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实习生应不应该拿快递

实习生应不应该拿快递

    我在公众号发完上一篇文章后,很多读者留言,其中一条获得了较多的赞:“如果我喜欢一位领导,我才不会觉得订快餐或去取快递有什么不妥。我肯定特别开心地就去了。”

    这条留言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实习生到底应不应该取快递?

    我也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这段实习经历给我的印象深刻。

    实习生就是来实习的,不仅是体验专业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体验社会性的环境。能学到专业知识最好,但能对人际关系有所了解,学会判定自己的定位,自然地融入新的环境也很重要。

    对公众号那篇文章之后的那条留言,我是这么回复的:“看来,取快递无所谓,关键是我们喜不喜欢让我们取快递的人。”因为不喜欢这位领导,所以这位领导让我们做任何非专业的事,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喜欢与不喜欢,大多数都来源于——领导对你是否尊重。

    如果尊重,取快递、订盒饭就是生活中的常态。我帮领导做这些小事,领导可以花更多时间做更重要的事,而我也有存在的成就感。如果不尊重,取快递、订盒饭就会让新人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干杂活的人,好像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学了四年,你居然让我来干这件事情?

    所以说到底,没有实习生不能干的工作,只有实习生心里是否能接受的工作。当想明白这个问题了,所有的新人都不用觉得自己没价值,也不用去猜测领导是不是瞧不起自己,所有的失落只来自你内心不能接受。

    对领导而言,实习生并非柔弱,但也不是公司派来的保姆、打杂工人,他们是否愿意做一件事情,也都源于他们内心是否能接受你的领导,能理解你做事情的出发点。

    总之,就是那句话:“我们当然可以不喜欢任何人,但我们要有起码的尊重。”

    说了那么多有关于实习期的事情,最后我来总结一下。

    没人注意的实习生,怎么给自己创造机会

    大三那年,知道能去报社实习的时候,我特别开心,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可以了解报社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如果能发表一篇新闻稿出来让爸妈看到就更好了。

    没想到开始实习之后,我发现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每个老师都在忙自己的事,压根儿没人理我们这些实习生。大家面面相觑,看着时间流逝。过了几天,实习生们开始给自己找点儿事做,有的实习生每天一大早到报社擦桌子,有的实习生负责打水,有的早上来在桌子前坐一天,到了晚上就回家——总之就是大家每天都做着一些挺奇怪的事,一天、两天、三天、四天……

    我问大家:“每天这样一点儿都不觉得焦虑吗?”有的同学说觉得这样挺好的,待一个月拿到实习证明就可以走了。

    不被重视,也懒得换实习单位,怕浪费时间。拿到实习证明,也是一种收获。可是,在一个地方实习,却完全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工作流程,这样的等待才算是浪费时间吧。一个月的时间在别的地方可以做很多事,但只是为了得到一纸报社实习证明感觉太不值得了。

    有个老师每天都会有很多新闻要采访,为了给他留下印象,我只能硬着头皮有事没事跟老师问好,老师当然记不住我是谁。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问好的时候,他问了一句:“你是?”

    我说:“我是实习生刘同,每天都没什么事。如果老师有任何需要的话,我都可以帮着干点儿杂事,拿设备、拎东西什么的都可以。”然后,老师低着头继续一直忙着手头的事,回应了一句:“好啊。”

    一天,两天,又三天,每天我都会在老师准备出去的时候,站起来等他叫我。终于有一天,他出门,又返了回来,对我说:“帮我带个脚架。”

    从那天开始,我就每天跟着老师一起出去跑新闻。跑完新闻回来,我都会用最快的速度写一篇新闻稿给老师看。老师看一眼就放一边,说不够好,也会简单说说哪里不够好。他说完,我就立刻改,重新用笔抄一遍。老师被烦得不行。

    一天,老师采访了三条新闻,实在是太忙了,跑完新闻回来的路上跟我说:“刘同,我要写个大稿,剩下的新闻稿你来写。”

