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35页

第135页

    这让我又想起了传言中王尔德的那句名言:“Everything in life is about sex,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 ”翻译过来就是,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关于性的,除了性本身,因为性本身是关于权力的。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也是如此。少数几位男性靠父系氏族之间的征战获取了巨大的权力,进而垄断了性资源,和身边的女性生育大量的后代。然而,在一个自然群体中,男性和女性的数量之比大约为1.1∶1,如果绝大部分女性都被极少数男性垄断的话,其他的男性怎么办呢?

    在今天这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男性找到配偶并且留下后代的概率大大提升了,而在新石器时代却不是这样。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男性Y染色体的多样性骤然降低,这可能意味着,当时的父系团体之间曾经展开激烈频繁的征战,生育机会被高度集中了。旧石器时代智人部落之间曾有的暴力冲突,到了新石器时代变得更加激烈了,因为农业使得人们无路可退。

    在采集和狩猎的时代,人们居无定所,交战失败的一方可以迁徙到别处生活。然而新石器时代的时候,农业使得人们定居下来,土地、房屋、牲口都成了私有财产,胜者将得到全部,败者将失去所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交战双方往往会以死相搏,于是很多男性战死,而与女性生育的权力则集中在了少数胜利者手中,他们是被一场场胜利筛选出的统治者和战斗英雄。

    科研团队根据数学模型推测,在新石器时代,成年男女的婚配比例为1∶17,大多数男性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后代,他们在性的极度匮乏之中黯然离开了历史舞台。

    性的匮乏使得男性一刻不停地相互竞争、打斗甚至彼此残杀,广泛且频繁的暴力行为在新石器时代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随着农业生产、陶器制作和驯化牲畜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人口、资源、性也伴随着权力而愈发集中和分层,一切前置条件都准备好了,华夏大地上的先民离迈入文明的门槛只有一步之遥。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大洪水到来了。

    第9章

    洪水与华夏

    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当大禹站在怒吼的黄河岸边时,他一定会表情凝重地思考一个问题:这漫天洪水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洪水浩劫

    在世界很多地方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着关于上古时代大洪水的内容,从两河地区的写满楔形文字的泥板到无数信徒视之为真理的《圣经》,大洪水存在于很多民族的记忆之中,当然,华夏民族也是如此。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数千年来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流传,直到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大禹的石雕拓片还依然被选定为夏商西周部分的开篇。然而,今天的学界在讨论大禹和他所治理的那场大洪水时,却有着并不统一的态度。有人认为,这场大洪水其实更像一个虚构出来的寓言故事,目的在于给夏王朝的建立提供合法的依据,是个政治宣传;而更多的学者在对照古代文献和地质线索之后认为,这一场间接促使夏王朝建立的大洪水是确实存在的,已经有不少证据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大地确实被一场惊天动地的洪水浩劫所洗礼,而这场浩劫所引发的一系列匮乏压力,也使得华夏民族破茧成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如果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那么那场洪水又是从何而来呢?目前来看,可能性比较大的有两个,一个是“从地下来”,另外一个是“从天上来”。何谓“从地下来”呢?这需要从青海省的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始说起。

    1982年,在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学者们在青海省东部民和县官亭盆地的下喇家村附近发现了一处遗址,根据考古学的命名习惯,这个遗址也就被命名为喇家遗址。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研究所联手开展了对喇家遗址的发掘工作,根据碳–14的定年结果显示,这个遗址距今大约4 000年,从出土文物的形制来看,属于齐家文化。由于这个遗址的特殊性,它还有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称谓,即“东方庞贝”。

    之所以会这么称呼它,是因为遗址中有很多的细节和线索都表明,这个遗址是在上古时代的某一天被突然毁灭的,当时这个聚落里的先民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就集体暴毙,他们死前最后一瞬间的动作几乎被完全定格下来,其惨状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非常类似。在这个遗址中,考古队员先后清理出了25具尸骨,其中有14具尸骨是在同一个房间里,有的双腿大开,呈劈叉状;有的身体拧转,呈侧卧状,最让人难过的是有一位女性尸骨怀中还抱着一具小小的骷髅,那具小骷髅仿佛还在用手揽住这位女性的腰部,可以想见,在死亡来临的瞬间,这位女性还紧紧护着自己怀中的孩子,即使是死神也没能将两人分开。

    这些尸骨之所以被保存得这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骨骸在被发掘之前一直被大量的红色黏土所包裹,这些黏土呈碱性,而且富含钙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好的保存条件。也正是这些黏土,使得这个被瞬间毁灭的史前遗址与华夏文明的诞生建立起了某种隐秘的联系。

    不少在现场调查过的学者都注意到了红色黏土的存在,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这些黏土到底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把喇家遗址里的先民包裹住?通过对附近的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学者们在喇家遗址不远处的山壁和地面发现了一些裂痕,有的裂痕宽度甚至超过半米,从结构来看,这些裂痕是由地震引起的,在裂痕的内部,还以各种形式填充着那种包裹尸体的红色黏土,由此看来,在上古时代是先发生地震,造成地面裂缝,之后大量红色黏土汹涌而来,不仅填满了地震造成的缝隙,也吞没了不远处部落中的人们。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岸边,从地理环境来看,红色黏土最可能的来源就是黄河,黄河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淤泥和沙土,而洪水扫荡过后,水流退去,之前水中的泥沙就会沉降下来成为那些面目可疑的红色黏土,因为这些黏土曾经混杂在水里,所以可以充斥进各种缝隙之中。

    那么,是黄河泛滥的洪水杀死了喇家遗址中的先民吗?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喇家遗址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4 000年前左右,喇家先民所生活的区域大约比当时的黄河河床高21米,而且,喇家遗址位于黄河北岸,房屋的门是朝向北方、背对黄河,所以,即使黄河洪水泛滥,也不会直接冲进屋里,里边的人有足够的时间逃脱。

    这一切迹象都说明,大约4 000年前的某一天,生活在喇家遗址的人们所遭遇的,不仅仅是一场大洪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仔细梳理了各种证据之后,做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那就是大约在4 000年前的某一天,喇家遗址的人们突然遭遇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其强度可能在6级~7级之间。突然坍塌的房屋活埋了屋里所有的居民,喇家遗址也在这场地震中化为一片废墟。没过多久,一场恐怖的大洪水又席卷而来,将废墟和废墟下的人们浸泡起来,之后洪水渐渐退去,沉淀的红色黏土不仅填满了地震造成的裂痕,也将废墟下的尸骨包裹起来。这个地震加洪水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考古中发现的很多事实,并且合乎逻辑地把这些事实串联在了一起。

    然而,有的专家听到这个理论后,却拍腿大笑,连说荒谬,因为黄河根本发不了那么大的洪水。专家们测算,即便是用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流量来模拟,喇家遗址一带的黄河水域也只能上涨13.08米左右,而喇家遗址的先民所生活的区域比当年黄河河床高21米左右,两者之间相差将近8米,所以大洪水不可能淹没喇家遗址。

    真的不可能吗?真的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