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50页

第150页

    光绪初年的清朝并没有完全从两次鸦片战争的余波之中恢复元气。如前所述,在鸦片的精神依赖性和高额回报下,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山西省,无数的农民出于贪婪而大规模地种植罂粟,这使得本来就已经极其紧张的粮食储备更加紧缺。就在这时,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干旱开始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省显现,一些地方文献开始出现粮食歉收的记载。1876年,旱情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山西的一些县城由于粮食歉收,已经有人开始吃树皮、草根饱腹,但对于这场灾荒来说,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1877年,山西各地迎来了全面旱荒,粮食大面积绝收。一些有逃荒经验的民众知道,如果留在当地,多半是九死一生,大灾临头之际,老百姓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当地知府得知老百姓要逃荒,立即赶赴现场,苦苦哀求百姓不要离开家乡,并且承诺一定会赈济百姓,老百姓见状,哗啦一下跪倒一片,说:“多费知府大老爷好心,念我们饥寒,就是每家与我们三两斗麦子,能吃几日?”百姓们知道,现在趁尚有体力时,逃跑是上上之策,要是跑到了有收成的地界说不定还能活下来。于是,百姓四散一空。

    匮乏带来的恐惧在华北各地迅猛蔓延,逃荒渐成大势,有的地方官员因为无力阻止百姓逃难,绝望之下悬梁自尽。在极度匮乏的环境之中,人性是非常经不住考验的,正如闪电之后总是紧随着雷鸣,绝望之后也紧随着疯狂。在当时的灾区,谣言四起,饿疯了的百姓们纷纷传言,说当地的一些大户人家还有余粮,这当然勾起了一些饥民的歹意,大户人家院门被众人砸得响个不停,与砸门声相伴的是歇斯底里要粮的嘶吼。可是灾情已然至此,地主家也没余粮,而且就算是有粮也不可能施舍给外人,在当时的灾区,有粮活,没粮死,这个逻辑清晰直白到任何人都能够轻易理解。对于砸门要粮的灾民,大户人家自然闭门不答,外边的灾民先是叫骂,在没有得到他们满意的回应后,灾民们想到了一个极其阴暗的索粮办法,在当时的城镇中,尸体已经铺满了街道,有灾民竟然就地取材,把死者头颅剁下来扔进大户人家院里以示恐吓。然而讽刺的是,投掷人头也是需要体力的,随着灾情的进一步加剧,这种扔头索粮的疯狂行为都消失了,没有人再有那种体力了,弥漫在灾区的恐怖更深了一层。

    北京大学的郝平老师是研究光绪初年这场灾荒的专家,他曾经提到有一本清朝人回忆这场灾荒的书,名叫《晋灾泪尽图》,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位来自南方的客人,路过山西的时候正好赶上这场灾荒,妻子被活活饿死,客人忍不住号啕大哭,但是他身边的人立即把院门关上然后示意他安静,这是因为当时在灾区已经有了抢尸而食的事情发生,只要有人在院内哭,外边就会有人知道这院子里死了人,凶徒就会闯进来抢尸体吃。南方客人害怕之余就问对策,身边的人说等到了夜里,咱们再把死者埋入院内,让她入土为安。当天夜里,他们小心翼翼地安葬好尸体,生怕惊动抢尸人,等第二天天亮了两人再到院子里一看,发现院子里埋的尸体已经被人挖出来吃得只剩骨头了。

    然而,这些惊悚的惨案在当时的灾区根本就不算什么,当《申报》在报道这场灾情时,这些都属于那种一句话即可带过的小事:“即已葬之尸亦遭刨食,即有预防锁寄屋中亦被人盗去充饥,且不惟自食也。”

    一个地区一旦发展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就标志着社会秩序的彻底崩溃。由于灾情太过严重,大量无人收敛的饿殍迅速腐败。人类已经不能食用了,但是对于食腐的狼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美味,于是腐烂的尸体吸引了大量野狼进入人类活动的区域,这使得灾区又出现了食人的狼灾。狼群在灾区各地四处游荡,捕食灾民,与它们遭遇的人很难留下全尸。