    然后,我的名字就出现在了报纸上。虽然上面只是“实习记者”几个字,但对于我来说,原来最重要的不是名字出现在报纸上,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心态的变化。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遭遇冷漠,都会觉得是别人不喜欢自己。然而,别人不是不喜欢你,也不是讨厌你、排挤你,而是人家根本懒得理你,人家根本就没有把时间花在你的身上。想通了这一点,我人生在这一个范畴的“挂”就被打开了。说白了,就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全世界不会与你为敌,人们真的只是没有看见你。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放出一点儿光,让他们看见,没准遇上个贵人,就能星火燎原。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你不先伸出手,人家要帮你,都不知道拉哪里。”

    而当你真正投入做一件事之后,会明白两件事:首先你会明白,把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同时做很多事;其次你会明白,有人风风火火做各种事仍未有回报,是因为他们从未投入过。从“做了”到“做”,正如从“知道”到“懂得”的距离。

    如果你能顺利度过实习期,那么接下来这个入职面试的准备完全可以跳过,因为很投入的实习期不会让你担忧这些问题。但如果是直接从校园进入职场,那么接下来几个面试中常常会遇见的问题,希望你能了解一下。

    简历做成什么样,面试官才会对我印象深刻

    简历是招聘单位对招聘人员的第一印象,是招聘人员的第一个机会,能够把握好的人并不是很多。

    我们来看看以下这封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很感谢您抽空垂阅我的自荐信!贵公司良好的形象和员工素质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我来自茂名市电白区,2008年6月毕业于茂名市第二技工学校的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外工作一年多,曾任职中国移动10086热线外呼客服代表三个月,并在某工厂担任过货仓文员。在外工作的经历使我明白,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如果想要得到一份好工作,必须时刻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对社会的见识,所以我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可以增长见识的活动,这能使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所改进。在外工作一年多,我学到了永远抱着一份学习的心态去做事,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端正自己对世界的态度。

    我怀着满腔的热情与信心来挑战这份新工作,同时我也相信我过去的工作经验会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我相信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认真好学的态度完全可以使我更快地适应这份新工作。因此,我渴望得到这份工作,相信自己能在这个工作的平台上,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事业。非常感谢贵公司能为我提供一次这样的机会,让我对贵公司有更深层的了解。更希望能得到这次机会,与贵公司共建一个美好的明天。

    希望通过我的这封自荐信,能使您对我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愿意以极大的热情与责任心投入到贵公司的发展建设中去。您的选择是我的期望。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期待您的回复!

    最后,衷心地希望能得到您的赏识与任用!谢谢!

    此致

    敬礼

    吴伟玲

    这是一个在百度上搜出来的自荐信的模板。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告诉你,自荐信要这么写,而是告诉你,自荐信千万不要和这封信雷同!我特别好奇的是,我们每个人花了十几年时间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在毕业的时候找一个好工作。而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写简历、做简历,有些人却突然不花时间了,脑子是怎么想的呢……

    我不能教你怎么写,只能告诉你千万千万不要怎么写。

    千万不要第一句话就感谢对方抽出了宝贵的时间来看你的简历。最后一句话千万不要祝对方生意兴隆、蒸蒸日上,也不要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赏识和任用。中间也不要写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洗心革面、满腔热情、社会在发展之类的套话。

