有的人考研是因为自己还没做好工作的准备,准备先在学校待个几年缓冲缓冲,好确定目标。

    有的人考研是为了拿文凭,奔着某个硬指标的工作岗位而努力,比如公务员,或留校当老师。

    有的人考研是因为本科毕业生工作难找,一毕业就失业,那还不如延迟毕业。

    有的人考研是为了换个城市、换个学校、换个专业,为人生重设一个转折点。

    有的人考研纯粹是因为对知识的热爱。

    在以上众多答案中,哪一个是你的答案?

    很多人选择考研,他们会说:“呃,因为其他人都要考研,所以我觉得我也要考。”于是,你就被挤上了那条叫作“考研”的船,朝着一个你不知道的方向前进。周围的人胸有成竹,人手一本《孙子兵法》,只有你,混了进去。上了船不知道船前进的方向,下了船又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好,放弃考研,聊聊工作。

    比如,销售这个岗位你了解吗?

    销售,做到最后,要让你的客户一天看不到你,心里就不踏实,人会变得消瘦。鉴于市场上关于如何成为金牌销售员的书太多了,这里我只简单地说两句。销售都是卖产品的,你的客户要使用你的产品,使用次数越多、数量越多,你就是越好的销售员。可人家凭什么要用你的产品,而不是别家的?很多年前,我问过几个做销售的朋友,他们都很隐晦地说:“哎呀,我们自然有自己的路子。”听起来好像是什么私下的交易,而这样含糊的回答也让更多想从事销售的新人觉得“给回扣”可能是成为好销售员唯一的办法。

    先暂时抛开违法不谈,退一万步讲,如果你的竞争对手能给更高的回扣,那为什么人家要用你的产品,而不是别家的?一些销售员想了想,梗着脖子回答:“那我还会给得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工程,需要用钢筋的使用了竹竿,需要用水泥的用了泡沫……行吧,这样的算销售吗?还能好好谈职业吗?

    我见过一个刚毕业的传媒销售员,他对销售没有任何概念,对客户也没有任何概念,可是一年的时间,他就做到了全公司销售第一。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我给客户们的第一次提案,客户们对我都没什么好脸色。给我安排五分钟的见面时间,就已经很给面子了。所以,我必须在五分钟之内,让对方觉得和我这一次见面,不会是浪费时间的见面,起码得让客户觉得我这个人值得见第二次面。因为我见过太多的销售员上来就说‘我们有什么,你们缺什么,我们可以卖给你们什么,价格好说’。几句话就把谈话的格式给定了。所以,我一般上来就说:‘你们用的是什么产品,最近做了哪些活动。听说你们的竞争对手做了一些活动,我觉得挺好,但是我们刚好有一些好的节目方案,是竞争对手忽略的……’

    “放心吧,当你说到这儿的时候,你说的内容,就是他们一会儿打发了你之后,需要去开会的内容,但你居然提到这个部分了,他们觉得不如把会议室挪到这里,顺便听听你的建议。所以,我十次有七次的结果是,我的客户打电话让他的其他同事一起参加我的提案。当然,也有很多次我失败了,或者我所提供的传播方案最终不能和对方所匹配,但是客户对我都产生了一定的信任感。一旦他们有什么新的产品要进行推广的时候,都会主动给我打电话,希望听听我的方案。”

    有人私下问他:“那么,你难道从来不提回扣的事情吗?”

    这个新生代的销售员反问:“你会和你不熟的人谈回扣吗?一个陌生人上来突然对你说‘我要给你回扣’,你不会被吓到吗?”

    “当然会。”

    “所以,在销售员和客户彼此的信任感还不够深的时候,任何涉及灰色收入的事情都不能提。”

    “那你到底会不会给回扣呢?”依然有人问。

    依然在问回扣的这些人,我觉得他们一辈子都做不好销售,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听出这位年轻金牌销售员的言下之意,他们都认为做销售就是搞关系。

    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里,谁愿意花时间和你搞关系?关系怎么搞?你以为你请人吃个饭,你们的关系就好了?真正有价值的人时间值钱多了,他不会花时间让你来浪费,来搞关系的。最好的方式是在他每天感兴趣的话题上和他找到共鸣。这里说的共鸣不是谈爱好,不是攀亲戚,那些教你们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方法取胜的销售技巧都是骗人的,你们要谈的是专业。当你真的能够帮助到他的工作时,他自然会对你产生信任感。一个本身不专业、喜欢搞歪门邪道的合作者,自然会让你走上歧途,这样的甲方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有一个朋友被某饮料客户连续拒绝了10次见面,最后他做了一个该饮料在校园推广的方案,长达88页,发到了客户的邮箱里。第11次,他获得了见面的机会。现在,该饮料的客户已经和他合作了5年,无论他跳槽到哪儿。他的感触是:要做一个好销售员,在搞关系之前,必须要用专业的态度让客户信任你,否则一切免谈。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我们常常道听途说、本末倒置,以为那些听到的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殊不知,这些障碍都是那些聪明人拿来陷害后来者的道具罢了。