    到1878年的时候,灾情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有外国传教士回忆说,在山西的一些道路上,无数面如僵尸的灾民摇摇晃晃地走着,野狗则跟在这些灾民身后,一阵风就能吹倒几个难民,倒地的人还没咽气,就被扑上来的野狗分食了。还有的外国传教士回忆说,当时他实在饿得难以忍受,想找一户人家要口饭吃,于是他就走进一间民宅讨饭(连洋人都不得不要饭了),然而他敲门许久都得不到回应,无奈之下,只好进屋搜寻,结果发现这户人家已经全家饿死在屋里,由于无人敛尸,尸体堆在一起发臭,引来无数的苍蝇下了密密麻麻的蛆,以至于聚集在一起的蛆好像在流淌,这个传教士吓得夺门而逃,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迈入任何一户人家。

    从当时《申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对当时灾情的恐怖程度了解一二:

    “灵石县三家村92家,全家饿死的72家。”

    “北杜村300家,全家饿死的290家。”

    “窑南村85家,全家饿死的74家。”

    “南里村130家,全家饿死的50家。”

    “董保村除了6口人,其余全部饿死了。”

    在灾情最严重的山西,当时的太原府的人口从100多万骤减至5万。这场灾荒蒸发了太原府95%的人口,太原几乎成了一座鬼城。

    这场浩劫在最后结束之前,其恐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有人回忆说,他路过灾区时,听到自己的马车会一边行进一边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他探出头一看,发现路上满是累累白骨,那咔嚓声是车轮碾碎死者骨头的声音。这人吓得坐回车里不敢再看,过了一会儿,起风了,大风吹进车里很多黑色的毛发,那人定睛一看,发现吹进来的全是死人的头发,有的头发甚至能辨认出死者生前的发型。当时的灾区,饿殍遍野,那些荒野中的尸体,头皮会被喜鹊和乌鸦啄烂,头发也会因此失去附着,此时,只要一阵风吹来,死尸的头发被大风吹遍原野。是的,这场灾荒最终已经到了平地吹起黑毛风的地步,灾民们曾经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证据也就这样被吹散在风里。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对这场灾荒的描述是,地狱也不过如此了。

    这场灾荒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又以1877和1878两年为甚,这两年分别为丁丑年和戊寅年,所以这场光绪初年的灾荒也被后世称为“丁戊奇荒”。

    最悲观的估计认为,丁戊奇荒中被波及的人口超过一亿,一千多万人被活活饿死,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灾荒连绵不绝,然而,人们在描述光绪初年这次华北灾荒时,却特意用了“奇”这个字以作形容,足见这次灾荒给时人留下了怎样极端的印象。

    造成这场灾荒的原因有很多,气候恶劣、人口繁密都是重要因素,然而,当时的众多清朝官员都对造成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给出了相似的解释,在他们看来,万千黎民饿死,分明是过分种植罂粟所致。

    曾国荃表示:“此次晋省荒歉,虽曰天灾,实由人事。自境内广种罂粟以来,民间积蓄渐耗,几无半岁之种,猝遇凶荒,遂至无可措乎。”(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申报》则更加直白,报道中甚至用了质问的口吻:“山西自广种罂粟以来,五谷所产渐少,民间毫无盖藏,一遇旱荒立见其拙,此尚谓害而不由罂粟,其谁信之?”

    是的,罂粟进入中国后被广泛种植,逐渐挤占了大片产粮耕地,致使匮乏像大坝后的洪水一样不断地积累着势能,直到一场旱灾袭来,匮乏的力量倾泻而下,横扫华北,以致千里无人烟,万民转沟壑。

    很多年前,当第一株罂粟花被种在清朝的国土上时,有人能想到太原府后来会因此成为一座鬼城吗?

    很多年前,当第一根燃着迷离香气的鸦片烟枪被某个中国人举到嘴边时,有人能想到后来华北会因此变成一个狼群游荡的亡者之乡吗?

    在匮乏最深重的地区,吹起的风是黑色的,鸦片的颜色也是黑色的,这是巧合吗?

    也许是吧。

    [1] 《清高宗实录》 卷1039,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庚戌条

    [2] 出自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云南巡抚伊里布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