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386页

第386页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英国的大选将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送进了首相办公室。他作为新首相取代温斯顿·丘吉尔,坐到了会议桌旁。此时,随着轴心国两个伙伴的失败,同盟国将全部注意力转向对日作战。

    日本计划对澳大利亚进行的侵略在1942年被提前制止了。在广阔的太平洋海域上,那些距日本本土有3 500公里之遥的国家,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新型的两栖作战,被称为“跳岛作战”。

    在1943年7月开始的一致进攻行动中,盟军绕过了某些日本完全控制的大岛,攻击了那些可以提供空军基地,使飞机得以骚扰日本海上供应线的岛屿。这样就能够使许多岛上的日本驻军饿得无法战斗。看看地图就会明白,这一行动的规模有多大。哪怕在每百座岛屿中只占领一座,你仍能明白,太平洋战争何以使那么多人付出了性命。

    进攻以夺取所罗门群岛中的兰多瓦岛为起点。到那一年底,布干维尔岛和新佐治亚岛上的孟达空军基地被攻陷,莱城日军陷入包围。此时盟军向吉尔伯特群岛突进,并开始大迂回行动。

    1944年,日本人发现要咀嚼咬进嘴里的东西困难至极。尽管许多岛屿不过是珊瑚礁,盟军占领这些岛屿却至关重要。在外围的弧圈上,盟军在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和伊尼沃托环礁上登陆,并大胆突入马里亚纳群岛。随着8月份克复途经的关岛,盟军有了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可以轰炸日本列岛最南端的九州。从新几内亚沿岸的艾塔佩北上,随后夺取了霍兰地亚及阿德默勒尔蒂和斯考滕诸群岛。还在加罗林和摩鹿加群岛登陆。10月19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踏上菲律宾的莱特海岸,实现了诺言。

    与此同时,在亚洲大陆上,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日本人被逐出印度。由于缅甸通往中国的公路仍在日本人手中,盟军便开辟了从印度飞越“驼峰”(即喜马拉雅山脉)抵达陪都重庆的常规空中运输线。随后发动了艰苦而成功的战斗,迫使日军退出缅甸丛林。

    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始于1944年末,当时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已成为对日本工业目标全面空袭的基地。这一行动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因为日本在1 000公里之外。1945年3月,为期1个月的夺取硫磺岛的战役,使美军轰炸机有了距横滨750公里的基地。随后在4月份又攻占了冲绳。在击败德国的同时,“二战”中最大的空袭可以在325公里之外发动了。此时,在东南亚,蒙巴顿将军已可以宣布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军队全面战胜不再高呼“万岁”的日军。

    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代价震惊了盟军,他们深知进入日本本土的战斗会造成更大的牺牲。从欧洲战场抽调军队的时候,科学插手其中,给战争带来迅速又恐怖的结果。

    全世界的物理学家早已指出,如希腊人所相信的,原子并不是基本和不变的实体。通过原子裂变,将“物质”转变为“能量”的研究难关,只限于需要确保足够数量的“可裂变”物质使实验成功。实验基础上的关键公式,已经藏在逃亡的德国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头脑中,从德国带到了美国。

    同盟国方面知道纳粹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继续对原子进行研究。正因为这一点,英国才对纳粹控制下的挪威尤坎的一座“重水”工厂大胆实施了毁灭性的轰炸。此时,恩里科·费米、莱斯·梅特纳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已经清楚地知道,原子能的发现会把一种强大的武器置于捷足先登者的手中。这一紧迫的问题压到罗斯福总统的肩头,一间绝密的原子实验室——本身就是一座城镇——便在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兴建起来。

    1945年7月16日,在一起合作的英美科学家得以目睹人类前所未有的首次原子弹爆炸。地点在新墨西哥州白沙沙漠中。8月6日,第二次爆炸发生,目标地是日本的广岛市。在这次无坚不摧的爆炸中,该城的五分之三被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受伤。3天之后,第三次也是更厉害的一颗原子弹投到了长崎。

    这些事件,连同苏联对日宣战并挥师进入中国东北,迫使日本屈膝投降。确信他们的裕仁天皇仍可在位之后,日本人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正式投降。这是1945年9月2日,为对日胜利日。

