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实习调整期 2年

    职场实习期,也是一个职场调整期。

    这个阶段基本上是你一只脚迈入职场,站在边缘观察一个行业最好的机会。

    这个时期不要把自己当成行内人,因为你的经验、资历、眼界都不够成熟。也不能当局外人,因为这是你给自己未来定位最好的时期。通过实习期,你可以看到哪些从业者是你钦佩的,哪些从业者身上有你不太喜欢的,哪些人可以成为自己的职场榜样,哪些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能让你豁然开朗,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职场导师。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是要花时间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尽快专业起来”。

    实习期内,如果你对自己看到的所有人和事都不感兴趣,那么你可以考虑换一个公司或者行业。但凡有你感觉到有趣的东西,那就放下一切防备朝那个方向狂奔吧,谁也无法阻止一个热爱职业的人。

    说到实习生,感觉是职场最弱的一环,每天的生活可惨可惨了。不被重视,没有人注意,像小透明还好,最怕被职场“老炮”在工作中蹂躏。但是,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我是来公司学东西的,为什么老让我打杂

    有句话:“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冷漠。”

    还有一句话:“对一个人最大的鄙视不是讽刺,而是淡漠。”

    这两句话送给还没有进入职场的你。一旦进入职场,如果没有被人冷漠和无视,你就应该谢天谢地了。很多同学说希望公司不要让自己去打杂,这其实根本不在你可以考虑的范围之内。

    分享两个我自己在实习时打杂的经验。第一个经验是:当时,很多老师让我端茶倒水、热便当,所以我在两天之内记住了这些老师的名字,得到了比别的实习生更多的机会。第二个经验是:我打杂的时候,复印了很多老师交给我的各种各样的台本,于是我很快知道了哪些人在负责什么,哪些人在开什么机密会议。说得稍微夸张一点儿,打杂其实是整个组里最核心的部分;说得平实一点儿,打杂是你进阶并超越别人最重要的一步。

    主持人汪涵经常自我调侃,别人夸他是“台柱子”,而他则说:“在湖南台,我是从‘抬桌子’慢慢到‘台柱子’的。”这话一点儿不假,他曾经从最底层的场工做起,灯光、摄影、现场导演样样涉足。一天跑三个城市对汪涵来说不是稀罕事儿,睡两三个小时,眼睛里血丝一片,却仍是最精神的一个,随便一句话都是笑点。以至于摄影师几度笑弯了腰无法正常工作,而他却一脸无辜。这些能绽放出来的有点儿光芒、能够吸引观众的特质,和当年的打杂经历中的历练密不可分。

    刘若英当初做陈升的助理,坦白说也就是打杂。公司规模小,人手少,她什么都要做。除了专业的,大多数是幕后工作,要亦步亦趋跟着明星。在明星拍戏时,按明星的要求在旁边端茶送水、拿盒饭、送纸巾、擦汗、撑伞。出门后,帮明星打点、背吉他、拿包、买槟榔、叫明星起床。在外,负责阻挡粉丝、应付媒体。

    刘若英曾苦恼过,因为大部分时间在打杂,她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她不仅要忍受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不规律的作息,甚至要洗厕所,而收入却非常低。但是,她一干就是三年。后来,刘若英被张艾嘉看中,觉得她很适合做电影《少女小渔》的主角。可是,监制李安心里却在打鼓:那么重要的影片究竟该不该用一个新人?但是,陈升说:“这些年当助理的非人生活,让她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她一定行。”张艾嘉也坚持让刘若英出演小渔。凭借这部影片,刘若英一举成名,获得1995年亚太影展影后。从此片约不断,奠定了她演艺事业的基础。

    直到现在,刘若英都认为当助理那段经历相当宝贵,是她得到最多、最好的锻炼时期。同时,整个行业和歌手的工作程序都展现在她面前,让她对歌手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她自己应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成为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叫《后来的我们》。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本书并不是《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所以我也不必花那么多时间和你忆苦思甜,劝你“从良”。我收到过很多新人给我发的邮件,也有很多新同事给我发的信息,他们常常会提到这样的问题:什么岗位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