    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似乎都很难,没有任何一条路是你选择了就能驾轻就熟的。想要继续读书,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想要工作,首先你要了解这份工作真正的需求。不要把别人的决定当作自己的选择,不然你就过了别人的生活,一生都难以找到自己。

    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考研很简单。对于准备好要工作的同学来说,找工作也不难。

    我明年就毕业了,现在的工作很难找吗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年年都在创历史新高,但大多数企业的工作岗位是固定的。上个星期,我问某个在播音主持系当老师的朋友:“你们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如何?”他一脸愁容,反问我:“那天,你的微博还写从小看着何老师的节目长大。那时我就在想,何老师已经立在那儿十几二十年了,也还将立在那儿十几二十年。即使他退下来,也只有一个岗位。我每年百来个学生,全国几万个学播音主持的学生怎么办?”把学生找不到工作归根到没有岗位似乎有点儿无理取闹,但这个市场确实又不需要太多的主持人,这么听起来似乎又有点儿道理。

    这位朋友告诉我,他们班上有将近100个学生,70%的毕业生档案被打回原籍,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接收的单位。

    “那不是还有30%的学生找到了匹配的工作吗?”我问。

    “剩下30%的学生有的考研,有的进了传媒行业,也有的转行了。”

    “转行?能做什么?做得好吗?”

    跨专业找工作是很多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但有数据报告显示每年有超过四成的毕业生跨专业求职。自然,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说到这儿,朋友的心情好了点儿,说起他的一个毕业生。

    这个女孩是学校活动的主持人,暑假时其他人都去电台、电视台实习,只有她选择去汽车4S店实习。当时,我朋友也觉得奇怪,不过觉得学主持的多看看各种行业也好,也许对未来的工作有帮助呢。隔三岔五,他也会打电话问问情况,毕竟一个女孩去4S店卖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的几天,她很困惑,在那样一个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环境,每个销售员都为卖出更多的车而努力,谁都顾不上她。她去了三天,没人带她吃饭,没人告诉她规矩。即使给她分配了师父,师父也没空搭理她。即使这样,她那几天发的朋友圈也满是各种鼓励的正能量。看了几天后,她发现到店的顾客跟她没什么关系,她顶多倒倒水,带订车的顾客走走流程,然后就观察其他人在做什么。

    慢慢地,她发现,大多数顾客不是主动上门的,而是电话预约好才来的,而电话预约的顾客都是在网上留言,或咨询过问题的。于是,她决定每天帮师父上网回答更多顾客的问题,尽可能回答得仔细、诚恳。等到顾客愿意留下自己的电话时,她就成功了一大半。给顾客打电话对于其他销售员来说,是件特别难的事,但对她来说却再简单不过了。她大二时就去电台做过主持人,也一直在学校广播站做主持,考市级广播台初试是第一名。一个这样的人给顾客打电话,基本上她联系的顾客都能确定看车的时间,甚至和她在电话里成了朋友。因为这个优势,她成为公司电话预约的保障。不到一个月,她和师父的销售成绩就成了门店第一。

    “除此之外,4S店常常会做一些优惠活动,组织一些联谊活动。以前都是普通职工上去主持,现在自然而然就变成她主持,以至于在场的顾客更倾向于相信她。再加上她又好学努力,素质也不错,本来她只是那个汽车集团某个二线品牌汽车的销售员,现在被总部调去直接负责一线品牌汽车的销售了。我问她做销售员会不会觉得怪怪的,她说:‘我知道我能做什么,就有底气。我也知道未来我想做什么,就有方向。现在,这个职位不是我最想做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下去,就一定能做到那个位置。’我问她想做什么,她说想做一家4S店的店长。如果未来还有可能,做总经理也不是不可以。”朋友的话语中,都是对自己学生的褒奖。我戏谑地看着他,问:“所以,你觉得那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岗位太少了吗?”

    他立刻反应过来“掉进了坑里”,哈哈大笑起来。

    从他那儿回来之后,我写了一条微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只要愿意,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想来想去,往往都很难找到工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般都能找到一份离理想不远的工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才显得找工作有点儿难。”这或许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正确答案,但却是能给我一些启示的答案。

    话说回来,找一份工作难吗?其实不难。各种快餐店的服务员、外卖员、快递员、手机软件维修人员,这些为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岗位,只要你愿意做、喜欢做,自然能养活自己,而且收入不错。但是,如果你想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除了要知道自己的特长、有拿得出手的专业,还得有一些“过人之处”。而所有的“过人之处”都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就像那位去4S店工作的女同学,标准的普通话是她的专业,现场主持活动是她的胆量,在电话里约顾客上门看车靠的是她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的交流能力,能帮新顾客将汽车从头到尾每一个部分都讲解清楚是她的学习能力……我学这个专业就只能做这个专业的工作吗?真的不一定,如果我们能尽量多地、尽量早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优点,会发现原来很多工作自己都是能去“够一够”的。

    现在很多公司、单位对简历的要求都很严格,有些单位只招“985”或“211”毕业的学生,是不是对我们这些学校的同学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