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17 善用网络

    在互联网上,最卑劣可恶的观点也能打扮出一副合情合理甚至权威专业的样子。最起码,学术出版机构和大部分公立图书馆会查验出版收录书籍等资料的可靠性和语言风格。互联网至今却仍然是“狂野西部”,根本无人查验。你只能靠自己了。

    就其本身而言,“互联网”并不是权威来源,而只是传播其他资料罢了。善用者知道如何评估网上信息的质量——他们会运用本书中介绍的各种规则。比如规则13:信息来源是 哪里?很多网站在这一条上都说不清楚——红灯亮了。消息人士可靠吗?(规则14) 公正吗?(规则15) 这些网站是不是在推销某种观点,或者操纵你对某个议题的看法?他们的伎俩包括夹带私货(规则5) 、采用缺乏代表性的数据(规则8) 、非主流或虚假“专家”意见(规则14和16) 等。你最起码要多方查验,看看其他与之没有关联的网站怎么说(规则16) 。

    善用者还会深度挖掘信息,而非停留在一般搜索的层次上。搜索引擎是搜不到“一切信息”的——差得远呢。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个主题,最可靠、最详尽的资料往往存放在数据库或其他学术资源中,普通搜索引擎根本触及不到。你可能需要密码才能看,去问问老师或图书管理员吧。

    善用者可能也会去查——要小心!——维基百科。反对它的人经常说,“维基百科谁都能上去写”。这是真的。因此,有时维基里面会包含虚假的、诽谤性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偏见。尽管如此,维基百科的开放性也是一种优势。每一个词条都会不断得到其他用户的审查修订。许多用户也愿意补充或改进词条。随着时间推移,不少词条都会越来越全面中立。维基的编辑有时会在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加以干涉,部分热门词条也会部分禁止编辑功能。但是,从结果来看,维基百科的错误率 (别忘了规则9!) 是很低的,甚至比《大英百科全书》还要低! [3]

    善用者当然也明白,直接引用维基百科(其他百科一般也不行) 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是不行的。维基百科的宗旨是整理归纳某一主题的相关知识,然后指引读者去查阅真正的信息来源。善用者还会警惕夹带私货、抹黑反对意见等现象的蛛丝马迹——对任何 来源都要这样。

    每个引用源都是一群有局限、有偏见的人写出来的,有的坦承存在不足,有的则没有。能够快速修正至少与避免偏见、错误同等重要,而维基百科在这方面无可匹敌。随意增删几分钟内就能改回来。每一处改动都有记录并附带说明(参见各页面的“查看历史”标签) ,有时还会引发热烈讨论(参见各页面的“讨论”标签) 。还有哪一个引用源有如此强的透明度和自我修正能力?善用互联网的用户们不妨加入改进维基百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