    全球大战的梦魇结束了。不过,当广岛和长崎被炸的详细报道发表之后,全人类都意识到,一个动荡不安的新纪元开始了。那项重大发现不可能被美、英两国永远保密。这一可怕的力量被人掌握之后,世界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寻求答案,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联合国。

    71

    联合国

    美国如何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领导者并对新兴国际关系的参与者。

    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嘲讽说:“只要战争被视为邪恶之事,便总会有其魅力。当它被看作粗俗之举时,也就不受欢迎了。”若是他以“无益”代替“粗俗”一词,此说就会更接近真理了。如谚语所说,军队不仅匍匐前进,而且还满怀希望;一个胜利者得到回报的希望——财富、新的领土、更好的生活,或者反讽地说,和平。把这些希望全拿走,军队就会停止不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似乎就是如此。乐观主义者称之为“结束战争的战争”,并且坚持认为,不可能再次发生同样的机械化屠戮,因为即使对胜利一方来说,战争也是全然无益的。但人类是依习惯办事的动物,而且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是很缓慢的。过了20年,另一场战争爆发了。发动战争的一方指望能够得到一次迅速、狂暴、获益的胜利。结果他们却战败了,他们的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们的政府也垮台了。然而胜利的一方同样损失惨重——即使没有损失更多的话。苏联的大部分城市成了废墟。中国陷入了内部纷争。大英帝国部分解体,其领导权的重担移到了美国的肩头。为了维持其经济发展并维持国际贸易,美国只好着手对前盟友乃至敌人提供财力支持。(这一援助很快就起到几乎更致命的作用,那是后话。)

    长崎上空的原子弹蘑菇云的后果不仅使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刹那间破灭;还如同一根手指指向天空,仿佛在警示人类:使用核武器的战事清楚地表明“胜者无获”。只有换用某种新的仲裁方式了。

    在投下原子弹之前,温斯顿·丘吉尔就曾提议,美国、英联邦和苏联要团结起来创建一个如同建立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一个史无前例的组织。此举实为当务之急,尽管国际联盟以失败告终,这一观念却得以留存。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预见到战争留下的浩劫和灾难,便于1943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于翌年9月在蒙特利尔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该总署简称为UNRRA,于1947年改为国际难民组织。)

    1944年4月,联合国筹组教育及文化重建组织的建议在伦敦的同盟国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当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44个国家参加了第一次联合国货币金融大会,旨在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改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状况。

    最后,在10月份召开的邓巴顿橡树会议后,“三巨头”公布成立联合国的常设国际组织的建议。该建议由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在雅尔塔共同签署,1945年于旧金山制定出详文。《联合国宪章》在联合国大会中为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提供了代表席位,而更有权力的安全理事会则由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和法国——另加6个经选举产生、任期2年的其他成员国组成。还创建了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一个国际法庭。日常工作由秘书长为首的秘书处负责。第一个担任这一职位的是挪威人特吕格夫·赖伊。

    安理会成员应该如何投票产生的问题,一开始就遭遇到困难。照克里米亚会议上的最终安排,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足以否决除相关程序之外的任何提案。

    在波茨坦会议上,盟国曾经同意将德国和奥地利分开。这两个国家的首都,尽管都在苏联管区之内,仍各自分为4个部分。当苏联在其管区和其他3国占领军控制的辖区之间落下“铁幕”时,英、法、美仍把军管政府的司令部设在维也纳和柏林。苏联对这一安排感到厌烦。为了强迫同盟国迁出苏联辖区,苏联政府于1948年采取了封锁所有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的措施。美国对此的回应是建立“空中走廊”,即从法兰克福通往柏林的短途空运,以供应法、英、美管区内食品和燃煤等必需品。在紧张情绪增长的一年半后,问题提交给联合国,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了封锁。苏联不但没有从他们占领的巴尔干诸国撤军,反倒将这些国家越来越紧地拉进自己的轨道。最终,依靠一幕政变的把戏,他们在1948年将捷克斯洛伐克拉到了铁幕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