    在很多面试官,尤其我们传媒业的面试官看来,那些人人都会用、人人都会写、人人不用费脑子就能写出来和说出来的话,一旦你用了,我们只能默默地把你归为流水线产品那一类。

    对于此事,我自己有很深刻的印象。当年考湖南电视台之前,我只做了五本简历。我坚决避免使用99%的人会使用的透明文件夹,管他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塑料脊封,坚决不用。同时,我把所有专业课的内容和得过的奖项统统浓缩并挪到了最后一张纸上,作为附件备着。由于认定了自己将从事创意类型的工作,所以我将自己的文字能力、沟通能力、创意能力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附有事例,比如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节选,担任学生会外联部长如何为学校活动拉到赞助的案例,以及在实习期间做过哪些有创意的项目,并分别让相关证明人写上了对我的认证(那时,我就大概会使用新浪微博认证这一功能啦)。这些做好后,我去美术学院买了几张大的黑色硬壳纸,裁剪成简历大小,作为简历的封面和封底,用银色的签字笔写上自己的名字与学校院系,再用钉子穿了几个洞,用麻绳将整个简历穿了起来。在简历的部分与部分之间,在页码旁边做了鹅黄色的内容提示。这样面试官想看特长看特长,想看获奖情况看获奖情况,非常方便。

    忙碌了一个通宵,五本手工制作的简历完成。

    第二天,我带着其中一本就去投简历了。刚拿出来,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我心里很爽。当时,电视台并没有招工,但是美的集团正在进行全国的营销管理招聘,几千人报名,只招四名。虽然我也不太懂什么叫营销管理,但是想着多少和创意有关,而自己又在电视台实习过两年,所以就投了简历。我还清楚地记得面试官拿到我简历时的第一反应,他先是看了简历,然后看了看我,问道:“这是你自己做的吗?”我说是的。他就笑了笑,并没有扔到几个装简历的大箱子里,而是直接放在了桌上,然后让我等通知。

    我知道,第一轮筛选我肯定过了。

    不出所料,简历筛选这一关过了。

    第二天是笔试,我也过了。

    第三轮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在拿最后一试的考号时,面试官让每个人过来领自己的简历。问我的名字,我说我叫刘同。他说:“哦,那个黑色简历就是你的,对吧?”然后转身去找我的简历,一大堆绿绿的简历中,我的黑色简历孤零零地夹在其中,一眼就能看见。其实,某种程度的和而不同、孤零零也是一种特立独行和华丽丽啊。

    虽然简历不是我最终入选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相信,这本简历无比凌厉的姿势让它的主人也变得有特点起来。虽然最终我并没有前往美的集团工作,但是最后面试官告诉我:“你的简历让我们看到了你身上和其他毕业生的差异性。在观看简历的便利性上,你下了功夫,在色彩上,你选择了银色和黑色的搭配很抢眼,只是为什么你的简历做得那么厚?”是的,我的简历很厚。本来完全可以不需要那么厚,只是临时决定把平时写的一些文章都附在后面。是想展示一下文笔,更重要的原因,是要让简历显得厚,不仅厚,还要重。有的同学放了自己几十张照片,那个没用,显得轻浮。但是,放自己写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前几年,公司招了一个新人,他当年入职的简历附带了一本打印出来的小说文稿。姑且不论写得好不好,起码人家有毅力。现在,他成了主编。

    我妹去年读大四,我去看望她时,她正在找工作。我让她把简历拿出来给我看。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我妹的名字一遮,别说她们宿舍的八份简历了,就算你拿两份遮了名字的简历让我挑哪份是我妹的,我都挑不出来。专业一样,奖学金大同小异,专业课都中等偏上,都担任过班级或者院系干部,都有积极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都说自己开朗、热情、乐于助人。两页纸的专业课内容也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互相抄来的嘛。我对她说:“妹,你怎么也得放一张自己的照片吧。你连照片都不放,你当面试官是我啊。即使是我,我也分不出你和你的上铺啊。你这种简历只有三种可能性会被选上:一、你运气实在太好了;二、招聘单位太缺人,是人就要;三、你自己创业。除此之外,我实在找不出要选你的理由。”

    后来,我妹的自荐信重写了。写了父母的评价,写了我的评价,写了实习老师的评价,写了同学的评价。我和实习老师侧重的是能力评价,父母和同学是性格评价。这样的话,能够给面试官更多的信息来对她进行判断,总比和大家一起感谢面试官浪费自己的时间来查阅简历好吧。

