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野蛮生存: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9 > 激情——不疯魔不成活

激情——不疯魔不成活

    稻盛和夫:企业家没有极度的渴望,就不可能成功

    企业家一般都具备怎样的人格特质?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认为:凡是功成名就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塑造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极度认真地工作”将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认真与勤奋,这是每个人都向往而每个人在感性上都不愿接受的东西,毕竟人的天性中就包含了惰性的部分。”说到这里,稻盛和夫自己也笑道,“原本我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小时候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说:‘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而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最好。’可见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

    对于“通过艰苦的劳动磨炼人格、修身养性”这样的说法,稻盛和夫过去也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不屑一顾,但这种不屑一顾在他有了第一次沉浸于工作的经历后便不复存在。

    当时大学毕业的稻盛和夫被分配到日本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松风工业”上班,这家企业原本是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但可惜的是,稻盛和夫入职的那会儿,企业已经在下坡路上滑行许久,到了濒临倒闭的地步。

    那时同期入社的一批大学生在刚进公司时便觉得“这样的公司令人生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稻盛和夫则是这批人中牢骚怪话最多的一个。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便相继辞职,最后留在这家破公司的除了稻盛和夫外,只剩一位京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二人商量后,决定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幸运的是,两人双双考上。

    但因为入学需要户口簿的复印件,稻盛和夫写信给鹿儿岛老家的哥哥,请他寄来,等了很久却毫无音讯,最后那位同事一人进了干部候补生学校。后来稻盛和夫才知道,当时哥哥认为家里节衣缩食把弟弟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公司,结果弟弟不到半年便要辞职,实在是忘恩负义,气愤之余拒不将复印件寄过来。

    所以最后只剩稻盛和夫一人留在了公司,究竟是离开公司还是留在公司?烦恼过后的稻盛和夫下了一个决断,正是这个决断让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被逼到这一步的时候我反而清醒了,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而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稻盛和夫把心思都集中到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自那时起,他才开始真正发自内心地以积极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工作。

    “那时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同时,因为尖端的研究必然不是光用死劲儿就可以的,因此稻盛和夫订购了许多刊载有关新型陶瓷最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

    关于学习,稻盛和夫说自己往往是在下班后的夜间或休息日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而成果就是在这样的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因为自身的潜心研究,竟在不久之后取得了数次出色的科研成果,一举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在废寝忘食的工作中奇迹般地消失,不仅如此,稻盛和夫也因此而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便不再被当作辛苦,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我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良性循环。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京瓷上市时,我所持有的原始股还一股未抛,而发行新股所获的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要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塑造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这是稻盛和夫在这次成功后获得的认知,而这一认知也在他往后数十年的从商岁月中深刻影响着他。

    ◎ 世事无常,想成功唯有誓不罢休

    说到创业信念,稻盛和夫坦言自己真正明白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源于他曾经听过的一场松下幸之助的演讲。“40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听了松下幸之助的演讲。当时松下先生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神化,我也不过是一个无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那场演讲过后我如遭电击,既茫然若失又惊叹不已,因为松下先生的话让我看到了真理,那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

    当时,松下幸之助的演讲内容是著名的“水库式经营”。即一旦下大雨,未建水库的河流就会发大水、产生洪涝灾害,而持续日晒,河流干涸水量又会不足,所以,建水库蓄水,可以使水量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左右并始终保持一定的流量。经营方面也一样,景气时更要为不景气时做好储备,应该保留一定的后备力量。

    听了这样一番话,当时聚集着数百名中小企业家的会场里,不满意的声音像波浪一样传播开来,因为水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才能建造水库?

    等到演讲结束,答疑时间开始,有个男士立刻站起来提出质问:“如果能够进行水库式经营当然好,但现实中明显是不能的。若不能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进行水库式经营的办法,那还值得说吗?”

    对于这个质问,松下幸之助露出一丝苦笑,解释道:“那种办法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要有不建水库誓不罢休的决心。”此时,全场哑然失笑,几乎所有的人都好像对这个不是答案的答案感到失望。

    但稻盛和夫既没有失笑也没有失望,因为他看到了答案——“世事常不遂人愿,因此唯有誓不罢休,抱着粉身碎骨的热情与决心,才有可能实现内心真正的渴望”,这就是“誓愿”的重要性。

    修建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地告诉他人如何做,但是,首先必须树立信心修水库,所以信心是一切的开端。

    稻盛和夫认为,若没有强烈的愿望,就“看不到”办法,成功也就不会向你靠近。无论是谁,人生就如你内心描绘的一张蓝图,而愿望与信心就是一粒种子,是在人生这个庭院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稻盛和夫碰巧在松下幸之助的踌躇的嘟哝里感觉到了时隐时现贯穿他人生的真理,而且在后来的现实人生中,他也一直将其作为真实的经验准则,学习它,掌握它。