    对于什么都不懂的他们来说,任何工作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对于什么都不懂的他们来说,只要自己肯学,每个工种都足够他们研究一辈子。所以,每次我收到这样的咨询信息时,心里都默默地叹一口气,把这样的新人打入“继续成长”的名单中。因为我坚信,一个已经准备好工作的新人,无论如何是问不出这种弱智的问题来的。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打杂的经历吧。

    具体说一下我当年作为实习生的心态,希望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也曾是热饭小王子

    那几天,被咪蒙的文章刷屏,又被反咪蒙的文章刷屏,搞得我每次看见公司里的新面孔,都觉得他们在谋划“起义”。

    想了想,给同事小石头连发了好几条微信。

    小石头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进入光线传媒(简称“光线”),平时喜欢写影评,上个月开始和编剧一起做《我在未来等你》的剧本,尚处于试用期。以往小石头都能第一时间回复我,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及时回复,我内心十分忐忑。

    我担心让他帮我取快递、订盒饭,他会觉得自己大材小用。

    担心他其实早就心有芥蒂,但碍于工作不好意思说。

    担心他正在酝酿一篇怎样的文章,对我的行径进行揭发。

    担心一个我觉得还蛮靠谱的孩子,因为我自己行为不当,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情绪。

    更重要的是,如果因为我而让他觉得光线简直就是个欺负新员工、不把新员工当人的地方,那就麻烦了。

    我也曾有过小石头现在这样的日子。那时,外卖还不流行,实习老师每天带饭,让我去用微波炉帮忙加热。

    当我成为热饭小王子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十分激动的。

    是不是很贱?

    那时是大三的暑假,我和很多人去报社实习。报社老师早早出去,晚晚回来,整个办公室,全是死寂般的实习生。

    我那时“很不要脸”,看见老师,就让他们带我出去采访。一次、两次、三次……被敷衍得多了,我的心气就变得越来越低。

    每天闲着没事,我就问自己很多问题。

    为什么老师不带着我?

    可能多一个人,车坐不下。

    一个人能轻易完成的事,为什么要两个人?

    万一有车马费,老师该不该分你?不分是自然的,但万一老师是个好人,心里过意不去怎么办?

    老师出去一天,晚上回来,写稿的时间都不够,让实习生做,还不够让自己烦的。

    我们实习完就走了,老师还得带新实习生,生生不息……

    每天这么想,就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没有任何老师愿意带实习生出门了。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可能就会少很多无谓的抱怨。

    在没有任何工作的实习期里,我没有学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经验,但是学到了如何换位思考。当然,过了很多年,我才意识到,懂得换位思考,也是成为好记者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有一天,报社的老师突然让我帮他去热饭的时候,我恨不得用自己的体温去焐热老师冷冰的饭盒。感恩!

    老师叫了我的名字,啊,他居然记住了我!

    老师让我拿着他的饭盒,啊,他居然这么信任我!

    老师把饭盒给我之后,就继续工作了。有实习生说,老师对我冷漠,但我却觉得老师真的把我当自己人了啊!没有人见过连帮忙热个饭,都兴高采烈到恨不得立碑的实习生。他们说我实在是太贱了。贱就贱吧,人总是要从各种事情里找到隐藏其中且对自己有意义的道理吧,不然怎么办呢?不热?哭?打电话给父母?

    都没什么用。

    唯一有用的,就是要让自己从任何事情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价值。

    到今天,我使用微波炉的技巧都堪称一流:从外到里加热,里外均衡翻热,缓慢加热,不流失水分加热,青菜如何加热,汤如何加热,米饭如何加热……还真不是随便按哪个按钮的问题,而是你先要分清楚每个按钮加热的方式有何不同。

    也因为老热饭的原因,我渐渐知道了老师的口味:喜欢吃什么菜,从不吃什么菜。办公室聚餐时,基本上我已经知道老师喜欢点什么菜了。

    显得很鸡贼吗?

    我觉得一点儿都不。

    所有的事情都是摆在台面上的,如果放进美剧《傲骨贤妻》里,这些细节足够他们写两集精彩又不拖沓的故事了。

    故事都写在纸上,你不愿意看,还非得说别人作弊。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到底应该成为怎样的实习生?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实习生呢?