    最后,你想想,你读了16年书,为的就是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第一步是写简历。于是,你就抄了一份。早知如此,16年前你还不如直接抄一份,抄16年,论概率,你早就找到工作了。

    工作一定要穿职业装吗?自己的个性都没了

    当年要参加招聘前,有两个问题很困扰我:一个是如何写简历;另一个是穿什么去面试。因为总怕自己不够好,所以很多同学都花了很多钱去彩打简历(就现在来看,真的是浪费钱,面试官根本不会因为简历是彩色的而觉得你与众不同。简历足够精练,你又足够出色,才是重点),花了很多钱给自己买一套西服(现在来看,其实也没有必要)。

    类似的问题,到现在依然会有很多人问起。有迫切想得到一份工作的新人,有职场打拼多年的老员工,甚至还有一些中高层的管理人员。

    职业装这个概念,在国内兴起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最初的定义,就是套装、白衬衣、A字裙(男士则是笔挺的西裤)。

    不可否认,这的确显得整齐划一、精神,在有公司活动时显得气派。可是,职业装不等于是为“职业”而装,这并非职场的标配,更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在衣橱里塞上很多好看、简单,但枯燥又雷同的衣服。

    什么服装才显得职业?没有定论。

    行业不同,对于职业装束的要求也不同。

    像我供职的传媒行业,着装上相对来说随意一些。平常自己喜欢的搭配,只要不是太离谱、太醒目,“给力”到让别人无法接受,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我的理解里,严谨的职业自然会对装束提出要求,比如警察、保安、客服、空姐、医生。对服装的要求,是会写在企业的规章制度里的。除此之外,其他企业不会对职业装有统一的规划和要求。这就给你留下了一片可以自己发挥的空间。

    @刘同:每次招聘会,看着一水儿职业装的应聘者就觉得别扭。虽然穿得精致、讲究,但是显得那么呆板。本来一活泼的人,性格完全被衣裳统御了。没有个性的参照,让自己出挑还是让衣服出挑是个问题。

    这不是我个人的感受,几乎是做人事的一些朋友的共识。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吐槽说原来在校招生的时候看见一个女孩,那种特秀外慧中、灵秀的感觉。今天来面试,和所有人一样穿着职业装,差点儿没认出来。怎么看怎么觉得原来的优点全没了,整个人被一套衣服耽误了。

    好多同学在招聘会上穿得特别职业范儿。那种职业范儿,让本身性格看起来挺有意思的你,因为听信了别人的建议,定制了套装。这种情况有点儿像前几年人们对奢侈品的痴迷。放眼望去,满街都是LV或古驰。香奈儿的小黑裙和套装是好,但需要相应的身材、年纪、性格来匹配。原本一个习惯了休闲、运动装的人,套上一款为了某种目的而套上的衣裳,绝对只会给自己丢分。

    人有个性,服装也有个性,或者说有性格。某种和你个性不合的服装,是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你驾驭的。因为,你穿上它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求你和之前有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说想适应,就能马上适应的。就像一个喜欢听德云社相声,拍着巴掌叫好,没事起哄喊“吁”的人,偶然去听次高雅音乐,虽然你能憋住让自己不鼓掌、不叫好、不起哄,可感觉是什么?毫无疑问,别扭!