    “这种愿望不是那种漠然地想‘如果能够那样就好了’,这是幼稚的妄念,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怀抱有强烈愿望的人,他们渴望着,废寝忘食地思考着,浑身上下从头到脚都充溢着这个愿望,好似身上皮肤划破后流出来的是‘愿望’而不是血。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 做企业,不疯魔不成活

    “具备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够成功,有的却以失败告终,其差别是什么呢?人们往往容易把原因归结于命运、运气,在我看来这主要还是因为愿望的大小、高度、深度、热度的差别而造成的。”

    回顾自己过往的创业经历,稻盛和夫有个极深的感触,就是想要做到“废寝忘食地渴望与思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它要求人必须持续拥有强烈的愿望,并不知不觉地把它渗透到潜意识里去,源远恒常,历久弥新,而不是烈火烹油式的热血上头。

    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开展新的事业或开发新产品,很多人思考的结果首先是没有信心:恐怕不行吧,恐怕做不好吧。但是,如果一味地顺从这个“常识性”判断,那么原本可以做的也变得不能做。所以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情,首先就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要有强烈的愿望。为了变不可能为可能,要有“不疯魔不成活”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断努力奋勇向前。无论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式。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想法并不科学,或者是单纯的精神论,但在稻盛和夫看来,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人就能在头脑中“看见”即将实现的现实。此外,所谓“强烈的愿望”并不仅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某种强烈的希冀,希望这样或是希望那样,而是在大脑中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在心中推演种种迈向成功的过程。

    就像一名象棋手,每走一步都要慎重推敲,思考上万种棋步,一次又一次地在大脑中模拟演习达到目的的过程,不达目的的棋步就从棋谱里消去。只有如此锲而不舍地反复思考,成功的道路才会像曾经走过似的“逐步清晰”。那些只在梦里出现过的东西才会逐步趋近于现实,最后,梦想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消失,实现的形态、完成的形态都能在头脑中或在眼前清晰地显现。

    相反,假若事先没有强烈的愿望、不深思、不认真开展活动,那么创造性的工作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没有把握的。就像新开发的产品并不仅是满足达标条件后便可以了,没有达到深思熟虑后的“看得见”的理想水准的产品,即使能充分满足标准要求也不能说是好产品,因为这种普通水准的产品并不能广泛得到市场的认同。

    关于这点,稻盛和夫举了一个有关他公司产品研发的例子。之前有一个和他同年大学毕业的研究员在他的公司工作,这位研究员带领着部下辛苦了数月反复实验探索,终于完成了一个产品,但稻盛和夫在看这个产品的第一眼,就把它打了回去。

    这位研究员到稻盛和夫的办公室来问他要理由,他给的回复是:“我期待的比这个水平更高,这个东西首先看上去颜色就不够鲜亮!”

    研究员当时很恼火,认为稻盛和夫在用一种感性的、不科学的逻辑评价着一个工业产品,但稻盛和夫却“蛮横”地勒令他必须重做,理由是“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不鲜亮的产品”,而最后经过多次重做,这位研究员终于烧制出了理想的产品。

    之所以双方会有这样的碰撞,是因为稻盛和夫回忆他的幼年时期,“崭新的”这个词是父母经常使用的一个形容词。当理想的成品摆在眼前时,人们连用手摸一摸都会感到犹豫似的,对它充满憧憬和敬畏,而这个时候,稻盛和夫的父母便用“崭新的”来形容它。所以在制定产品要求时,这个词稻盛和夫经常会脱口而出,他要求员工必须不惜一切,努力创造世人公认的“尽善尽美”的产品,因为这对于以创造为目标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种义务。

    ◎ 劳动不是“必要之恶”,踏实工作铸就优秀人格

    说到日本新一代的青年人群和社会环境,稻盛和夫说出了一个他担忧的现象。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西方化,西方社会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也不断被日本社会所吸收。人们已经逐渐在劳动价值观上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将劳动单纯地视为获取生活资源的途径,进而将劳动视为“必要之恶”,这种心理使得人在劳动时内心既无满足也无欢乐,甚至许多年轻人开始厌恶劳动和工作。

    那么,一个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怎样的呢?稻盛和夫认为,将工作或劳动视为提升心智、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是许多成功企业家与精英的共同特征。在这些人心中,劳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追求业绩,更是一种完善人们内心的重要途径。换句话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除了在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之外,对内也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为自己造就一种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伟人成长历程中比比皆是,凡功成名遂者无不是历经艰辛,埋头于自身事业,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日本是一个十分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过去的社会中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无比自豪和充实。因为,通过工作他们看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甚至完成了个人心灵的超越,所以工作其实就是他们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道场”。而谈到现代人的劳动价值观,稻盛和夫说道:“我们必须认知到一个重要的基本点——生活中想好好活,工作中就得好好干,这是美好生活的根基所在。”