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野蛮生存: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9 > 眼界——一心赚钱的人做不了大事业

眼界——一心赚钱的人做不了大事业

    曹国伟:创业需要的不只是机遇和条件,还需要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马云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其实阿里巴巴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赚钱。很多人把这句话当作是马云在装深沉,然而只有真正在做事业的人才能懂得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一个企业、一份事业到最后,都是在完成一个信念、理想和追求。也只有这样,一个人、一个企业抑或是一份事业才能不断突破、永无止境。

    2017年4月17日是新浪微博上市三周年的纪念日,而今微博的股价比IPO(首次公开募股)时增长了近两倍,微博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年轻的百亿美元市值公司。同时,对于新浪总裁兼董事长的曹国伟来说,这也是他进入新浪的第18个年头,18年的新浪路,曹国伟殚精竭虑。事后他总结道:“要想在互联网行业这个迭代飞快、资本巨大、竞争惨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人们需要的不只是机遇和条件,还要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互联网行业里,资本带来的浪潮不只让许多人拥抱财富,更让绝大多数人埋覆在巨浪之下。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时代,往往一个时代结束后,能活下来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哪怕新浪今天看上去已经足够成功,但曹国伟的心依然无法安定,他看到了新浪在不久便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竞争中,而在这时,他常常想到的就是那八个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用户时间的竞争无法避免

    在当下这个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商业时代,微博与今日头条、微信等诸多公司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满足用户获取信息、消费内容的需求,这导致几大巨头之间直接或间接地都会存在竞争。而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红利逐步消失的当下,当用户被挖掘殆尽,时间竞争就成了重点,换句话说,不同网站与APP之间的争夺不再以新用户增长为核心,而是以用户在自身产品上的“使用时间”为关键。

    总体来看,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让内容的创造、分享走向便捷;另一条则是,当海量的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上时,用户只需要获取和他相关的信息,换言之就是,通过精准定位与私人定制来向用户推送对他有效的、感兴趣的信息。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不同时代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在门户网站时代,用户在网上被动接收网站人工加工后的信息;在搜索时代,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社交时代则是通过人工分发;时至当下,机器分发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曹国伟的新浪微博,就是这样一个包含了社交与强大机器分发能力的传播平台。

    曹国伟认为,当下新浪微博最有力的竞争者并不是QQ或者微信,而是从“专做精准阅读内容推荐”起步的“今日头条”。在他看来,今日头条与新浪微博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虽然两者的基本领域不同(今日头条主做智能推荐体系,微博主做社交),但本质上却都是通过传播关系来传播内容,如今微博开始涉足信息推荐方面,今日头条也开始向社交领域发展,可以说双方都进入了对方的领域。

    两个巨头分别渗入对方的领域,矛盾必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曹国伟在这方面也并不是很担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虽然说微博可以做推荐,今日也可以做社交,但是一个平台根本的基因不会改变,在这个平台上的用户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也不会改变。”

    今日头条最基础的是智能推荐体系,推荐的基本以短内容为主。而一个平台要想具备社交属性,最核心的一点是要建立起账号体系,在当下的互联网市场中,今日头条或者其他类似平台目前都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体系,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特性非常难。

    曹国伟同时也提到了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这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性媒体时代必将来临,各大平台之间也必然会形成推荐与社交相结合但各有侧重的综合体系。但到那时,相信微博本身的信息推荐体系也将真正成熟。

    ◎ 微信与微博之间未来是否会有一战?

    微信与微博之间未来是否会有一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无形的交锋实际上很早就已开启。从网络结构来看,微博本身是一个公开平台,不具备私密性,并不适合做非常强的社交互动,而微信则是一个天然的通信工具,而后的发展实际上是在通信的基础上增加了传媒属性,微博早期就具备社交跟媒体两个属性,但微信发展起来以后,把用户的部分社交需求分流了过去,此后还推出了具备一定媒体属性的朋友圈,这对微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公司必须通过打造规模效应来实现效率的提升,因此,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很难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也难以出现竞争壁垒,所以产品的增长势头是非常重要的,势头一旦降下来,对平台的影响会非常大。当微信推出朋友圈来对微博进行分流的时候,曹国伟在分析了竞争环境、市场情况、自身定位后,做出了决定——跟微信进行差异化竞争。

    所谓差异化竞争,其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把微博的公开性、媒体性和传播性做得更强。曹国伟确信,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里,私密性社交和公开性社交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

    在具体的执行上,微博当时做出了以下三个改变:

    一、强化内容生态建设,全面布局短视频、直播,以及加强垂直领域内容的拓展。

    二、不断提升内容的发布效率与传播效率。

    三、在获取新用户方面,向三四线城市去发展,向年轻的用户去发展。

    这一改变的结果证实了曹国伟对互联网整体商业战略分析的正确性,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在受众群中被明确地区分开来,双方各自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得微博成功渡过了这次“朋友圈”危机。