    衣服是有性格的,是需要驾驭的。听信太多攻略,定制套装,会让你变成套子里的人,整个人的性格、特点都被“套住”,从有血有肉的自己,变成一个“木乃伊”一样套子里的人!你穿着别扭,对着镜子自己觉得不舒服,别人看着也奇怪。青铜圣斗士可穿不了黄金圣衣。

    为什么要穿职业装?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答案五花八门,万变不离其宗的却只有一个,因为它让自己看上去更职业。国外有一种“让服装说话”的理论:在你不能很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服装是一种让对方读懂你的选择。正如夏日里看到依旧西装革履的人,我们往往会将其归纳为保险代理人或广告人的职业范畴中,就是因为着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一度,我被调派到光线的广告公司去。因为对广告方面了解得不够,那一年,我扫光了衣橱里所有的休闲装,给新添的五六十件衬衣和西装腾出位置。这种正式的穿着给我带来了一点点信心——对着镜子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哦,原来我也可以有这种很正式、很职业的范儿。同时,我拜访客户的时候,这也起到了作用。让客户觉得,我是个有经验、有着某方面特长的广告人。

    一年之后,我就将这些服装全部扫除出去,重新回归到休闲装。因为我发现,随着我对广告方面的了解和能力的增强,我不再需要这些衣服来为我支撑自信和门面了。

    在你能力不够、经验欠缺的时候,职业装是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的,但前提是你有驾驭这套职业装的能力。与其在求职的时候盲目地选择职业装,不如等入职之后,慢慢私下适应环境。当然,可以让能驾驭的职业装陪你走过那段不成熟的日子。反过来说,职业装是对能力不足的一种外在弥补。重要的还是你是否具备胜任这个职业的能力和资格,如果能力足够,即使你穿着休闲装去拜访客户,客户也会对你非常尊重。

    很多人误解了职业装的作用,觉得职场必须着职业装,或者这就是自己最经典的“战衣”。在这个美丽的误会中,与其说是职业装,不如说是职业“装”。不可否认,现在是个“装”字横行的时代:专家学者装“专业”,装“睿智”;有些明星装“无辜”,装“可怜”;名人夫妻装“恩爱”,装“和谐”。

    我们这些人什么也装不了,只能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职业“装”了。

    不过,是装的总有被戳穿的一天。专业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你的谈吐、对行业的认知、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甚至一个关于你对企业的微小的认识。职业装不是万能药,更不是保护罩——总能护住你不够职业的罩门。在很多高层管理者看来,在有对外活动,需要展示形象的时候,职业装才是必需的。平素里总是职业装束的,反倒偏偏是一些办公室里的新人。因为你在其他方面的信心不足,所以才需要职业装带给你勇气。

    对职业装束要求不高,没有制服和工作服的行业,只要衣服干净整洁、不脏不臭、不非主流,就足够了。

    想要成功求职,面试前要做哪些准备

    “请问你求职的是什么职位?”

    “是你们通知我来的,我不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呃……)

    “请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你们光线电视台的节目。”

    (这……我们不是电视台……对不起,让您失望了……)

    “请问你最喜欢我们公司哪个节目?”

    “我最喜欢看你们的那个《超级访问》。”

    (噢……李静姐的公司出门右转打辆车,不跳表就到了……)

    “请问……”

    我还记得刚入行时,我要去报道歌手A的发布会,到了会场问:“请问这里是歌手A的发布会吗?”两位迎宾的礼仪小姐互相看了一眼对方,然后朝我笑了笑,摇摇头。她们甚至都没有告诉我这其实是歌手B的发布会。我永远都记得她们不屑的眼神,以及她们连纠正我都觉得浪费时间的表情。后来,我释怀了。在职场中,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很直接地告诉你——你的问题在哪里。他们都会非常有礼貌地笑一笑,然后送走你,心想这一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你。后来,当我遇见很多求职者常常让我很尴尬的时候,我都会很直接地指出来。就算让对方当场尴尬一阵,也总比未来要尴尬很长一段时间好得多。

    虽然求职者常常在出问题后很有诚意地表示了歉意,但我心里很清楚,对方并没有那么了解我们,所以我们公司的名字并不常出现在他的思考体系中,说错是很正常的。对方也不足够重视我们,导致会犯这样的错误。对方太急功近利了,其实面试官并不是不能接受求职者的口误,然而求职者一上来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在乎而犯的错误,证明求职者对自己的把控力并没有太多的把握。当我们指出问题后,求职者立刻道歉,证明他们认为他们的某些缺陷被看穿,于是立刻进行弥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是真的很了解你的求职公司,真的只是口误,你是不会那么在意这件事的,但恰恰是你觉得我们认为的口误不仅是口误那么简单,以致你慌乱了。