    答案有很多,但我明确知道的是,哪怕你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习生,也不妨碍你成为一个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人。

    前段时间,我和失联多年的老朋友见面了。

    酒过三巡,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还记得×××吗?”我一愣,名字熟,实在想不起来。他“嘿嘿”一笑,然后说:“他几年之前曾经是你们节目组的实习生,你猜怎么着?”我努力想了想这个名字,还是想不起,证明他待的时间并没有多长。

    朋友继续说:“他在你们节目组实习了三个月,你说人家能力不行,不适合做节目,就把人家劝退了。”

    我知道还有然后,不然他今天也提不到这件事。

    “这个实习生从节目组离开之后,自己开了公司,干起了竞价搜索,个人年收入大几千万,年纪轻轻就开着几百万的跑车。”说完,朋友又补了一句,“怎么样,比你开的车贵多了吧?”

    我想起来了,当年这位实习生确实找不到做节目的感觉。为了避免他浪费节目组的时间,也为了避免节目组浪费他的时间,我们劝退了他。临走时,我对他说,希望他能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朋友说:“当时,他得知自己要被劝退的时候很难过,但他记得你说过,只有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好地方。”

    我有些庆幸,没有给这位实习生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每一个新人都需要做一回实习生。但是,每个新人都会成为老人,所以最好把每个实习生都当成最初的自己,不用瞧不起任何新人。

    有件事情,我常跟初做管理者的同事分享,希望他们能给每个新人以尊重。

    可以不喜欢,但是要尊重。

    那时,我刚进入电视台实习。因为某期节目,我有不同的观点,在办公区和主持人有了争论。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发表观点,都是为了节目好。直到有一天,主持人从外地出差回来,给全组连同几名实习生在内,一共二十几号人,每人带了一份礼物。拿到礼物的同事很开心,我也站起来等着收到自己的那一份。

    没有想到的是,主持人直接绕过了我,发给下一位同事。

    全组除了我,每个人都有礼物。我的难过写在脸上,有同事过来安慰我,要把自己的礼物给我。说实话,我并不期待礼物,我只是期待一个新人需要的尊重。

    每个处于实习期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敏感,害怕,想表现却不得要领;热情,主动,为赢得尊重而小心翼翼。或惊弓之鸟,或杯弓蛇影,都是正常的。而那年实习的我,被节目组最重要的主持人用那样的方法孤立起来。我想不明白,主持人都那么重要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一个尚是实习生的新人?

    人生中,被不公平对待的情况很常见,很容易发生,也容易忘记,我却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在我脑海中竟久久挥之不去。也许是因为那时的我太没有安全感,以致这样的孤立,给我造成了深深的恐惧。

    时间过得很快,我结束了实习,结束了试用,成了正式员工,又成了北漂一员,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某一天,我已经成为光线几个节目的制作人,有其他平台的朋友问我:“我们有一个很大型的节目,你觉得××主持人怎么样?这个人的简历在我们这儿。”

    这位主持人恰恰就是在多年前孤立我的那位。我知道对这位主持人来说,这是个好机会,但我选择说实话,不评价他的主持能力,只评价了自己在实习时的遭遇。

    这个节目最终没有选择这位主持人,我的话并没有直接影响这个结果。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有惶恐、惊慌的日子,你做不到保护,也不要欺负,谁都不能保证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永远在自己手上。”

    给年轻人更多一点儿宽容,也是给自己未来一点儿宽容。

    给年轻人更多一点儿鼓励,也是给自己未来一点儿鼓励。

    每一颗我们播下的种子,都是未来我们可能会乘凉的大树。是遮雨,还是被雷劈,只取决于我们当时的态度。

    因为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就不要为难后来者。

    想让他拿快递,就让他拿快递。

    他想哭,就让他哭。

    职场需要懂规矩。

    职场也需要讲人情。

    这就是有些公司会垮,有些公司会一直在的原因。

    有一个话题是常常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的:实习生到底应不应该拿快递?嗯,我的态度是这样,不知道你是否也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