    ◎ 战略前瞻性与执行效率让微博脱颖而出

    2017年4月17日是微博上市3周年,同时也是曹国伟加入新浪的第18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他参与了新浪所有的资本运作。用他的话来说,微博的上市路演是他所见过所有路演中最惨淡的,而路演的主角就是他。之所以惨淡,原因有两个:其一,当时的整体环境十分不利,2014年正值国际经济的低迷期,大量IPO的股票都跌破了发行价;其二,当时并没有人觉得微博作为社交平台会具备很强的增长势头,很难成为有价值的大平台。

    但微博终究还是成功了,过去微博连续9个季度盈利,曹国伟当初跟投资者们宣讲时阐述的商业路径、策略,包括怎么增长用户、流量转化等,如今也都一一实现,甚至做得比当初还要好。对于这一结果,曹国伟说道:“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在一个新的、颠覆性的时代到来之前,抓住第二次机会,微博的成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幸运的事情。”

    的确,互联网企业要成功,首先需要的就是对未来趋势做正确的判断。新浪早在10年前就对微博有了一个战略前瞻性的判断——未来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必然是社交媒体,而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曹国伟就开始设法激发团队的整体执行效率。

    “我们确定了要做微博后,集全公司全部的人力、物力去做,有点儿All in(全部加入)的感觉。另外,新浪在微博创业时还设计了独特的内部机制。”

    所谓“独特的内部机制”,意指新浪微博是新浪全公司共同参加的一次创业结果。2009年微博上线的时候,曹国伟团队围绕微博设立了一套期权体系,这个期权体系不单单为微博员工设立,而是为整个新浪设立。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新浪中高管发的都是微博期权。这一方面保证了微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全公司上下的利益一致。对于新浪的员工而言,微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作岗位或创收通路,而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自己的东西开始不遗余力地服务,甚至把全部资源都压上去,这对后来微博的成功有着巨大而关键的影响。

    ◎ 真正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不会把精力放在赚钱上

    目前在新浪平台上,短视频是继图片微博之后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相比于2015年,2016年微博短视频播放量增加了大约10倍。而曹国伟认为,未来5年到10年,70%以上的流量都将来自于视频,所以视频作为一种内容消费的形式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是,短视频的发布平台有很多,微博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如何在视频大潮中展现出核心竞争力呢?

    曹国伟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粉丝。

    “微博是一个媒体性的赋能平台。你可以在上面发短视频,进行直播,也可以做内容运营,不断积累、沉淀粉丝,别的视频分发平台不具有这种社交属性,没法积累粉丝。”

    从2015年到2016年,国内涌现出了近千家直播平台,但到2017年,国内网络直播平台的热度与估值却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了下滑趋势,对于这种情况,曹国伟认为是“必然”的。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一旦有一个新鲜事物快速发展起来,就必然会引来成千上万的公司追逐,这其实是中国创投圈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对创业者而言,跟风没有意义。互联网竞争到最后,还是要看你能不能做到拥有巨大的用户规模,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和竞争壁垒,如果不能,就很难产生商业价值。

    在曹国伟眼中,仅靠打赏、网红直播来快进快出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很难产生大的用户规模和商业价值。能做大的直播平台,要么有很多付费用户聚集,要么有现成的流量承载模式。如果什么优势都没有,商业机制就必然难以延续,所以,纯粹的以直播作为商业模式的公司,其成功概率是十分低下的。

    当然了,曹国伟也提到,无论这些公司成功与否,直播作为一种内容形态还是会无处不在。因此曹国伟对当下的青年创业者给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尽量少想一点儿收入的事情,多想一点儿产品和服务。因为商业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所以多花些精力在业务和产品开发上才是正道,那些刚开始便想着如何去融资的人,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今,国内的创投圈已经日趋成熟,投资人的关注点普遍从创业者的“创意能力”转向“自我造血”能力上,所以,先期进行融资,然后用“烧钱战术”开路的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实用。曹国伟见过很多在早期便能够盈利的平台,其自身的生存能力都不会太强,也很难发展成持续盈利的大平台。因为一般来说,前期投入越大、规模越大,产生的平台效应就越强,以后的盈利能力也越强,反之,如果一类公司很容易盈利,一开始就有很多人赚钱,那说明它的壁垒不高,也不是靠效率提升产生的大盈利,而是靠业务赚钱。业务是很容易被复制的,一打价格战,收入和盈利就会被打掉。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云涌风动之时,很多人被裹挟着卷入趋势的大潮,很多人也因此收获了第一桶金,然而赌中一个契机与做成一份事业之间仍然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在资本和整个市场的潮涨潮落里,有的人想要弄潮出海,有的人只不过想在沙滩上捡些贝壳,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都无一例外地在结果中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