    以上这些,换个说法的话就是,如果你是很自然的求职者,你不会选择那样一系列的面试方式。只有为了面试而面试的求职者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回答。

    站在HR的立场上看,当然希望碰到的是一个对自己所代表企业无比钟情的应聘者。曾和某个大牌护肤品品牌的HR聊到她招聘时的做法,她用最简单的几个问题帮助她形成判断。她会设计很多问题,如果你对护肤品或该行业不是很了解,那么即使隐藏得再好,也会破绽百出。例如,她会问今年彩妆的流行色。对她来说,这个答案不应该是“白色”或“紫色”那么简单。她会仔细观察求职者的眼神,甚至肢体语言。她会问求职者是否使用过自家的产品、留意过哪个柜台、对美容顾问的评价,以及自家产品近期在做的推广有哪些。

    “如果真的有兴趣,他们连说话的时候眼睛都是放光的!”

    “就如同你和我谈论人力资源管理,我也会滔滔不绝。这是人之常情,谈到自己喜爱的事物,你压根儿就不想让面试官插嘴。”

    如何设计开场白,对方才会对我刮目相看

    “你好,我叫×××,来自×××。”

    对不起,这样的介绍大家都听麻木了。我想,如果你没有太惊艳、太突出的亮点,注定了你已经在对方心里被×××。

    开场白很重要,无论是求职、面试,还是在工作中结识伙伴、谈判、会晤。公共关系学自诞生以来,就反复提及一个首因效应。很多人幼稚的一面在于,费尽力气,打造了自己的发型,精心地打扮了自己,甚至对“面试、谈判、会晤三千问”这种厚厚的指导书里的内容倒背如流,却偏偏忽略了如何打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场不对,精力白费。你能想象,一个看上去很职业的人一开场就让你发现他的秘密,原来他是个生涩或者笨拙的新手吗?

    “华丽丽”是个形容词,看上去比较犀利。其实,朴素一点儿来说,我愿意将它视为十五秒的问题。根据资料显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前十五秒,是关键时刻。如果在十五秒内,你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那么恭喜,你也华丽丽了。

    “嘿!我注意了一下,你们公司提供的职位,和招聘展台周围的人群一样吸引眼球。”

    这句话有没有一点儿随意?

    有,可是起码要比上来就是“我叫×××,来自×××”好得多。在一片“×××”声中,你会变成提神的咖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打开你的雷达,从一片声音中,找出雷同的点,然后想出自己要说的话和要做的事情。出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关键就在于,你是中肯的,而且与众不同。

    当然,重要的是十五秒之内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当一个人拘谨而小心地、直勾勾地盯着你的眼睛,或者垂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尖,手里紧紧地攥着自己的简历或资料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哦,原来他不过如此。

    十五秒,很短暂,也很漫长:短暂到只能让人完成一次粗略的自我介绍,漫长到可以形成有效的、互相了解的沟通。

    “我喜欢业务员这份工作(我是来应聘业务员的),我一直好奇日用产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想了解它(我知道应该先了解产品,再进行推销)。”

    “那你对日用产品市场有什么看法吗?”(你是不是具备经验,或者真的了解,我们想录用这样的人。)

    “我觉得……你觉得呢?”(你觉得我怎么样,从回答里给我一个答案。)

    哪种方法更具有效果,你可以自行体会一下。

    聪明的人十五秒之内会用各种各样的情绪来制造一些小的交流。貌似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十五秒之内已经对过几次眼神,交换过几次双方的想法了。兴高采烈的时候,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让人觉得很有趣,让人有谈下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